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泰寧世界自然遺產地處泰寧縣境內,總面積23 487hm2,其中以馬尾松為優勢樹種的林分面積達5 560hm2,2007年以來松材線蟲病危害嚴重,給自然遺產地的保護造成了很大影響,通過對疫木的及時除治、林分的修復,以增強自然遺產地的抗性和改善景觀。
關鍵詞:泰寧世界自然遺產地;馬尾松;松材線蟲病
中圖分類號 S791.24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8-111-03
1 泰寧世界自然遺產地概況
1.1 自然遺產地基本情況 泰寧世界自然遺產地位于福建西北部的泰寧縣境內,地處武夷山脈北段東南側,是中國東南紅層發育最大的區域之一,橫跨泰寧縣的杉城、朱口、上青、大田、梅口5個鄉鎮。泰寧縣世界自然遺產地面積23 487hm2,占全縣土地總面積154 027hm2的15.25%,其中:核心區面積11 087hm2,緩沖區面積12 400hm2。遺產地以馬尾松為優勢樹種的林分面積5 560hm2,占遺產地面積的23.7%。遺產地內森林覆蓋率為78%,核心區域達90%以上。地貌以青年期丹霞地貌為主。境內總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屬中亞熱帶季風型濕潤氣候,地表水質良好,主要河流匯集于金湖。土壤主要以紅壤和黃紅壤為主。丹霞草本植物群落、丹霞硬葉常綠闊葉林、溝谷常綠闊葉林為自然遺產地的特色群落類型。
1.2 泰寧縣馬尾松分布狀況 馬尾松林是我國東南部濕潤亞熱帶地區分布最廣、資源最大的森林群落,也是泰寧縣主要鄉土樹種,在各鄉鎮均有分布。以馬尾松為優勢樹種,面積達41 133.3hm2,占全縣林分面積的47.3%,主要以天然混交林為主。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營造大面積的人工林純林,面積達6 667hm2以上,導致馬尾松毛蟲大范圍的發生及松材線蟲病大面積的傳播蔓延。
2 遺產地林分植被修復與改造
2.1 世界遺產地主要植被 泰寧縣世界遺產地屬丹霞地貌,由于丹霞地貌生境異質性、特異的地質地貌和復雜多樣的演替階段,導致了該區域內植被類型的多樣性與特有性。經調查區域內的植物群落有9個植被類型,63個群系和92個群叢。主要有長葉榧樹林、刺柏林、馬尾松林、喜樹林、山杜英林、短尾鵝耳櫪林、苦櫧林、黑葉錐林、甜櫧林、青岡林、木荷林、閩楠林、紫楠林、烏岡櫟林、毛竹林、方竹林、桂竹林、孝順竹林等63個群系。而馬尾松林群落類型主要為:馬尾松+木荷-檵木-淡竹葉群叢,馬尾松-檵木-芒萁群叢、馬尾松-檵木-里白群叢、馬尾松-映山紅-芒萁群叢、馬尾松-映山紅-里白群叢、馬尾松-箬竹-狗脊群叢5個類型。
2.2 遺產地保護區林分修復
2.2.1 保留闊葉幼樹 為盡可能保護植物自然生長環境,在馬尾松枯死木清理過程中應盡量減少對闊葉幼樹的破壞,保護好馬尾松林下植被,對因塊狀采伐而出現的天窗、林中空地,及時采取補植套種等措施,并加強撫育管理。
2.2.2 補植樹種選擇 補植樹種應根據馬尾松林內植物群落分布狀況,選擇適宜的闊葉樹種進行種植。根據調查,適合泰寧縣種植的喬木闊葉樹種有:閩楠、楓香、木荷、青榨槭、錐栗、紅楠、交讓木、毛竹、深山含笑、楊梅、絲栗栲、山烏桕、野漆樹,擬赤楊、樹參、油桐、日本杜英、野鴉椿。林下檵木、映山紅、楊桐、烏藥、小葉赤楠、紅紫珠、鹽膚木、梅葉冬青、美麗胡枝子、烏飯樹、黃梔子、毛冬青等。
