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研究不同小麥品種在洛陽的抗逆性和穩產性,特選擇21個小麥品種進行試驗。結果表明,生育期內受干旱、凍害、寡照、干熱風和積溫偏少等不利氣象條件影響,各品種表現差異較大,豫教5號、良星66、周麥23、周麥26、平安8號等品種綜合性狀表現較好,從而篩選出一批適應洛陽氣候特性的優良品種。
關鍵詞:小麥品種;抗逆性;穩產性;洛陽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8-36-02
洛陽市地處豫西丘陵山區,丘陵山地占全市總面積80%以上,年降雨量600mm,且分布不均,平均積溫和日照時數因地貌變化差異較大,災害性天氣主要以干旱、暴雨、冰雹、霜凍、干熱風為主。為檢驗不同小麥品種在洛陽種植抗逆性和穩產性,特進行了本次試驗。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情況 試驗設在嵩縣農業科學實驗站試驗田內。試驗地地勢平坦,地力均勻,有灌溉條件,交通便利,周邊無村莊和障礙物,質地輕壤,中等肥力,前茬為玉米。
1.2 參試品種 試驗品種為近年審定中表現突出和生產上表現優秀的品種,共21個(表1)。
1.3 試驗設計 試驗采用隨機排列設置小區,不設重復,每小區種植一個品種,小區長28m,寬2.1m,面積58.8㎡,小區間預留走道,四周設保護行。
1.4 田間管理 與當地生產水平一致,常規管理,玉米收獲后于10月8日機耕,深度25cm,每667m2施40%(25-10-5)復合肥40kg作底肥。播種時間10月12日,播種量為9kg/667m2,3月8日澆水一次,3月18日追尿素7.5kg/667m2,3月20日中耕一次,生長期內無噴藥。6月上旬,按各品種成熟早晚,分區收獲,進行田間調查與考種。
2 結果與分析
2.1 氣象資料分析 2012年9月份降雨量55.4mm,較常年同期76.2mm少20.8mm。小麥生長期內降雨量接近常年,但時間分布極不合理,5月中旬前降雨量僅131.5mm,較常年同期降雨量232.8mm少101.3mm,少46.7%,5月下旬降雨量高達110mm,較常年同期降雨量25mm,多85mm,多3.4倍。生長期降雨特少,加之底墑不足,致使小麥在出苗、分蘗、穗分化、孕穗、揚花等關鍵時期長期處于水分虧空狀態,旱情旱象嚴重。后期突降大雨,造成小麥根系功能提早衰退,導致大雨逼熟,降低、縮短了小麥的灌漿強度、灌漿時間。
總積溫2 171.7℃,略低于常年,少了141.5℃,但小麥生長關鍵時期溫度劇變,4月13~15日溫度高達30℃以上,4月19日普降小雪,最低氣溫降至1.5℃,7d之內經歷了“四季”,此時小麥正處在挑旗、抽穗、揚花期,劇烈變溫和大幅度降溫,使小麥不同程度遭受了凍害。
總日照時數1 092.3h,較常年同期1387.5h少295.2h,灌漿關鍵時期5月下旬光照時數僅有21.2h,較常年78.4h少57.2h,減少了73%,陰雨寡照影響了有效灌漿。
2.2 各品種的主要性狀及產量分析 詳見表1。由表1可知,各品種基本苗、最高群體相近,說明苗期生態條件基本滿足了其生長需要。其中群體最大的是新麥26、豐德存1號,均為89.5萬苗;群體最小的為焦麥266,為69.4萬苗。667m2穗數多少的差異較大,說明各品種兩級分化期間抗干旱的能力不同,其中667m2穗數較多的品種為良星66,57.2萬穗;豐德存1號,51.4萬穗;豫教5號,44.0萬穗;蘭考198,43.6萬穗;中育12,43.5萬穗。667m2穗數較低的品種有周麥18,26.1萬穗;裸麥9號,28.3萬穗;豫教2號,28.4萬穗;許科316,28.7萬穗;焦麥266,28.7萬穗。孕穗、揚花期間的不利因素是4月20日的凍害,直接影響穗粒數的多少,也是考驗各品種抗倒春寒能力的絕佳時機,穗粒數減幅最大的是蘭考198,25.00粒;豐德存1號,25.25粒;花培8號,26.55粒;灌漿期間的主要不利因素是陰雨寡照和暴雨逼熟,千粒重的差異除三要素相互制約外,主要反映了品種間耐寡照能力和灌漿速度、強度的差異。千粒重較小的品種有洛麥23,30.75g;中育12,32.36g,豐德存1號,32.92g。綜合成產三要素增產顯著的有豫教5號、良星66,比平均值增產30%左右;較顯著的有周麥23、周麥26、平安8號,比平均增產10%左右。其中豫教5號、周麥23、周麥26的667m2穗數、穗粒數、千粒重均表現適宜、大小適中;而良星66表現為小穗、小粒,以大群體取勝;平安8號成穗群體較小,籽粒較大。
3 結論與討論
2012-2013年小麥生長期內先后遭遇了冬春嚴重干旱、春季凍害、溫度忽冷忽熱、灌漿中期干熱風、后期陰雨寡照、大雨逼熟等。在如此復雜惡劣的氣候條件下,豫教5號、良星66、周麥23、周麥26、平安8號品種綜合性狀表現良好,抗逆性較強,增產效果明顯,說明這些品種比較適應洛陽氣候條件,而其它一些品種盡管部分性狀表現較好,但綜合抗逆性還有待提高。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