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安徽省農業(yè)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于2012年和2013年在淮北地區(qū)開展了玉米高產示范,通過選用隆平206玉米品種,采用土壤深松,即麥收后土壤深松30~50cm;增加密度,即留苗密度90 000~97 500株/hm2,收獲密度
83 280~94 764株/hm2;平衡施肥,即實行有機無機相結合和大量元素與微量元素相結合進行施肥;防病蟲保綠防衰,即應用熱霧工程技術防治玉米灌漿期的病蟲害;成熟收獲等技術,經專家實測驗收,利辛縣、太和縣、埇橋區(qū)、濉溪縣玉米產量分別為12 123.0kg/hm2、13 749.6kg/hm2、12 043.5kg/hm2、12 053.4kg/hm2,實現(xiàn)了玉米高產在不同年份間和不同地區(qū)間的重演,并創(chuàng)造了安徽省夏玉米的歷史最高紀錄。
關鍵詞:淮北地區(qū);隆平206;夏玉米;高產示范;配套技術措施
中圖分類號 S5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24-24-03
安徽省自2008年實施玉米振興計劃以來,玉米種植面積從2008年的67萬hm2逐年發(fā)展到2013年的110萬hm2,雖然種植面積擴展較快,但玉米單產一直較低,例如2010年全省玉米平均單產僅4 050kg/hm2。盡管2012年全省玉米產量平均達5 197.5kg/hm2,但與周邊的河南省和山東省相比,單產仍然較低。2012年和2013年安徽省農業(yè)科學院結合“安徽省玉米振興計劃支撐技術研究”,在淮北地區(qū)的利辛縣永興鎮(zhèn)、太和縣舊縣鎮(zhèn)、埇橋區(qū)夾溝鎮(zhèn)、濉溪縣南坪鎮(zhèn)開展了玉米高產示范研究,測產結果玉米產量分別為12 123.0kg/hm2、13 749.6kg/hm2、12 043.5kg/hm2、12 053.4kg/hm2,尤其是2013年太和點的13 749.6kg/hm2,創(chuàng)造了安徽省夏玉米歷史最高紀錄。高產創(chuàng)建為安徽玉米振興發(fā)展樹立了信心,表明安徽省玉米單產潛力有較大的增長空間;高產創(chuàng)建發(fā)揮了科技引領作用,通過開展品種、栽培技術等集成示范,凝練形成一整套技術措施,對安徽玉米今后的發(fā)展有積極的示范引領作用。陳國平等[1]總結認為,開展小面積玉米超高產創(chuàng)建,可進一步集成和優(yōu)化關鍵技術措施,對大面積高產創(chuàng)建具有指導和借鑒意義。因此,為加快高產示范經驗在更大規(guī)模、更廣范圍的推廣應用,現(xiàn)將其示范點的基本情況、主要做法和經驗總結如下。
1 示范點基本情況
表1 各示范點土壤基本肥力及株距、密度、深松深度
[示范
地點\有機質(g/kg)\水解氮(mg/kg)\速效磷
(mg/kg)\速效鉀
(mg/kg)\株距
(m)\密度
(株/hm2)\深松深度(cm)\利辛縣\22.3\200.8\43.6\173.6\0.185\90 000\30\太和縣\23.5\126.6\45.2\216.8\0.171\97 500\50\埇橋區(qū)\17.4 \118.5\47.7\226.0\0.171\97 500\40\濉溪縣\17.7\132.4\38.5\190.3\0.185\90 000\30\]
示范點前茬作物均為小麥,小麥產量達9 000kg/hm2左右。示范田于麥收后深松施肥旋耕,行距0.6m。土壤類型為砂姜黑土,玉米品種均為隆平206。土壤基本肥力等見表1。
2 專家驗收結果
示范點玉米成熟時專家實測驗收的結果見表2。
表2 專家對各示范點的驗收結果
[示范地點\播種時間
(年/月/日)\驗收時間
(年/月/日)\生育期
(d)\面積
(hm2)\產量
(kg/hm2)\利辛縣\2012/6/17\2012/10/5\110\18.672\12 123.0\太和縣\2013/6/14\2013/9/29\107\18.000\13 749.6\埇橋區(qū)\2013/6/20\2013/10/7\109\6.180\12 043.5\濉溪縣\2013/6/15\2013/9/28\105\18.360\12 053.4\]
