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2010-2011年內蒙古自治區谷子品種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結果為分析資料,采用高穩系數法,結合產量變異系數和適應度,對峰紅谷和對照赤谷8號(ck)進行比較。結果表明,在2010-2011年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中,峰紅谷的平均產量分別為5 229.45kg/hm2、4 977.00kg/hm2、5 646.00kg/hm2,比對照分別增產3.10%、3.70%、9.40%;高穩系數分別為72.82%,74.26%,71.41%,均大于對照。可見峰紅谷是一個優質、高產、穩產、抗逆性強,豐產性好的谷子新品種,具有較好的廣適性,增產潛力大,適宜在赤峰等地2 600~2 900℃積溫區的旱地種植。
關鍵詞:峰紅谷;高穩系數;豐產穩產性
中圖分類號 S5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8-32-02
峰紅谷(代號赤10-223)是由赤峰市農牧科學研究院采用品種間有性雜交,經系統選育而成。2003年以赤谷8號為母本,紅谷為父本進行雜交,2004年種植在選種圃中,生育期間通過對植株性狀的觀察,對偽雜交種子予以淘汰,秋季獲得F1代種子,2005年(S2)-2008年(S5)按穗緊實、熟期早、抗逆性強、熟相好的育種目標進行定向選擇,2009年在本院試驗田決選出的第223號小區材料整齊一致,成熟時間105d以內,抗倒、抗旱性強,綜合性狀優良。決選出的223號優良品系,于2008-2009年同時進行產量比較試驗和產量鑒定試驗,對其綜合性狀和經濟性狀進一步鑒定,并將該品系命名為:赤10-223。2010-2011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谷子區域試驗;2011年同時參加內蒙古自治區生產試驗,并在赤峰及周邊地區和遼寧建平、河北圍場、黑龍江哈爾濱地區進行多點生產示范試驗。該品系經兩年多點試驗,表現出抗逆性強、后期成熟速度快、綜合性狀優良等特性,符合育種目標的要求。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以2010-2011年內蒙古自治區谷子品種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結果為分析資料,對照品種為赤谷8號。
1.2 試驗方法 試驗在赤峰市農科院試驗地進行。試驗地為水地,土質為沙壤土,前茬作物為向日葵,肥力好。上年秋季施用農家肥15 000kg/hm2,當年7月初施尿素150kg/hm2。田間試驗(區域試驗)采取隨機區組排列,行長8m,行距0.45m,6行區,小區面積21.6m2,2次重復。生產試驗采取順序排列,不設重復,行長15m,行距0.45m,20行區,小區面積135m2。
采用與對照品種赤谷6號(ck1)、赤谷8號(ck2)相比較的方法,用溫振民提出的高穩系數法(HSC)[1]結合產量變異系數(CV)和適應度來評價品種的高產穩產性和適應性。
高穩系數計算公式:HSCi(%)=[(Xi-Si)/1.1Xck]×100
產量變異系數計算公式:CVi(%)=Si/Xi×100
式中:Xi和Si分別為第i個品種的平均產量和標準差;Xck為對照品種的平均產量;HSCi為第i個參試品種的高穩系數,HSCi值越大,表明該品種的高產穩產性越好[2],反之該品種的高產穩產性越差;CVi為第i個參試品種的產量變異系數,CVi越小,說明該品種在不同環境中的變化越小,該品種的靜態穩定性越好。適應度是各品種超過平均產量的環境數占試驗總環境數的百分比,反映了品種超過平均生產水平的基本廣適性。
2 結果與分析
2.1 豐產性 峰紅谷在內蒙古自治區谷子品種區域試驗中,2010年平均產量5 229.45kg/hm2,較對照赤谷8號(ck)增產3.1%,居參試品種第7位;2011年平均產量4 977.00kg/hm2,較對照赤谷8號(ck)平均增產3.7%,居參試品種第3位。2011 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谷子品種生產試驗,平均產量5 646.00kg/hm2,較對照赤谷8號增產9.4%,居第1位(表1)。多年多點試驗結果表明,峰紅谷具有較好的豐產性,且增產潛力大。
2.2 高穩系數 高穩系數與產量的相關性極高,與品種的實際情況切合程度高,能準確反映品種的高產穩產性。表1中,在2010-2011年內蒙古自治區谷子品種區域試驗中,峰紅谷的高穩系數分別為72.82%、74.26%,均大于對照品種赤谷8號(ck);在2011年的生產試驗中,峰紅谷的高穩系數為71.41%,大于對照品種赤谷8號(ck),試驗證明峰紅谷是一個高產穩產的谷子新品種。
2.3 變異系數 變異系數反映的是品種的靜態穩定性,即品種的表現不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CVi越小,說明品種的靜態穩定性越好。在2010年內蒙古自治區谷子品種區域試驗中,峰紅谷的變異系數分別為20.74%、21.25%,均小于對照品種赤谷8號(ck)(表1);在2011年內蒙古自治區谷子品種生產試驗中,峰紅谷的變異系數為28.20%,大于對照品種赤谷8號(ck)(表1),說明峰紅谷產量在不同環境中的變化幅度較對照品種小,靜態穩定性相對較好。
2.4 適應度 在2010-2011年2年區域試驗共計12點試驗,10點增產,2點表現減產,增產點率為83.3%。變異系數分別為20.74%、21.25%,適應度為33.33%、66.67%,在2011年生產試驗中,共6點次,5點增產,居第1位。因此,峰紅谷的適應度明顯高于對照品種(表1),即峰紅谷超過平均生產水平的基本廣適性遠好于對照品種。
3 結論
本試驗結果分析表明:峰紅谷是一個高產穩產、適應性較廣的品種,產量一般可達4 977.00kg/hm2以上,適宜在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等地≥10℃積溫2 600~2 900℃春谷區旱地種植。峰紅谷幼苗綠色,葉鞘綠色,剌毛中,穗紡錘形,松緊適中,株高147.1㎝,穗長25.0㎝,平均單穗粒重19.6g,千粒重3.2g,紅谷黃米。抗逆性強,籽實飽滿,抗當地谷子主要病害白發病、黑穗病。后期灌漿成熟快,成熟時綠葉紅谷熟相好,生育期103d,屬中早熟品種。經農業部谷物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檢測,粗蛋白10.97%,粗脂肪1.41%,粗淀粉84.96%,膠稠度103mm,堿消指數2.9級。
參考文獻
[1]胡春明,李闖,林添資,等.水稻新品種鎮稻12號的豐產穩產性及其利用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2):835-836,851.
[2]陳岳徐,徐大熊,陳文貞.雜交稻特優524的豐產性、穩產性和適應性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03,19(3):21-23.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