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鑒于縣級電視臺受眾的特殊性,分析了農業節目的地位及發展現狀,針對部分制作缺陷提出如何實現觀眾與媒體雙贏對策建議,為縣級電視臺更好創辦貼近百姓的農業節目提供參考。
關鍵詞:縣級電視臺;農業節目;整改;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 G2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24-10-02
1 農業節目的地位和發展現狀
1.1 地位 作為基層媒體,縣級電視臺的主要服務空間在農村,服務對象多為農民[1]。“村村通”工程在農村的啟動和廣泛普及使鄉村區域電視覆蓋率達94%,電視已成為千家萬戶農民朋友獲取外部信息、欣賞娛樂節目和參與街談巷議的主要媒介和工具。農業節目,多取之于農村的事跡典型、科學技術以及致富信息等內容,對于宣傳“三農”、服務農民和促進新農村建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農業節目在創辦過程中應多注重“揚長避短”,“揚長”指的是要多發揮貼近農民生產生活的優勢,緊密結合鄉土環境,為農村普及農業知識和宣傳農業政策等方面多做貢獻,“避短”,即在節目制作環節多克服縣級電視臺設備和人才匱乏的現狀,多注重節目的針對性、時效性和貼近性,最終達到“緊跟三農主題,服務農民需求”的目的。
1.2 發展現狀 (1)節目編排、策劃不切合實際?,F階段,縣級電視臺在很大程度上,對農村觀眾缺乏具體了解,在欄目設置、題材選擇和節目包裝等方面,未能從根本上符合農民的實際生產狀況和習慣需求。在節目編排上,編輯對農業時令、耕作技術等把握不準,使部分節目內容與農作物生育期不符,致使先進的科學技術與現實生產脫節,甚至“張冠李戴”,混淆作物間的耕作規律。另外,對農民生活習慣不熟悉,在農村收視高峰卻沒有安排農民最需要的信息和節目,甚至為取得自身利益,在關鍵時段播放盈利性廣告,使農民失去從電視上獲取信息技術的機會和信心。(2)專業性過強,難于理解。一些農業科普節目,專業性較強,農民聽不懂。應多請教農業系統專家和技術人員對其解析、通俗易懂后再播出,不要將概念解讀直接呈現給觀眾,要努力提高傳播效果。
2 農業節目的整改措施
要創辦獨具特色的農業節目,必須從縣級電視臺自身優勢出發,結合區域本土特色,制作出具有指導性、針對性和趣味性的農業節目[2]。
2.1 緊密圍繞“三農”,以農為本 要懂得“農業節目為農民”的道理,沒有農民收看的農業節目,就是空談,就是無效信息。要充分調研,用數據說話,在充分掌握農民作息習慣的前提下,盡一切可能使農業節目、通俗易懂、直觀生動。節目內容要牢牢把握為“三農”服務的精神,讓農民切實感知節目的定位。從根本說來,當代農民對電視節目的最大期盼便是尋求如何發展,怎樣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勤勞致富,所以在電視節目類型中農民最關注的農業節目便是了解致富信息、發財之道,這也是電視臺對農業節目最基本的定位。此外,農業節目應做到寓教于樂,并結合當地農業農村特色和現階段大多數農民文化水平相對較低的實際,立足于農民群眾最為熱衷的問題,以提供“短、新、快”的各類農科知識和信息,努力體現農業節目的科學性、前瞻性、貼近性、服務性。
2.2 提供針對性服務 在節目內容設置上,要努力營造節目的服務性、實用性和地域性。要在幫助農民充分了解黨和國家大政方針前提下,為農民的生產生活提供相應的配套服務,播放他們所盼望的節目。要在了解本地的地方特點后,根據不同的地域環境、條件,為農民提供準確的生產生活信息和經驗,引導農民正確地選擇農業項目,勤勞致富,充分保護農民利益。
2.3 注重時效性 農業具有時效性,這就要求農業節目也要在最短時間內更為有效地播放制作精良的電視節目,向農民朋友傳達各方面信息。在實際中,要隨季節和農時的變化,將各種農業技術和信息及時跟進,確保節目的實用性。此外,應作為農民擴展見識的窗口,對收集市場訊息、分析農產品市場行情,幫助農民有效調整種養結構、拓展銷售渠道,以獲得最佳的經濟效益。以農民喜聞樂見的節目形式呈現,讓農民切實感知信息的收益性,增強農民對縣級電視臺節目觀看的信心,這就是農業節目創辦的精髓之所在。
3 農業節目的包裝及經營創收
在眾多電視劇、電影專欄及娛樂節目搶占觀眾“眼球”的大背景下,農業節目若不能精心設計出受眾喜愛的表現形式,將先進的生產技術輔以特技、配樂及字幕包裝,就不會取得良好的收視率。
(1)重視節目內容,提高收視率。過度追求表面的浮華與喧囂,其結果必然導致節目內容傳播的空洞化[3]。也就是說,要在畫面精美的同時,多注重語言的錘煉,勿忘信息傳播和文化交流的使命。既不能使信息失真、又不能脫離熒屏泛泛而談;既要勇于開拓、創新,又不能因循守舊走程序化的老路子。要做到貼近觀眾,用真摯、簡練、樸實的語言來表情達意,使語言和畫面互為補充、相得益彰,這樣才能確保媒體在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平衡中找準位置。
(2)抓住機遇、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F階段,我國經濟重心的轉移給縣級電視臺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多數企業視線把目光從城市轉移到鄉村市場亦會給縣級電視臺帶來盈利的可能。縣級廣電臺應在如何抓準這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上狠下功夫,結合區域群眾基礎、根據本土特色打造農民喜聞樂見的欄目,這樣才能牢固樹立在當地受眾中的影響力,實現新聞宣傳促進經營發展的良性循環,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在競爭激烈的電視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在改革中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間,為“三農”服務奠定良好的宣傳基礎。
參考文獻
[1]趙中華.縣級電視臺農業節目應更好地服務“三農”[J].新聞傳播,2010(6).
[2]王虎軍,張鐵萍.淺議如何提高縣級電視臺的節目質量[J].黑河學刊,2008(1):56.
[3]王俊英.關于電視節目包裝的文化思考[J].廣電時空,2010(3):39.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