2.2.3 樹種配置方式 在樹種配置上應注意常綠樹種與落葉樹種合理搭配,彩葉樹種與常青樹種搭配,喬木樹種與灌木樹種進行搭配。有條件情況下根據該區域植物生長環境選擇適生彩葉、觀果、觀花樹種(楓香、擬赤楊、山烏桕、黃梔子、野鴉椿、深山含笑、無患子、黃山欒樹、楊梅)每667m2點綴3~5株,以提高美化、彩化、香化效果。
2.2.4 補植與撫育管理 補植方式可以采用均勻補植、局部補植、林冠下補植、人工模擬自然林窗補植等。補植后應及時實施撫育管理。每年應至少安排1~2次擴穴培兜和清除雜草撫育,有條件的可結合撫育施肥,每穴施復合肥0.15kg。
2.3 造林更新措施
2.3.1 林地清理 為保持生物多樣性,宜采用不煉山造林方式更新植被,具體做法是:將直徑超過1cm的松樹枝條全部作除害處理后,將藤蔓雜草劈倒整理,沿等高線平鋪于林地上,并按造林密度定點除開1m見方雜草,以便于挖植樹穴。在林地清理時,對于林分內有符合培育目標的幼樹幼苗、或有天然下種能力的闊葉樹母樹分布的林分應采用封育改造。
2.3.2 主要技術 按植樹密度定點挖40cm×40cm×30cm植樹穴,植樹穴應采用品字形排列,植樹密度視栽植樹種而定,(種植用材樹種一般1 800~3 000株/hm2,經濟林450~1 500株/hm2),宜營造混交林,可針闊混交或闊葉混交林,為獲取較大經濟效益,一般營造杉闊混交林較為適宜,杉木應采用高世代良種壯苗,闊葉樹可選擇鄉土樹種或珍貴樹種,如楓香、木荷、火力楠、閩楠、銀杏等。山中上部或山脊陽光比較充足、土壤肥力較好的地塊可營造油茶、錐栗、楊梅等經濟價值較高的經濟林,不僅能提高經濟效益,還能補短養長。
3 馬尾松材線蟲病發生情況及除治方法
3.1 馬尾松材線蟲病疫區發生情況 自2007年國家林業局檢出我縣馬尾松材線蟲病后,為害面積從開始的173.3hm2,到2010年的333.3hm2,疫區由遺產地邊緣的杉城、朱口2個個鄉鎮擴大到2010年的杉城、朱口、梅口3個鄉鎮,并且有進一步向遺產地保護區內蔓延的趨勢,損失木材10.7m3,防控經費累計達1 000多萬元。近7a來在省、市、縣各級政府及林業部門高度重視下,通過采取檢疫措施、農業措施、化學防治、生物防治等多項綜合防治措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特別是為保護好遺產地森林植被,泰寧縣不惜代價嚴防嚴控,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對遺產地實施有效保護。遺產地森林景觀、生物多樣性特征未受重大侵害。
3.2 馬尾松材線蟲病疫木的除治
3.2.1 實行“巡查-除治-修復-管理”防治 由于遺產地屬丹霞地貌,山體陡峭溝谷縱橫交錯,地形地貌十分復雜,未經專業培訓工人操作危險性極大,安全得不到保障,且疫木除治與林分改造專業技術較強。疫點疫木除治是否及時徹底,方法是否得當直接關系疫情除治成敗;造林補植、撫育管理是否及時,經營措施是否正確,關系森林植被恢復改造實效。因此我縣從發現第一株馬尾松材線蟲疫情后,就立即組織專業除治與護林巡邏隊伍,通過專業化培訓和制度化管理,對遺產地所有馬尾松分布小班必須逐片巡查到位,發現有松枯死木(頻死木)立即報告登記造冊,同時立即組織專業隊伍進行除治,并對除治后林地植被進行及時恢復。實行巡查-除治-植被修復-經營管理的防治。
3.2.2 遺產地區域內相對集中疫點疫木的除治 對遺產地保護區必須保留松樹及維持真實性與完整性、且連片發生無法短期內徹底根除疫情的林分。不宜采取大面積皆伐馬尾松林,宜采用定點定株清除馬尾松疫木。
