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民科技教育問題與農民、農村、農業息息相關,是促進農民增收、農村現代化的重要基礎,因此一直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各界的廣泛關注,眾多學者也對農民科技教育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而對國內外農民科技教育問題研究進展狀況的了解是深入研究和探討我國農民科技教育問題的基礎。基于此,該文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幾個國家以及國內的相關發展狀況作簡要介紹。
關鍵詞:農民科技教育;培訓;農業
中圖分類號 G7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8-03-02
1 國外農民科技教育的理論研究及實踐經驗
1.1 國外有關農民科技教育的理論研究 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將“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付諸實踐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齊開創了將目光投向農村和農民之先河。他提出將教育、農業科學、產業結合起來,使之一體化,以實現農村的經濟繁榮和文化的提高。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應該在農村社會生活中貫穿知識的發展和加深,只有在促進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提高農村文化生活水平的基礎上,才能吸引和激勵學生,使他們對知識有追求、對農業勞動以及農業勞動者有熱愛之情。1965年在法國巴黎召開了聯合國教科文成人教育會議,法國的郎格朗對終身教育的必要性作了最初的闡述并且明確提出了終身教育這一理念。所謂終身教育是指完全意義上的教育,包括了一個人從生命誕生那一刻起直至生命結束的不間斷發展,包括教育過程中不同發展階段之間的有機聯系。該終身教育理念一經提出,極大地促進了世界各國農民教育的發展[1]。1974年出版的世界教育年鑒《教育與農村發展》的其中一位主編福斯特認為農業教育的對象是農民而不是學生,而且要關注農民求知的積極性。因此向農民推廣有關農業生產方面的新知識、新技術以及市場信息應是農民職業教育主要任務。
1.2 國外有關農民科技教育的實踐經驗
1.2.1 關于農民科技的教育理念 (1)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實踐性。農民科技教育和其它教育的最大區別在于理論與實踐結合很緊密。農民科技教育目的是滿足農業生產和經營過程中的實際需要,且必須要通過教育推廣到農業生產和經營的實踐中去,接受實踐檢驗。倘若出現了新的情況、新的問題,則要再開展新的研究與教學工作,從而形成農民科技教育的良性循環。因此,關于農民教育,國外農業發達國家無論是何種形式的教育培訓都很重視實踐部分,這也成為農民科技教育鮮明的辦學特色。(2)教育內容方面注重實用性。國外農業發達國家的教育內容針對性和實用性比較強,不僅包括系統的知識技能教育,還包括對農民進行農林牧漁生產技術、農業政策、經營管理、農產品加工、貯藏以及銷售知識等各個方面的傳授,并且注重農業科研、教育和推廣的有機結合。而且,隨著農業與經濟的不斷發展,世界上各個國家的農民教育不但開設與農業生產知識相關的課程,而且也根據各地的實際狀況、農業特點以及當地的農業發展規劃、農村經濟結構來設置需要開設的課程,課程呈現實用性、科學性和靈活性,教育的內容也越來越多樣化。(3)教育手段方面注重多樣性。現代科技的發展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日益完善的手段,也促使農民科技教育手段的多樣化發展。國外農民科技教育通過報刊、雜志、錄像帶、廣播電視、因特網等新聞媒介和計算機網絡構建農民教育立體網絡。教育方式方法也注重與當地的實際相結合,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教育的實時化和按需供給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科技教育的效率和質量。
1.2.2 關于農民科技教育體制 (1)政府投入為主。農民科技教育屬于公共產品屬性,這就決定在多數國家或地區的農業科技服務中政府應處于重要地位。有些發達國家的政府在經費投入以及政策方面向農民科技教育傾斜,以確保農民科技教育的優先發展。例如美國,每年都會撥出大批研究經費來推動農民科技教育,因為2002年頒布了新農業法,所以在2002-2007年的6a里,新增了農業補貼519億美元,總計達到1 185億美元。(2)教育立法保障。用法律的手段來明確政府的農業科技服務的責任是世界各國或地區普遍的做法和成功的經驗。美國在1862年頒布的《莫雷爾法》(Morrill Act)確立了農業教育方針;在1877年通過的《哈奇法案》(Hatch Act)確立農業研究方針,促進了農業科研與教學的結合;在1911年通過的《史密斯.利弗法》(Smith-Lever Act)規定聯邦政府和州,縣撥款資助農民教育應用農業科學技術。歐洲各國也紛紛通過立法來保障農民科技教育健康發展,普遍實行了農民資格考試制度,規定只有完成一定的農業職業教育(一般是2a或2a以上),并經考試合格獲取了“綠色證書”之后,才有資格當農民。
1.2.3 關于農民科技教育體系 (1)教育機構形式多樣。國外的農民科技教育一般都是有專門的機構進行管理和領導。英國由農漁食品部農業培訓局負責;美國由農業部推廣局負責;法國則由農業部主管。此外,國外還有很多的農民教育培訓機構,如農民培訓學校、農業函授學校、農民培訓中心、農業廣播學校,農村青年俱樂部等。這些農民科技教育機構和組織形成了形式多樣、層次多樣、內容豐富的教育培訓網絡體系,對提高農民的素質和技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教育質量可監督操作。為保證教育質量,很多國家的農民科技教育都會進行嚴格的考試和認證,并且還根據不同的入學程度、學制以及培養目標,頒發不同類型的證書。例如英國是把所有的職業資格歸入11類別5個資格等級之中;而法國要通過嚴格的考試才可以授予農業職業能力證書、農業職業教育證書、農業技術員證書和農業高級技術員證書。
