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介紹東至縣大渡口鎮棉茬油菜輕簡高效栽培技術:(1)選用高產、抗病、優質雜交油菜新品種;(2)適時播種,培育大壯苗;(3)合理稀植,栽正栽實;(4)推廣配方施肥,增施硼肥;(5)科學“化控”,及時“化除”;(6)綜合防治油菜菌核病;(7)積極推廣人工收割及機械脫粒技術;(8)積極探索推廣棉田免耕撒播及機收技術。
關鍵詞:棉茬油菜;輕簡高效;栽培技術;東至縣大渡口鎮
中圖分類號 S565.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8-59-02
東至縣大渡口鎮地處沿江江南,與安慶市隔江相望,全鎮農業人口6.3萬人,耕地4 000hm2,常年棉花種植面積3 666.67hm2左右,油菜面積3 333.33hm2。由于該鎮土壤為沿江圩區沖積土,土層深厚,土壤肥沃,農業基礎設施較為完善,加之東至縣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陽光充足,全年無霜期230~260d,年平均氣溫16.1℃,年平均降雨量1 530.6mm,所以該鎮棉花、油菜生產均為東至縣乃至安徽省重點高產優勢產區。
東至縣自2008年開展油菜高產創建活動以來,先后在該鎮楊墩、楊橋、新豐、安全、慶豐、新豐圩等6村建立過“部級萬畝油菜高產示范片”,同時在“萬畝示范片”周邊村建立了2 000hm2省油菜高產創建核心示范區。通過多年大面積油菜高產集成技術的推廣,特別是棉茬油菜“輕簡、高效”栽培技術的推廣,使該鎮油菜生產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主要表現:(1)在品種應用上。高產優質雜交油菜品種種植面積迅速擴大,占有率達95%以上,常規甘藍型油菜面積逐年縮小,占有率不足5%;(2)在產量上。近3a全鎮平均產量水平穩定在180kg/667m2以上,“萬畝高產示范片”自創建以來667m2產量就達200kg以上,近連續2a達超220kg;(3)在效益上。農戶種油菜667m2純收入在550元以上,高產農戶達600元以上;(4)在規模上。近幾年油菜種植面積在其它鄉鎮出現下滑、面積難以成片、插花現象嚴重的情形下,而該鎮油菜面積一直較為穩定,66.67hm2、666.67hm2連片油菜隨處可見,每年的3~4月份油菜花期,油菜田成為花的海洋,場景頗為壯觀。
受前茬棉花茬口影響,育苗移栽是該鎮油菜生產的主要種植方式。不過現在的育苗移栽與過去傳統的育苗移栽不完全一樣,現在的育苗移栽技術必須是“輕簡、高效”的栽培技術,否則推廣效果不好。所謂“輕簡”,就是指栽培管理過程中必須省工、降低勞動強度;所謂“高效”,就是指每項技術的投入,必須要有較好的投入產出比,不能為了高產而投入不相稱的人力物力。筆者從2008年開始,結合油菜高產創建項目實施,圍繞棉茬油菜育苗移栽的輕簡化、高效化進行了大面積的試驗示范,取得了比較成功的經驗,現介紹如下,以供參考。
1 選用高產、抗病、優質雜交油菜新品種
優良品種是高產高效的基礎,只有高產才能高效,只有抗病才能穩產穩收,只有優質才能食用健康,才賣得出好價,才能有好的收益。通過育種家不斷的雜交育種,選育出的雜交油菜具備上述3種特性,一般常規甘藍型油菜難以實現。其次,雜交油菜具有較強的雜交優勢,個體增產潛力大,有利于棉田套栽油菜稀植,減少移栽用工,提高種植效益。考慮到棉花、油菜雙育雙栽,提高棉油整體經濟效益,我縣雜交油菜一般宜選用半冬性偏弱、中熟及中熟偏早品種。近幾年推廣的主要品種有德油5、秦優7號、秦優10號、蓉油8號、湘雜油2號等,從2012年開始示范推廣灃油737。
2 適時播種,培育大壯苗
適時播種,可充分利用冬前溫光資源,擴展營養生長期,有效進行干物質積累;培育大壯苗(苗齡30~35d,綠葉數有6至8片,根頸粗達0.5cm以上),減少高腳苗、飄根苗,可以提高秧苗素質,增強抗逆性,縮短栽后緩苗期。適時播種,培育大壯苗是實現“油菜年前秋發冬壯,年后多發新枝”的重要技術措施。根據多年實踐,該鎮油菜育苗播期宜在9月1~15日。播種過早,油菜容易生長過旺,早薹早花;過遲,不利于高產。培育壯苗的關鍵技術在于精整苗床,苗床與大田比例不宜過大,宜為1∶15(按667m2栽油菜3 500株計算),及時間苗、定苗。
