在商務生態作用下,以平臺形式存在的固定成本被零成本復制,促成了增值應用的輕資產運作,形成以租代買的分享型經濟新商業模式。這同工業時代的分工,具有本質的區別。
7月7日,中國信息經濟學會舉辦“紀念楊小凱教授學術研討會”,時論楊小凱的分工理論。我感興趣的是,分工創造財富的工業經濟與人單合一的信息經濟到底是什么關系?
楊小凱研究的是生產方式的經濟學
我認為楊小凱精神的實質,是在生產力發展中,推動生產方式轉變,推動社會進步。把握了這個實質,可以在不同的生產力和生產方式條件下,像楊小凱那樣進行經濟學的大膽探索創新。
楊小凱與一般新古典經濟學家的一個不同,在于他的理論中暗含了歷史學派的觀點,即生產力的觀點,是一種關于發展的經濟學。新興古典經濟學將生產力發展同新古典理論中的生產關系的標準結論結合,形成工業化生產方式的理論。
本來,新古典經濟學理論是沒有生產力概念的,因此先進生產力與落后生產力從均衡角度看沒有區別。而發展中國家最大的特色就在生產力發展,而且這種發展是硬道理。楊小凱重新提出分工問題時,正值中國處于分工不充分的生產力較低發展階段,向分工充分的生產力較高發展階段的過渡中,客觀上要求從生產力發展的角度提出經濟學的問題。
與生產力發展相伴的,是生產方式轉變的問題。所謂分工理論,實際就是生產方式理論。分工,指的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生產方式無非就是這種關系的不同形式。例如農業生產方式(自給自足)、工業生產方式(專業化分工)。在新古典理論中,分工水平是既定的,不存在從較低分工狀態向較高分工狀態的轉變。一國經濟好像是沒有歷史的。楊小凱的經濟學卻是有歷史感的,針對的是中國工業化早期的歷史。與一般以改革為主要研究內容的學者不同,他研究的主要是生產方式,在推動中國盡快走上分工專業化的工業化之路。
楊小凱這種生產方式經濟學,當然仍有現實意義。從工業經濟向信息經濟的轉變,就是生產方式的轉變。信息化中的轉型,也是生產方式的轉型;而平時所說商業模式,實際就是行為版的生產方式。我們仍需要借鑒楊小凱的治學精神,將信息生產力,信息生產方式作為經濟學的重要研究對象,以推動經濟和社會進步。
楊小凱在生產方式研究基礎上還形成了推動社會進步的現代性理論,例如憲政理論。
前提假設、結論及語境的變化
楊小凱的學術話語,有兩個特定時代背景。一是推動當時的中國從黃色文明走向藍色文明,從自然經濟走向工業經濟。楊小凱進步話語的前提假設,由這個特定背景決定,隱含著兩個派生假設,一是將進步定位成由封建社會為代表的前異質系統,向工業社會為代表的同質系統轉變;二是將進步定位于從前農業化為代表的復雜系統(血緣生態系統)向工業化為代表的簡單系統(機械理性系統)轉變。
在這兩個有強烈時代特征的前提約束下,再看楊小凱分工理論的特定結論。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他強調斯密分工中專業化的一面,而非分工的多樣化的一面。他研究的是簡單系統的分工,而非更高階段上的復雜系統的分工。二是他主要以規模經濟為結論,合有范圍不經濟的隱含觀點,表現認為越多樣化,成本越高;越協調,交易費用越高。
這些結論的取向在中國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轉變中,是適用的,正確的。但如果放在另一種發展了的、不同的條件下,即在工業經濟向信息經濟轉變的條件下,就會看到其中存在著三個局限,一是簡單系統的局限,二是同質性的局限,三是范圍不經濟的局限。這些局限在實踐中正遇到新情況的挑戰,如企業與產業一體化,自組織與生態經濟;從分工專業化到分工協調化、多樣化等方面的發展,需要新的解釋。這三個局限當然不是問題,因為相對于前面說的問題意識,它們不算問題。但如果問題意識變了,或者說理論的前提假設變了,就要重新考察前提與結論之間的匹配問題。