要求在松褐天牛成蟲羽化前,即每年10月至翌年4月由外向內伐除包括病死松樹、疑似感病木、衰弱木、受壓木、風折木、旱死木、雪壓木、當年枯死或已經萎蔫的側枝,以及各種人為亂砍濫伐的松樹枝、干及伐樁等,所有伐除的松木及直徑超過1cm的枝條均須作除害處理,并應在松在牛成蟲羽化前完成;在可以的條件下,應盡量降低伐樁高度,一般不得超過5cm。
3.2.3 保護區界外2 000m范圍內疫木除治 對保護區界外2 000m范圍,以獲取較高經濟效益的林分,需要盡快根除的疫點小班,可采取皆伐作業,但皆伐面積不得超過10hm2。作業要求同樣應在松褐天牛成蟲羽化前由外向內皆伐所有松材線蟲的寄主植物,所有伐除的病死樹、活樹、直徑超過1cm的枝條均須作除害處理,并應在松褐天牛成蟲羽化前完成;在操作允許的條件下,病死木伐樁高度不得超過5cm。
3.2.4 對有特殊意義的名松古樹防治 對景區內有特殊意義的名松古樹,如貓兒山上的貓兒樹、甘露寺前幾棵松木大樹、寨下大峽谷步道兩側松樹及其他重點區位上的馬尾松大樹,應實施重點監測與保護,具體可在樹干上打孔注藥進行保護。一是使用3%甲維鹽.阿維菌素注干液劑,在當年12月至次年3月10日前,在松樹基部斜打一夾角45°、方向斜向上、直徑4mm、深5cm的小孔;用刀片斜切注藥嘴,用大頭針打透氣管孔,再將注藥嘴插入打好的小孔中。劑量為:2mL/cm胸徑。(或:樹木胸徑15cm以下,每株注25mL1瓶;胸徑20~30cm,每株注50mL1瓶;胸徑30cm以上,每株注50mL2瓶。)二是便用松線光,注射時間在當年12月至次年3月10日前,在樹干距離地面1m左右處用穿孔器打一夾角45°、方向斜向上,直徑約6~7mm,深約5~8cm的孔。拆掉容器的注入頭部,注意不要漏藥液,頭部插入注入孔,輕擊容器底部,然后用針頭在底打通空氣流通孔,注入藥液。注入完畢后,拔出空容器,然后在注入孔內插入愈合劑或木塞子蓋上。劑量為:20cm以下胸徑的使用3支;胸徑20cm以上,每增加5cm,增加使用1支(每支60mL)。
注藥時盡量在天氣晴朗的白天進行,選擇注孔位置,需避免死節,受傷部位及枝椏下部。
4 林分改造與病蟲防治的效果展望
4.1 有利于維護生態環境 在疫木采伐除治過程中,采取近自然經營方式,采伐強度較低,對植物生境破壞極小,單株或3~5株采伐后并不破壞森林的整體景觀格局,而只是形成有利于林下天然更新和幼樹加速生長的林隙,而且通過及時補植、撫育等林分修復措施,自然生態環境得到較快恢復,較好保持了森林生態系統的基本物質能量關系和主要生態功能。
4.2 有利于改良土壤結構 由于上下較平緩中間陡峭的丹霞地貌特征,若營造林措施不當極易造成水土流失。小塊狀皆伐作業,雖然地面喬木部分采伐利用,但林下灌木、草本植物并未進行破壞,未采取煉山造林方式,植物生長環境,特別是土壤微生物生活環境未發生改變,林地植被得到較好保留,不僅不會造成水土流失,而且通過植被優化改造,能夠很好地改善林地酸化層度,促進土壤微生物對枯枝落葉分解,提高土壤肥力。
4.3 有利于保護自然景觀 在林分修復與林相改造過程中,補植套種了許多彩葉、觀花、觀果、聞香樹種,并根據各樹種生長條件與遺產地植物群落分布進行合理的樹種配置,進一步增強改造林分的形態美、色彩美、聽覺美、嗅覺美,提高森林景觀的美學功能和生態功能,豐富森林旅游資源的內涵,以滿足人們對森林景觀更高的審美要求。
4.4 能有效控制疫情蔓延 由于對世遺地重點區位馬尾松實施定株保護,對世遺地枯死木及時有效清除,且沿世遺地周邊2 000m范圍馬尾松及時清除,營造杉闊混交林或闊葉混交林、經濟林等營林措施,有效阻斷松材線蟲生物傳播途徑,有效保護世遺地馬尾松免受有害生物危害,使松材線蟲疫情能夠得到有效控制。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