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進一步驗證“新美洲星”在小麥生產中的增產、增效作用,為推廣提供依據,特進行小麥新美洲星應用效果試驗。結果表明,“新美洲星”在常規用種量減少10%的情況下,經過拌種并分別于拔節期和揚花期各葉面噴施一次的處理后產量比對照增產達12.9%。
關鍵詞:新美洲星;小麥;試驗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8-41-02
為了進一步驗證“新美洲星”在小麥生產中的增產、增效作用,為推廣提供依據,特進行了小麥新美洲星應用效果試驗。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概況 前茬玉米,砂姜黑土,土壤肥力中上等,供試品種:良星66。
1.2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3個處理,處理1和處理2面積各1 333.34m2,對照為667m2。處理1:播種量比對照減少10%;用50mL“新美洲星”對水100mL拌5kg種子,并分別于拔節期和揚花期各葉面噴施一次,每667m2每次用新美洲星60mL。處理2:比對照減少10%播種量、10%基肥用量;用50mL“新美洲星”對水100mL拌5kg種子,并分別于拔節期和揚花期各葉面噴施一次,每667m2每次用新美洲星60mL。處理3(對照ck):不拌種,正常播種量;在處理1、2葉面噴施新美洲星時噴施等次等量清水,不得使用新美洲星及其他液體肥料葉面噴肥和其他藥劑拌種。
1.3 測產與實收計產
1.3.1 測產 667m2有效穗數:每處理選擇3個有代表性的樣段,每樣段1m雙行,調查小麥穗數,剔除5粒以下的麥穗,計算有效穗數(萬/667m2)。穗粒數:在調查667m2有效穗數的周圍(至少隔2行)田塊,從根部隨機抓取20個左右麥穗,剔除5粒以下的麥穗,數粒數,計算穗粒數。按常年千粒重,計粒重測產。
1.3.2 實收計產 采取對角線取樣法,每處理選擇3個有代表性的樣段,每個樣段量取2m2,實收稱重,把3個樣段產量平均,按含水量13%折算成667m2產量,即為該處理平均產量。
2 結果與分析
2.1 基本苗情況 經田間調查,播后15d基本苗(表1),處理1與處理2均較對照偏少;但從出苗情況看處理較ck出苗期早1d,而且幼苗長勢壯;播后30d基本苗(表1),處理1較ck莖蘗數多1.3萬,處理2較ck莖蘗數多0.7萬,并且分蘗早。
2.2 對分蘗和根系生長情況影響 經田間調查(表1),667m2莖蘗數、單株莖蘗數、次生根數ck較對照均增加。處理1較ck播后45d的667m2莖蘗數增加5.3萬/667m2,單株莖蘗數增加0.7個,次生根增加3條;處理2較ck播后45d的667m2莖蘗數增加2.6萬/667m2,單株莖蘗數增加0.5個,次生根增加2條;通過田間調查處理和ck的株高變化不大。
2.3 凍害情況 由于供試品種良星66抗寒性很好,經田間調查,2013年4月上旬倒春寒,處理與對照凍害均為2級,較輕。
2.4 對產量結構的影響 有效穗處理1較對照多1.1萬/667m2,處理2比對照減少1萬/667m2;穗粒數:處理1比ck多1.3粒,處理2比對照少0.3粒;667m2實收處理1較ck增加65.6kg,增產12.9%;處理2較ck減少22.7kg,減產4.5%(表2)。
3 結論
由此試驗可以看出:新美洲星拌種并不能代替基肥的施用,減少10%基肥的使用量,造成了產量的減產,采用2次葉面噴施也未能達到增產的效果。在基肥未減少的前提下而采用拌種和減少10%播種量,再加2次葉面噴施的方式來處理,確實能達到增產的目的,后期噴施還可增強小麥抗逆性及葉功能期延長。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