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選擇王家寨鎮家貓村作為研究區域,通過入戶訪談,發放調查問卷等方式,整理分析了家貓村人均使用農村能源的數量、結構、來源以及用途。調查數據顯示,原煤和柴薪是家貓村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能源;沼氣、電力、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只占農村能源的10%左右;非法開采原煤和砍伐柴薪對巖溶地區環境的破壞十分嚴重;落后的牲畜喂養方式和粗放型能源消費是浪費農村能源的主要原因。
關鍵詞:王家寨鎮家貓村;農村經濟;農村能源;調查分析
中圖分類號 S2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8-95-03
能源是人類生產力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資源,是經濟發展的一個基本要素。納雍縣農村能源的發展關系到本縣農村經濟的發展和小康社會建設目標的實現。近幾年來,國家對農村能源的發展十分重視,尤其在農村生物能源的開發方面,國家加大了投資力度。本文在國家農村能源發展政策的背景下,對納雍縣王家寨鎮農村家庭能源的使用情況進行了實地走訪調查。
1 研究區域及研究方法
納雍縣屬于典型的巖溶地區,以喀斯特地貌為主。為了使研究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合理性,綜合納雍縣的自然資源、地域特點等各種情況,選取納雍縣王家寨鎮一個典型的散居村落——家貓村進行農村能源使用情況的調查分析。
1.1 研究區域概況 家貓村位于畢節地區納雍縣王家寨鎮,距納雍縣城18km,耕地面積65.33hm2。人口有1 800多人。少數民族主要有穿青人、布依族、苗族等,占總人口的86%。礦產資源主要有石灰石、硫鐵礦、煤礦,產業發展以農業為主。氣候為亞熱帶季風氣候,海拔在1 050~2 476m。受季風氣候的影響,夏季炎熱,冬季寒冷。
1.2 研究方法 通過問卷調查、查閱文獻資料、進村入戶訪談等方式,以家庭農村能源使用情況作為基本調查內容。2013年7~9月在家貓村抽取了80戶農村家庭進行問卷調查,發放問卷80份,調查內容包括家庭人口、能源使用情況、能源來源、生物能源發展意愿、家庭經濟收入情況、收入來源、耕地面積等。回收有效問卷80份,回收率100%。
2 調查結果
為了便于計算,把調查結果中的各種能源使用量的單位均轉換為標準煤的消耗量(kgce)。
2.1 農村家庭經濟收入情況 家貓村是一個散居民族村落,耕地面積65.33hm2,全村的經濟收入來源主要有兩部分,分別是勞務輸出收入和農業發展收入。調查表設計中只考慮農業發展的收入,勞務輸出收入沒有納入這次調研的內容。通過對調查問卷的統計分析,得出家貓村人均農業發展的經濟收入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家貓村人均農業經濟收入(元)
[喂養家畜家禽\土豆\玉米\豆類\蔬菜\其它\總計\1 700\1 100\480\80\40\630\4 030\]
從表1的收入情況可以看出,農村經濟收入的42.18%來自喂養牲畜和家禽,42.18%來自糧食和蔬菜的種植,只有15.63%來自其他收入。因此,牲畜和家禽的喂養,是家貓村農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
2.2 家貓村人均農村能源消耗情況 根據調查統計數據,把所調查的每戶家庭的各種能源的使用量對應相加,得出相應能源使用的總量,再用總量除以調查的總人口,得出人均各種能源的使用量(見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家貓村農村能源使用量大的主要是原煤和柴薪。這一地區煤炭資源豐富,在納雍縣沒有實行對非法小煤窯進行管制前,家貓村每年都有20多口小煤窯非法開采。實行小煤窯管制使得農村原煤的使用量逐漸減少,砍伐柴薪代替原煤加劇了當地森林資源的銳減。秸稈除了作牲畜飼料外,還是很好的農家肥,用來燒火的很少。沼氣的使用主要受到季節、氣候以及技術的限制,可以使用的時間只有5~8月份,而且使用中問題較多,不能夠滿足農村的生活能源需求。電力主要用在照明和家電上,有些農戶家庭比較困難,1個月人均花6~7元的電費都嫌貴。柴油和太陽能在所有能源使用中所占比重最少(見圖1)。
2.3 家貓村農村能源的來源 家貓村煤礦資源豐富,森林植被覆蓋面積大,是農村能源的主要來源。由于近幾年來巖溶地區干旱、泥石流、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不斷加劇,因此,政府加大了對非法開采小煤窯的打擊力度和對濫砍濫伐森林的懲罰力度,使得這一地區農村經濟的發展受到能源缺乏的直接影響。沼氣能源雖然在這一地區大力推廣,但是受到自然條件和技術的限制,無法滿足這一地區農村能源的需求。
從農村家庭的訪問調查中,得出農村能源的來源主要有資金購買,自然途徑獲取,濫砍濫伐和盜采四個途徑,為便于分析,把家貓村農村家庭夠買的能源和自然途徑獲得的能源叫做合法獲得的農村能源,而濫砍濫伐和盜采的能源叫做非法獲得的農村能源。從調查中得出,農村購買的能源主要包括原煤、電力和柴油,占人均農村能源使用量的24%;通過自然途徑獲得的能源包括柴薪、秸稈、沼氣、太陽能,占人均農村能源使用量的20%;濫砍濫伐和盜采的能源主要是柴薪和原煤,占人均農村能源使用量的56%(見圖2)。
按照畢節地區原煤800元/t,農村日常用電0.455 6元/kW·h,柴油7.07元/L的價格,通過計算,1a農村人均能源支出453.48元,占人均農村家庭經濟總收入的11.25%。
2.4 農村家庭能源用途 這一地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因此,氣候比較溫和。農村能源用于取暖主要是冬天燒原煤;用于炊事煮飯和給牲畜煮食需要的能量最多,占總能源使用量的75%左右;照明、曬糧食、農機等能源需求只占所有能源的6%。
