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簡述了豐縣發展設施農業目標與現狀、發展進程及具體做法與經驗,主要包括組織領導,技術指導到位,實施量化考核和加大政策扶持等。
關鍵詞:設施農業;發展進程;豐縣
中圖分類號 S3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8-11-02
2013年以來,豐縣根據市政府關于加快設施農業發展的總體部署,結合產業優勢,按照“宜果則果,宜菜則菜、宜菌則菌、宜牧則牧”的原則,制訂了全縣設施農業發展規劃。全縣上下集中力量,突出重點,采取措施,整合資源,積極引導,強勢推進,掀起了發展高效設施農業的新高潮。
1 設施農業發展目標與現狀
全縣圍繞全年新增0.27萬hm2設施農業的奮斗目標,以“果、菌、菜、奶”四大設施產品為重點,著力打造“3區4帶1菜籃”示范工程?!?區”即0.08萬hm2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宋樓鎮0.067萬hm2設施油桃示范區和趙莊鎮金劉寨0.03萬hm2設施果菜示范區;“4帶”即豐徐線、豐沙線、豐單線和豐王線4個設施農業示范帶;“1菜籃”即1個0.067萬hm2的永久性“菜籃子”蔬菜生產基地,占地包括孫樓鎮沙園等7個行政村。
1.1 設施農業面積擴張 截至8月底,全縣新增土地流轉面積0.36萬hm2,新擴設施農業面積0.21萬hm2。全縣設施總面積達到了1.53萬hm2。(1)設施果效益顯著。2013年豐縣搶抓黃河故道綜合開發機遇,大力實施現代果業“一區三園”工程,全縣設施果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勢頭。共完成更新改造老果園0.08萬hm2,新建大沙河鎮食城有機蘋果生產示范園等10個高標準設施果園,全縣設施果面積達0.065hm2,總產量1.2萬t,總產值1.3億元。2013年設施果平均價格10元/kg,667m2產2 000kg,收入2萬元,扣除生產成本8 000元,效益1.2萬元/667m2。(2)設施菌勢頭強勁。2013年繼續以設施木耳和工廠化食用菌建設為重點,食用菌總產量達到108萬t,總產值15.3億元,總效益9.5億元。其中毛木耳年產量達3.2億袋,成為豐縣食用菌產業中的主導品種;白色金針菇、杏鮑菇等工廠化食用菌發展迅速,建成了日產100t的工廠化食用菌生產基地。(3)設施菜發展迅速。在繼續完善豐徐線、豐沙線、豐單線和豐王線4個設施農業示范帶的同時,著重提高了新建設施的標準和檔次,引導農戶由鋼架大棚逐步轉向日光溫室種植,全縣日光溫室占比達30%,有效增強了設施蔬菜抵御自然災害、延長供應時間、規避市場風險的能力。(4)設施養殖重點突出。繼續以奶牛、山羊、種鴨等品種為主,全縣省級生態規模養殖場達到50家以上。江蘇君樂寶乳業有限公司年加工液態奶15萬t,位居江蘇省三強。2013年依托君樂寶乳業,重點扶持奶業發展,力爭年底實現奶牛存欄翻番,達到6 000頭以上。
1.2 園區建設取得突破 2013年本縣繼續擴大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規模,完善園區服務功能,對園區進行全面提檔升級。通過強化招商引資,加大財政投入,整合項目資金,在2012年新擴高檔日光溫室53.3萬hm2的基礎上,2013年又新建磚混、鋼架、無立柱、節能型高檔蘇式日光溫室40hm2,其中用于“三新”展示的日光溫室9棟,建設高標準智能溫室5 000m2。另外,正在設計籌建集種子、種苗、農資供應和技術平培訓于一體的園區綜合服務中心以及集冷儲和加工于一體的農產品加工物流中心,計劃總投資5 200余萬元,年底前建設完成。主體工程完工后,省級現代園區的標準和檔次將會全面提升,并對全縣以及周邊地區設施農業發展起到顯著的示范帶動作用。
1.3 發展模式不斷完善 豐縣在設施農業發展中,主要采取3種發展模式,即龍頭企業帶動模式、農合組織帶動模式和經紀人帶動模式。今年,縣政府組建了大沙河現代農業產業集團,根據我縣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特色和產業需求,成立了1家國有控股母公司和6家子公司,通過政府引導和扶持,大力推進優質果品、食用菌、蔬菜以及冷鏈物流、生態觀光等方面的產業發展水平,從而豐富和完善由龍頭企業、合作社、經紀人、種植戶聯合形成的風險共擔、共同發展的利益聯合體。
1.4 推進措施抓緊抓實 按照“園區示范、集團運作、龍頭引領、品牌帶動、項目支持”的現代農業發展思路,用工業發展理念指導農業,對高效設施農業以項目管理的形式進行調度與推進。今年初,全縣共排出示范園區、優質林果、規模養殖、高效種植、加工物流等5大類50個“三重一大”項目,并要求每鎮至少建成一個33.33hm2以上的鎮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計劃整合各類資金投入3.6億元。目前,全縣已建成歡口陳大莊設施葡萄、趙莊趙苗設施蔬菜、華山新盛設施蔬菜等15個鎮級現代農業示范園。
1.5 服務能力逐步增強 在政務服務上,縣委、縣政府堅持深入一線,引進投資,考察市場,推介產品,全力以赴壯大設施農業。在市場服務上,加大市場建設和培育力度,開工建設了集倉儲、交易和物流于一體的蘇北食用菌交易市場,年底前開工建設黃河故道果品加工物流園。在科技服務上,積極籌措專項資金用于科技服務中心建設,提高科技服務質量,力爭2014年實現每0.2萬hm2設施農業配套一個集種子種苗和農資供應、三新展示、技術培訓及加工物流于一體的農業科技綜合服務中心。
2 具體做法與經驗
2.1 組織領導到位 豐縣成立了高效設施農業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由縣政府縣長任組長,縣委、縣政府分管領導任副組長,縣政府常設農業項目辦公室,抽調精兵強將,專門負責制訂政策、規劃指導、組織協調、督查考核等綜合性工作,縣政府每周召開一次專題調度會,并在全縣下發各鎮農業重點項目進度通報。
2.2 技術指導到位 縣農委為推進全縣設施農業發展,重點圍繞提供優良品種、推廣新技術、培育優秀農民等方面開展工作,確保技術人員到村、技術要領到人、良種良法到田。
2.3 實施量化考核 把設施農業發展的目標任務層層分解,落實到鎮村、路段、田塊,責任到人頭,建立目標管理責任制,堅持量化考核,獎優罰劣,確保了建設任務又好又快地得到落實。
2.4 加大政策扶持 年初,縣委、縣政府辦公室下發了《關于對設施農業建設給予獎補扶持的意見》(豐委辦[2013]18號),明確了設施農業發展的獎補范圍和標準,同時要求縣農工辦、國土局等部門幫助農民解決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用地問題,采取土地入股、以地換地、以錢調地等方式調好地塊;要求縣財政和金融部門幫助解決資金扶持和做好金融服務;要求縣農委、水利、扶貧、供電等部門整合資金,集中投入縣鎮農業重點項目,實現設施農業面積再擴張、亮點再增加,確保全縣設施農業建設再上新臺階。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