3 主要技術措施
圍繞土壤深松、增加密度、平衡施肥、防病蟲保綠防衰、成熟收獲5個關鍵技術環(huán)節(jié),制定了詳細的實施方案與技術措施,認真組織實施,加強田間管理。全生育期玉米未發(fā)生倒伏,保證了有效穗數(shù)和穗粒數(shù),增加了千粒重,實現(xiàn)了高產目標。
3.1 選擇條件好的示范點 所選擇的示范點示范農戶積極性高,各項技術措施能夠落實到位。示范田土壤基礎肥力較高,且能灌能排,保證了出苗齊全,示范田玉米全生育期未出現(xiàn)干旱和澇漬現(xiàn)象。雖然2013年夏季一度天氣持續(xù)高溫干旱,但示范田玉米仍結實正常,籽粒飽滿,為獲得高產奠定了基礎。
3.2 采用了土壤深松促根防倒增產技術 麥收后實施土壤深松,深松深度30~50cm,疏松了土壤,加厚了土壤耕層,優(yōu)化了土壤三相結構,有利于玉米根系下扎,全生育期玉米未發(fā)生倒伏現(xiàn)象。
3.3 應用了增密防倒增產技術 高密度是高產的前提,根據(jù)目前玉米單株生產力偏小的特點,建立大群體,通過增加穗數(shù)增加產量。設計種植密度為90 000株/hm2和97 500株/hm2。早間苗,即3片可見葉間苗;晚定苗,即6~7片可見葉定苗,確保留苗密度與設計密度一致。收獲時田間隨機采集樣段,每樣段連續(xù)采集20株,測定樣段產量并室內考種。調查結果見表3、表4、表5、表6,收獲株(穗)數(shù)在83 280株/hm2至94 764株/hm2之間,高留苗密度保證了收獲穗數(shù)。2013年各示范點在9~10片葉(拔節(jié))時噴施金得利化控劑。
表3 2012年利辛樣段產量構成
[樣點\產量
(kg/hm2)\密度
(株/hm2)\穗粒數(shù)(粒)\千粒重
(g)\單穗重(g)\1號\11 626.5\75 795\433.1\354.2\153.4\2號\12 565.5\86 625\389.1\372.8\145.1\3號\12 658.5\84 435\405.1\370.1\149.9\4號\12 471.0\90 135\387.9\356.7\138.3\5號\11 596.5\81 345\389.2\366.3\142.6\6號\12 120.0\81 345\410.9\362.6\149.0\平均\12 172.5\83 280\402.5\363.8\146.4\]
表4 2013年太和樣段產量構成
[樣點\產量
(kg/hm2)\密度
(株/hm2)\穗粒數(shù)(粒)\千粒重
(g)\單穗重(g)\1號\14 259.5\95 286\428.2\349.5\149.6\2號\13 117.7\96 667\391.6\346.5\135.7\3號\14 436.4\91 370\442.3\357.2\158.0\4號\13 956.0\92 639\445.1\338.5\150.6\5號\13 597.3\95 286\421.4\338.6\142.7\平均\13 873.4\94 249\425.7\346.1\147.2\]
表5 2013年埇橋樣段產量構成
[樣點\產量
(kg/hm2)\密度
(株/hm2)\穗粒數(shù)(粒)\千粒重
(g)\單穗重(g)\1號\12 598.9 \92 639 \384.8 \353.4 \136.0 \2號\11 672.5 \95 286 \365.6 \335.1 \122.5 \3號\12 212.7 \93 944 \358.7 \362.4 \130.0 \4號\11 890.0 \96 667 \363.1 \338.8 \123.0 \5號\12 006.0 \95 286 \366.9 \343.4 \126.0 \平均\12 076.0 \94 764 \367.8 \346.6 \127.4 \]
表6 2013年濉溪樣段產量構成
[樣點\產量
(kg/hm2)\密度
(株/hm2)\穗粒數(shù)(粒)\千粒重
(g)\單穗重(g)\1號\12 414.2 \84 430 \417.2 \352.4 \147.0 \2號\12 333.3 \86 623 \415.5 \342.7 \142.4 \3號\11 880.4 \88 933 \402.8 \331.6 \133.6 \4號\12 219.8 \83 375 \431.5 \339.6 \146.6 \5號\12 193.6 \83 375 \422.7 \346.0 \146.3 \平均\12 208.2 \85 347 \418.0 \342.5 \143.0 \]