從圖3中可以看出,家貓村農村家庭能源的49%用于喂養牲畜,22%用于煮飯,19%用于取暖,其他生活生產用能不到10%。
3 農村能源使用現狀分析
納雍縣農村經濟發展相對落后,這一地區農村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能源的使用,從加強對非法小煤窯的管理以來,很多家庭使用的能源從以前的用煤向柴薪轉變,使得生態環境遭破壞成了當前納雍縣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大難題。通過以上調查數據分析,發現農村能源使用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3.1 農村能源使用方式落后,能源結構不合理 這一地區大部分農村家庭使用的能源爐具相對簡單,主要以火爐為主,粗放型的能源使用方式,大部分能源的利用率只有20%~40%左右,造成大量的能源浪費,加劇了能源短缺。能源使用主要是原煤和柴薪,是造成這一地區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主要原因。太陽能和沼氣在這一地區發展緩慢,不能滿足這一地區農村能源的使用需求。除了照明和煮飯外,高額的電費是很多農村家庭不愿廣泛用電的原因。
3.2 農村能源發展滯后,非法的能源開采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嚴重 清潔能源和生物能源在農村的發展滯后,很多農戶使用的還是原始能源柴薪。沼氣近幾年在農村大力發展,但是受到氣候、原料以及技術等影響,不能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需求。冬天很多家庭非法開采小煤窯不僅對地下水造成嚴重的影響,還加劇地面塌陷等災害的發生。濫砍濫伐對森林生態環境的破壞更為嚴重,最近幾年家貓村森林面積因濫砍濫伐造成大幅度減少,山體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時有發生。
3.3 農村養殖技術落后,能源需求量大 納雍縣農村大部分家庭都喂養豬、牛等牲畜,還有一些雞、鴨等。養豬是農村家庭經濟收入的一個主要來源,牛是納雍縣重要的畜力。農村家庭每天需要給豬、牛燒煮大量飼料,消耗了大量的農村能源,導致農村能源不能滿足其他生產生活的需求。同時,喂養技術落后,既增加了農村能源供給的壓力,也增加了農民的經濟負擔。
4 對策建議
從家貓村農村能源利用現狀調查分析可以看出,納雍縣農村能源的發展受到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限制,因此在短時間內完全改變這一地區農村能源的結構和供需現狀是不太可能的,分析存在問題的原因后,提出以下對策建議,以期為納雍縣今后農村能源的發展提供參考。
4.1 逐步完善農村能源消費結構,提高能源利用率 完善農村能源消費結構,可以從減少農村原煤和柴薪的使用量,提高農村沼氣和電能的比重著手。農村原煤的消耗量是所有能源消耗中比重最大的,從用途上看,能夠代替原煤作為農村主要能源的有秸稈、沼氣和電能。加強對這3種能源的開發利用,對減少農村原煤和柴薪的使用量將起到很大的作用。農村粗放型的能源消費,浪費了大量的能源,因而,著力改進農村炊具、火爐等能源使用工具,提高其能源利用效率,將有效地解決農村能源的短缺問題,同時可為農村經濟的發展作出更多的貢獻。
4.2 大力開發利用農村可再生能源,保護森林生態環境 大力開發利用農村可再生能源主要是發展農村沼氣和太陽能。沼氣和太陽能開發利用的普及推廣,對解決農村能源短缺和改變農村環境衛生條件將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因此,要解決沼氣在低溫環境下不能使用的難題,配合電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互補使用,將對減少農村原煤的非法開采和保護森林生態環境起到積極的作用。
4.3 提高農村養殖技術水平,減少能源需求 要降低農村養殖的能源消耗,應從提高農村牲畜的喂養技術水平著手,提倡農村家庭使用加工飼料喂養和生食喂養。鼓勵農村建立飼料加工廠,不僅可以節省人力物力,而且還能減少一大筆能源開支。農村養殖技術的提高不僅可減少能源需求,改善農村環境面貌,而且還能推動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5 結論
通過調查分析,原煤和柴薪是納雍縣王家寨鎮農村的主要能源,二者占農村能源消費需求的90%以上。沼氣、太陽能,電能等清潔能源所占比例不到10%,人均能源開支占人均農村經濟收入的11.25%。原煤和柴薪的大量使用不僅增加了農村家庭的經濟負擔,而且不利于這一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只有通過改善當前農村能源利用的不合理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積極發展農村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提高農村養殖技術,才能有效地解決農村能源的短缺問題,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快速地發展。
參考文獻
[1]曾晶,張衛兵.我國農村能源問題研究[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3(2):105-108.
[2]聶宗順,楊艾,顧國,等.貴州省畢節地區沼氣工程項目實施情況[J].中國沼氣,2008,26(2):29-31.
[3]劉京偉,王華書.貴州喀斯特地區生態環境建設與農村經濟發展研究[J].貴州農業科學,2010,38(6):227-231.
(責編:陶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