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愛做些小發明,搗鼓各類產品后,終于有了自己的專利,賣出專利獲得第一筆錢之后就投建工廠,這便是愛迪生的創業軌跡。由此可看出,創業只是愛迪生日常工作的延續,愛迪生根本就沒把它當作多么重大的事情,套用當下流行詞匯:創業是一種生活方式。
回顧過往時,許多人都認為只有堅定創業才能成功,或者說創業大家們都是做足準備,背水一戰,方有此后霸業之鑄成,這類認識其實忽視了商業世界奇妙的偶然性。德魯克曾在專著《創新與企業家精神》中講述過IBM、杜邦、松下電器等偉大公司利用意外事件最終完成巨大轉型。網易創始人丁磊2001年曾三次要賣掉公司,沒賣成只因當時市場環境太差沒有人要,丁磊后來很坦然地總結:“創業成功,我相信一運二命三風水”。
總結創業之初艱難歷程的相關案例時,我們能發現許多商業名角都曾經想把賣掉公司,卻沒人接手。

摩爾斯賣電報
經過數十年艱辛的研究,1843年5月,摩爾斯正式對外宣布發明了電報,他在美國國會大廈最高法院的會議廳向在巴爾的摩火車站的朋友維爾發電報,然后維爾回電,留下那句著名賀詞:“上帝創造了何等奇跡!”
僅僅是發明顯然不夠,電報要創造出一個產業,需要各方面條件均具備,可以這么說,幾乎每一項產業級的新發明,都離不開政府的支持。有政府的支持,摩爾斯的創業激情是慵懶無力的,他總認為已經得到政府投資的電報機應當也由政府來經營,一直想著以10萬美元讓出專利權。但是那個時候美國的郵政總長凱夫·約翰遜并不認可電報技術的潛在價值,拒絕購買這項新發明。
不得已之下,摩爾斯及他身邊的支持者們開始籌備私人股份公司,就這樣,屬于摩爾斯的電磁電報公司成立了。隨之,潛在的需求迅速迸發,摩爾斯電報機的推廣速度同人們架設電線的速度一樣快:報社簽約進入電報業,有6家紐約報社組成聯合新聞社,共同分擔對外發送新聞的費用;鐵路公司也采用電報發送信號,迅速處理火車出現的危機情況……創業成功的繁忙景象出現了。
貝爾賣電話
從發明創造到建立一個“創造性的破舊立新”的產業中間阻隔著一條巨大的鴻溝,沒有多少人一開始就能信心滿天,確信定能跨過鴻溝。19世紀70年代,亞歷山大·貝爾發明了電話,但當時的電話更像小玩意兒而不是成人能夠依靠的工具。正如摩爾斯曾經希望將自己的專利賣給政府一樣,電話的主要贊助者哈伯德(貝爾的岳父)打算以10萬美元的價格將貝爾的專利賣給當時科技領域的霸主西部聯盟公司。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哈伯德在1876年秋天的某個時候同西部聯盟公司總裁威廉·奧頓進行了一次會晤。多年之后,貝爾的技術助理托馬斯·沃森敘述回憶說,奧頓很干脆地拒絕了這樣的請求。哈伯德發現沒有什么方法將貝爾的專利兌現,就決定傾注全力親自將電話商業化。1877年7月,哈伯德起草了建立貝爾電話公司的正式文件,將電話專利轉為商用。再之后的故事,就有ATT帝國輝煌百余年。
奧頓拒絕收購電話這一案例,成為商業史上最不明智的決策,時時被提起。
商業史上這類故事源源難斷,比如靜電復印技術發明者切斯特·卡爾森苦苦哀求IBM收購其專利不成,乃有施樂公司的誕生;谷歌小子想把搜索技術賣給當時最了不起的互聯網公司雅虎時,雅虎創始人不為所動而是建議說:這項技術如真那么好,就自己創立公司吧。
谷歌小子賣搜索
起初,謝爾蓋·布林、拉里·佩奇和莫特萬尼一起建立了一個復雜搜索引擎的雛形,供斯坦福大學內部使用。這個搜索引擎以傳統的搜索引擎技術為基礎,并引入了PageRank算法,因此,用它在互聯網中搜索信息,得到的結果在相關性上比以往的引擎要優越得多。
1998年3月,布林和佩奇希望100萬美元把獲得專利的PageRank系統賣給AltaVista公司,畢竟,這個算法可以改進他們的搜索結果,而AltaVista占據了整個搜索市場份額的54%,是當之無愧的行業老大。
因為AltaVista的母公司數字設備公司(DEC)不希望在技術上仰仗外人,拒絕購買這一專利。當時AltaVista正在成為一站式目標網站,希望吸引用戶將它的網站作為其使用網絡的起點。搜索只是AltaVista提供給互聯網用戶的眾多服務中的一種,它還提供新聞、購物、電子郵件和其他一些服務。
聯系的其他公司如Excite、雅虎等都不肯花錢買下谷歌。盡管拉里和謝爾蓋相信,對于在互聯網上搜尋信息的用戶們來講,搜索引擎對于他們的網站使用經驗作用特殊且重要,但是,對于其他人來講,搜索引擎則是替補隊員,只是在一系列五花八門的服務中的一種。
雅虎的創辦人之一大衛·費羅給兩個郁悶的年輕人兼斯坦福大學師弟建議:如果真相信自己的搜索引擎獨一無二,并愿意挖掘它的潛力,最好的選擇是暫停攻讀博士,創辦自己的公司。
于是,1998年9月,谷歌正式成立。
發展過程中,谷歌小子又動過出售公司的念頭,曾想作價10億美元賣給微軟公司,又一次交易不成。當時比爾·蓋茨有些惱怒地回應:這兩個小子是不是想賺錢想發瘋了!誰也沒想到,谷歌此后的發展是:市值很快突破1000億美元,2000億美元……遠遠地把微軟甩在了身后。
商業巨頭們起步之初,絕大多數都沒想過能改變歷史。上世紀60年代最知名的科技創業家、傳奇華裔企業家王安回憶說:“我們在20世紀40年代末研究計算機時,都擁有那個時代所賦予的使命感和創造力,但我認為,大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其實自己正在創造歷史。”偶然性是商業社會之神奇,宇宙之神奇。
回到文章開頭提及的發明家愛迪生,他賣專利的故事卻有著好的結果。一次,西部聯合公司的老總打算購買青年發明家愛迪生的一項專利,問多少錢才算合理?愛迪生鼓足勇氣想要5000美元,但又覺得這筆數目太大了,沒勇氣說出口?!?0000美元怎么樣,能成交嗎?”這位老總試探地問道。
40000美元!愛迪生驚呆了。此后,他不得不重新反思是不是太低估自己的才能了。這筆錢成了愛迪生的創業資金,愛迪生用它在紐瓦克開了一家自己的工廠,并很快雇傭了50名工人生產自動收報機和其他一些儀器。
很顯然,愛迪生后來成為了不起的創業家,是賣成專利所致,與本文所涉主角有所不同。愛迪生后來成立電力公司,沒有再經歷需賣掉公司的發展困境,只不過他后來卻被趕出一手創建的公司(該公司演變為今日的通用電氣),再也沒能返回。
(本文轉自:騰訊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