今天我們面對與楊小凱當時不同的語境,需要我們具有不同的問題意識,這種問題意識就體現在前提假設的調整上。第一個前提假設的調整是,把黃色文明向藍色文明轉變的進步性話語,置換為藍色文明向彩色文明(藍色與黃色文明的融合)的話語,把自然經濟向工業經濟轉變的進步性話語,置換為工業經濟向信息經濟轉變的新進步話語。第二個前提假設的調整是,把前異質經濟向同質經濟轉變的進步話語,置換為從同質社會向后異質社會轉變的進步話語;把前復雜系統經濟向工業簡單系統轉變的進步話語,置換為從工業簡單系統向后復雜系統轉化的新進步話語。
這種調整仍然符合楊小凱治學精神(“在生產力發展中,推動生產方式轉變,推動社會進步”),但具體話語,可能會發生轉換。
與上述新的前提重新匹配的理論系統的相應變化,應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價值論的調整,在同質性假定外,增加異質性假定。在楊小凱問題上,就相當于從強調分工的專業化(同質化)一面,向強調分工的多樣化(異質性)一面調整。目的是解釋富生態、平臺經濟、分享經濟(以租代買)等新的現象。二是成本理論的調整,在規模經濟基礎上,引入范圍經濟。目的是解釋互聯網協調成本遞減(越差異化相對成本越低,越多樣化相對成本越低)的新現象。三是收益理論的調整。包括加強與專業化相反的個性化、定制等在提高附加值中的作用,解釋因大而美之外的因小而美等等。
復雜系統的分工有什么不同?
最近,中國信息經濟學會理事長楊培芳先生提出一個重要觀點:信息經濟是復雜經濟。
在這個語境中重新思考楊小凱的分工理論,我認為需要結合電子商務的實際,對其加以發展。可以把楊小凱的理論歸于簡單系統的分工理論之列,而把信息經濟的分工理論歸人復雜系統的分工理論。
一般人從直覺上往往一時反應不過來。楊小凱的分工理論明明很復雜,怎么會是簡單系統理論呢?或覺得,工業經濟明明很復雜,怎么會是簡單經濟呢?
這里說的簡單與復雜,并不是口語中的簡單與復雜,而是復雜性理論所指的簡單與復雜。簡單是指中心化的、自上而下形成的他組織的結構;復雜特指去中心化的、自下而上形成的自組織的結構。因此它是指機械系統與生物系統的區別。一個機械,再復雜,仍是簡單系統;一個生物,再簡單,仍是復雜系統。
就經濟來說,在簡單系統下,分工的取向是專業化,生產趨向同質化,在自上而下的中央控制的企業組織中,交易費用隨專業化的擴大而相對遞增;在復雜系統(如商業生態系統)中,分工的取向是多樣化、協調化,生產趨向異質化(如個性化、定制),在自下而上的分布式的網絡組織中,交易費用隨多樣化的增加而相對遞減。
如陳平先生指出的,當代勞動分工的特征包括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chandler 1990)。勞動分工要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在技術融合、業務融合、產業融合的互聯網條件下,分工出現了楊小凱那時還不明顯的范圍經濟和多元化發展的新趨勢。這當然不是說,楊小凱分析的那種傳統工業化條件下以專業化大規模同質生產為主要特色的分工不存在、不發展了,而是說,隨著工業化與信息化的融合,除了楊小凱分析的規模經濟的分工之外,還要分析范圍經濟的分工。
范圍經濟的分工,是復雜系統的分工。在信息經濟的作用下,分工向著多樣化的方向發展。與楊小凱所論傳統多樣化不同。傳統多樣化說的是,需求多樣化提高收益,但多樣化增加成本。而范圍經濟是越多樣化,平均成本越低。對應的現實是,在商務生態作用下,以平臺形式存在的固定成本被零成本復制,促成了增值應用的輕資產運作,形成以租代買的分享型經濟新商業模式。這同工業時代的分工,具有本質的區別。
在社會觀點上,楊小凱的憲政理論基本還是傳統合法性理論。在互聯網新條件下,需要適應博客、微信等去中心化結構下的社會自組織,發展出正當化的新理論相補充。
把握“在生產力發展中,推動生產方式轉變,推動社會進步”的精神實質,在分工問題上,需要適應生產力從工業生產力向信息生產力發展,適應生產方式從單一品種大規模生產向小批量多品種轉變的新現實,在新的理論前提假設下,發展出新的理論解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