3 合理稀植,栽正栽實
適當降低油菜移栽密度,充分發揮個體優勢,是油菜輕簡高效栽培的關鍵技術措施。適當減少株數,有利于減輕移栽勞動強度,減少栽工、割工,有利于節工增效。但是,沒有適當的群體,要想獲得高產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提倡“合理稀植”。根據大渡口鎮的地力條件、管理水平,結合密度試驗及測產綜合數據分析,棉田套栽油菜密度宜為3 500株/667m2左右較易獲得高產和較好的經濟效益。栽培密度過低,超稀植栽培,管理水平跟不上,難以大面積獲得高產;栽培密度過高,象過去栽植甘藍型油菜那樣,每667m26 000株以上,勞動強度過大,費工較多,既不輕簡又不高效,農戶難以接授。邊起邊栽,大小苗分栽,栽正、栽穩、栽實是保證個體均衡發展、縮短栽后緩苗期的重要技術環節。該鎮油菜移栽一般在10月中旬開始,搶墑搶暖移栽。栽前7~10d要清除棉田雜草,667m2用20%百草枯200g加50%乙草胺70g對水30kg進行噴霧,既可殺滅棉田老草,又可封閉新草。清除棉田雜草不可用草甘膦,否則會延長緩苗期,不利于油菜早發。
4 推廣配方施肥,增施硼肥
從理論上講,667m2產200kg油菜籽需施純氮12.5~15kg、五氧化二磷8~9.6kg、氧化鉀10~12kg、11%硼砂0.5~0.75kg,但由于該鎮棉花種植水平較高,前期施肥量較足,且以緩釋肥、控釋肥為主,所以提倡在前茬棉花施肥量足(特別是蓋頂肥)的情況下不施油菜底肥,油菜前期生長所需營養完全依靠棉田余肥,從而達到綜合利用肥料之目的,提高經濟效益。一般情況下,該鎮農戶油菜施肥方法是:不施或少施基肥,苗期看苗補施提苗肥(以尿素為主),冬至前后(最好是棉花拔稈后),667m2施45%三元復合肥15kg、11%硼砂1kg,結合中耕松土翻入土中作為臘肥,春季看苗補施薹肥。
5 科學化控,及時化除
所謂“化控”,就是苗床噴施多效唑防止油菜高腳苗,有利于培育矮壯苗;冬前大田噴施防止油菜旺長、控制早苔早花,有利于提高油菜抗凍抗寒能力。所謂“化除”,就是利用化學除草劑除草。油菜移栽后,與棉花共生期較長,加之油菜栽得較稀,容易發生草害。殺滅油菜田新生雜草可用“草除靈+烯草酮”類藥劑,宜于雜草低齡期、氣溫高于5℃以上進行防除。
6 綜合防治油菜菌核病
油菜菌核病是制約我縣油菜高產的主要因素之一,防治策略是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一是選用抗病品種;二是開好油菜三溝,及時清溝瀝水(特別是春季);三是搞好化學藥劑防治。在始花期、終花期各噴施一次保鮮克,667m2用量100mL兌水45kg。四是抓好統防統治,機械化防治。油菜菌核病防治期間,時間緊,工作量大,所以大多數農戶因勞力緊張而不能進行防治,為此,我們創新服務機制,組建各村機防隊,在菌核病防治期限內,在縣植保站統一部署要求下,開展統防統治,確保防治效果。
7 積極推廣人工收割及機械脫粒技術
油菜籽收割期間,氣溫高,時間緊,勞動強度大,在目前油菜全程機械化收割技術尚不成熟的前提下,推廣人工收割,2~3d后進行機械脫粒,這樣不僅節省了人工,同時還可進行油菜秸稈粉碎還田,增加土壤有機質,培肥地力,減少油菜秸稈焚燒,減輕污染。
8 積極探索推廣棉田免耕撒播及機收技術
隨著農村青壯勞力外出打工、留守勞動力老齡化問題的日益突出,推廣油菜輕簡化栽培技術顯得越來越重要。2012年,我們在該鎮進行了0.67hm2棉茬油菜免耕撒播及機收試驗,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存在問題也比較多,需要在農藝、農機兩方面進一步摸索、探討。
(責編:陶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