2 國內農民科技教育理論研究及相關政策
2.1 國內有關農民科技教育的理論研究 20世紀20年代在中國興起的鄉村教育運動旨在從教育農民著手以改進鄉村生活和推進鄉村建設。鄉村建設理論為農民科技教育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歷史經驗,鄉村教育家們明確提出將科學引入農村,在農業生產技術實驗課上提倡科學種田,試辦園藝場、農林場,推廣使用養殖場式農具,推廣小麥、水稻、棉花等良種,根據各地實際情況教農民養魚等實際知識和技能。晏陽初先生20世紀20年代在河北定縣推行平民教育活動,從農民的切身需求出發,著眼于小處,指導農民修建井蓋與圍圈,為村民引入優良棉花和蛋雞品種等,注重培訓農民接受最低程度的現代農業知識與技術,組織創辦實驗學校,推行農業科學之表證訓練制度。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要教農民自立、自治、自衛”,實行“教、科、勞”相結合,使教學活動、科技活動和生產勞動有機結合,進行“科學下嫁”,使村政成為“村民自有、自治、自享的活動”[2]。
2.2 國內農民科技教育相關的政策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和政府也在政策方針方面竭力地促進農民自身素質的提升。1979年《中共中央關于加強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提出:“極大提高農民尤其是青年農民的科技水平的任務”,農業部為此專門印發了“關于改革和加強農民技術教育和培訓工作的通知”。同年,在天津由教育部、農業部、共青團中央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等四部門聯合召開的第二次全國農民教育工作會議中提出:要在今后一段時間內繼續掃除文盲,大力實施業余初等教育,積極舉辦業余初中,廣泛進行農業科學技術教育[3]。1983年9月由原農牧漁業部和教育部聯合印發了《關于做好全國農民職業技術教育教材征訂準備工作的通知》,這是第一次由原農牧漁業部和教育部共同組織編寫的“全國統編農民職業技術教育教材”。1986年5月原農牧漁業部下發的《關于改革和加強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和培訓工作的通知》指出,“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商品生產的發展,我國農村進入有史以來對科學技術要求最迫切最普遍的時期”。1989年11月,國務院出臺了《關于依靠科技進步振興農業,加強農業科技成果推廣工作的決定》,該決定指出:“農業科技能否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關鍵在于能否及時把先進技術送到億萬農民手中”。1990年,農業部頒布了《關于開展農民技術資格證書制度試點工作的意見》,至此我國對農民開展教育培訓的工作進入到探索制度化、規范化階段。1991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大力開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要求大力實施和完善農民技術資格證書制度。1994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農業部《關于實施綠色證書工程的意見》,其中就對實施綠色證書工程的步驟和目標任務作了明確規定。1997年農業部頒發了涉及蔬菜、良種繁育等8個農(漁)民技術崗位規范以及《綠色證書制度管理辦法》。1999年農業部、共青團中央、財政部三部門聯合實施了“跨世紀青年農民科技培訓工程”,主要是針對初、高中學歷的青年農民進行的生產技術、政策法規和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培訓。2003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農業部等六部門聯合制定的《2003—2010年全國農民工培訓規劃》。2004年農業部聯合了財政部啟動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在全國大面積展開農民轉產、轉崗就業培訓。2006年農業部、財政部兩部門共同啟動實施“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對務農農民展開農業科技知識和實用技術的培訓。2006年依托農廣校系統,農業部啟動實施“百萬中專生計劃”,計劃在10a內為農村培養100萬名左右具備中專學歷的各類實用人才。2007年農業部、中國科協聯合有關部門,啟動并實施了農民科學素質行動,這是一項主要針對農民開展的科技教育、培訓和科普宣傳活動,旨在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2007年中辦、國辦聯合下發了《關于加強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和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意見》,意見提出了計劃組織實施“新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
經過近幾十年的建設和發展,我國的農民科技教育初步形成了以農業教育、科研、推廣等部門為骨干,多部門相互配合、上下貫通、左右銜接的農民科技教育培訓體系[4]。
參考文獻
[1]保爾.郎格朗.終身教育引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5
[2]陶行知.中國鄉村教育之根本改造[A]//陶行知全集第一卷[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3]路明.中國農業教育50年回顧與展望[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9.
[4]楊雄年.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的回顧與展望[J].北京:高等農業教育,2009.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