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該文從大眾傳媒在鄉村發展受阻的原因及對策入手,詳細剖析了兩者互動過程中的抑制因素,從政府角度,對如何加強農村媒介素養教育投入提出了3方面的對策建議,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開拓大眾傳媒市場,實現兩者間的良性循環和共同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政府;大眾傳媒;農村經濟;作用
中圖分類號 G20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24-09-02
1 大眾傳媒在鄉村發展受阻的原因及對策分析
現階段,我國在“三農”問題上的政策傾斜和正確決斷,促進了大眾傳媒、農村發展與政府之間的良性循環[1]。在此過程中,大眾傳媒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鄉土文化傳播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反過來,農村的發展變革又為大眾傳媒提供潛在的發展空間。在看到新形勢下新聞傳媒事業長足發展的同時,也應該看到其所面臨的巨大挑戰。盡管農村的廣闊性可為媒介提供巨大市場,而在現實中,其薄弱的經濟狀況往往制約著大眾傳媒的發展。現階段,信息全球化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以Internet為代表的新型傳媒手段逐漸代替了以報紙、廣播和電視為代表的傳統媒介,并與之形成新的融合,實現了傳播媒介的多元化,從現實意義上講,對信息傳輸手段的掌握就等于把握住發展的主動權。可見,農村并沒有為大眾媒介的發展提供支撐平臺,這樣以來,農民很難抓住契機去發展大眾媒介,這使得農村信息交流更為閉塞。相反,落后的農村將大眾媒介拒之門外同樣使媒介本身喪失了搶占廣闊農村市場的先機。
根據上述原因,筆者提出兩條對策建議,(1)快速、有效地發展農村經濟,使農民享有信息化發展所帶來的益處;(2)拓寬農村市場,為媒介生存發展開辟渠道。政府在大眾傳媒與鄉村之間應合理的穿針引線,為其構建良性的傳播途徑,從加強文化教育投入、經濟投入和政策引導等3方面對農村進行必要的扶持,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進而為大眾傳媒進軍農村市場創造有利條件。同時,大眾傳媒在政府扶持下,也要積極有效地開拓潛在的農村市場,使農民掌控發展的主動權。
2 加強農村媒介素養教育投入
由上分析,政府在促進兩者間良性互動方面確實能起到主導作用。簡單說,人們對媒介信息利用的能力,我們謂之媒介素養。從概念層面上說,農村媒介素養水平的提升對媒介進入鄉土環境提供了良好的前期基礎和智力支撐,這對于使用者消除媒介使用的心里戒備、縮短城鄉之間知識鴻溝奠定了文化基石、鋪平了參差不齊的文化差異。那么,如何行之有效地加強對農村受眾的媒介素養教育,是當務之急需要解決的問題。
2.1 加強文化教育投入 (1)著重傳播實用技術和知識信息。有關資訊、技術以及致富信息等內容是當前農民最急切關注的話題。因此,在傳播相應信息時必須是百姓看得見、摸得著、信得過的實用且易操作的技術,通過媒介所傳播的技術在短期內即可迅速接納,且使用后能立竿見影的見到效益和好處。政府可委派農業技術人員通過講習班、農村科普大集、網絡電視的方式對農民傳播致富信息和科技知識,并盡可能利用Internet的便捷作用填補城鄉之間的知識鴻溝,激發農村孩子對計算機和網絡等新型傳播手段的興趣。(2)注重對鄉土觀念的更新。加大力度改變農村陳舊的價值觀和落后的生活習慣,逐步消除安于現狀、不求進取、小富即安的小農意識。觀念的更新對于新興事物的掌握有極大地提升作用,從心里上消除戒備、改變思想,有步驟、分層次地向其傳輸一些新信息、新觀念,以改變他們固執的思想觀念、迂腐的思維定式,從而開闊他們的視野,進而輻射、帶動周邊人群共同試探新興技術的獨特魅力,最終增強其自主創新的意識和自我超越的勇氣,形成“你追我趕求發展”的良好局面。
2.2 加大經濟投入 “三農”問題同樣可解析成攻難克堅的“三難”問題,體制的改革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財力和物力。少數農村的落后貧窮是制約大眾傳媒發展、延伸的主要緣由,若想獲得長足發展必須從外部注入大量的資金扶持,這就需要國家財政用于發展農業的支出逐步增加。此外,想法設法為農村發展開辟新的財源渠道,通過法律法規和惠農政策的合理制定,形成資金向農村流動的金融機制。
2.3 加強政策引導 (1)推行支農、惠農新政策。近年來,黨和國家推行了農業減免稅;政策加大了財政轉移的支付力度,對購置農機具、購買良種等均給予適當補貼。這些惠農政策極大提高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農民收入也顯著增加。諸如冬春科技及陽光工程等系列涉農培訓使他(下轉42頁)(上接9頁)們既獲悉了知識,又開闊了視野,致富門路亦有所拓寬。除此之外,政府還可以考慮在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減輕農民負擔等方面給予適當的政策傾斜和財政放寬以切實改善民生。(2)加強農村廣播電視網絡建設。人類與生俱來的求知欲,使廣大農民對媒介手段亦有強烈的向往,然而在購買信息接受設備時,許多貧困人群望而卻步,使大量的有用信息流失、無法發揮致富引領的作用。鑒于此,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廣播電視網絡建設的投入,真正做到村村通,將科技成果最大化地惠及全體公民。(3)堅持農民主體作用不動搖。媒體和節目應做到貼近實際、生活和百姓群眾。堅持“說農民的話,為農民說話”。摒棄“虛”腔,為農民多辦實事,從農民最關切的話題入手,給農民以實惠,有效發揮農民的主人翁作用,彰顯大眾傳媒應擔負起培養和提高農民科學素養的責任。
參考文獻
[1]劉玉花.大眾傳媒與農村發展的良性循環模式[J]. 萊陽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7(2):35-40.
[2]陶賢都,李浩鳴. 大眾傳媒與農民科學素養的培養和提升[J].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1(4):633-637.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