3.4 實行了平衡施肥 由表7可見,高產田施肥做到了施肥量大,氮磷鉀平衡,微量元素充足,在增加密度的同時,提供充足協(xié)調的營養(yǎng),保證個體和群體生長的營養(yǎng)需要。施用有機肥,提供持續(xù)的營養(yǎng)以防早衰,這是玉米高密度下穗重和粒重穩(wěn)定的保證。收獲時單穗平均重127.4~147.2g,千粒重平均為342.5~363.8g。
表7 示范點施肥情況表(kg/hm2)
[施肥
種類\復合肥
(15∶15∶15)\尿素(46%)\硫酸鋅\有機肥
(16∶0∶2)\有機肥(N+P2O5+K2O>6%,有機質>30%)\餅肥
(含N5%)\利辛縣\1 500\712.5\15\750\0\1 500\太和縣\1 350\637.5\15\0\2 250\0\埇橋區(qū)\1 350\300\15\0\1 500\0\濉溪縣\1 350\300\15\0\750\0\]
3.5 采用熱霧工程技術保綠防衰 在玉米散粉結束15d以后,采用熱霧工程施藥技術綜合防治玉米后期病蟲害,用氯蟲苯甲酰胺、吡蚜酮、毒死蜱等藥劑防治穗蚜、穗螟等蟲害;施用咪鮮胺、戊唑醇等藥劑防治玉米葉斑類病害,保證了高產田玉米收獲時活稈成熟。
3.6 成熟收獲技術 收獲時玉米全生育期達105d~110d,比品種推薦的生育期101d多4~9d,籽粒灌漿時間充分,活稈成熟提高了玉米的千粒重。果穗外觀形態(tài)表現(xiàn)出苞葉變枯變白,籽粒尖部出現(xiàn)黑色層,達到了成熟標準。
4 結論與討論
4.1 選用高產潛力大的品種是創(chuàng)建高產的基礎 隆平206是安徽省自主選育的玉米新品種,該品種現(xiàn)已成為我省主栽品種之一。黃涇[2]研究表明該品種耐密植和抗倒性強,耐密和抗倒伏為增密增穗奠定了基礎。牛峰等[3]報道了阜陽市多年多點種植隆平206產量超過12 000kg/hm2,具有創(chuàng)建高產的潛力。
4.2 深松土壤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根系生長環(huán)境 宋日等[4]研究認為深松打破犁底層后,各層土壤中根量分布都有明顯的下移趨勢,而且能提高玉米生長后期的根系活力和抗逆性,使玉米百粒重增加。王世濟等[5]研究結果表明,深松顯著降低了玉米倒伏,減輕了因倒伏造成的玉米產量損失。示范點土壤深松30~50cm后,玉米全生育期未發(fā)生倒伏現(xiàn)象。因此,深松土壤促進了根系生長,促進水肥吸收,粒大粒飽,為實現(xiàn)高產創(chuàng)造了條件。
4.3 增密化學調控防倒伏增產技術 高密度是高產的前提,根據(jù)目前玉米單株生產力偏小的特點,建立大群體,設計種植密度為90 000株/hm2和97 500株/hm2。通過增加穗數(shù)增加產量,收獲株(穗)數(shù)在83 280~94 764株/hm2,單穗平均重127.4~147.2g,千粒重平均為342.5~363.8g。這與陳國平等[4]研究的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主要依靠增加密度(穗數(shù)),同時增加或穩(wěn)定穗粒重研究結果一致。群體密度的增加會給玉米帶來很多負面影響,如空稈率增大、抗倒伏能力降低等[6]。薛金濤等[7]研究表明,化學調控有效防止和減輕高密度下玉米倒伏,保證了收獲穗數(shù),是化控獲得高產的關鍵。2013年各點在9~10片葉(拔節(jié))時噴施金得利化控劑,全生育期未發(fā)生倒伏,取得了化控防倒增產的效果。
4.4 高肥水和增施有機肥是創(chuàng)建高產的保證 玉米營養(yǎng)吸收特性表明,玉米吸收的礦質營養(yǎng)元素60%~80%來自土壤,20%~40%來自當季施用的肥料[8]。按生產100kg玉米籽粒吸收3kg純氮計算,玉米從土壤和肥料中吸收的純氮量在361.31~416.20kg/hm2,從土壤中至少吸收純氮量為216.8~291.0kg/hm2,從肥料中最多吸收的純氮量在144.52~166.48kg/hm2。土壤分析結果表明,土壤磷鉀含量豐富,有機質含量較高,土壤基礎肥力好,良好的土壤條件為玉米高產奠定了基礎。復合肥和尿素提供的純氮量為340.50~552.75kg/hm2,施肥提供的氮量可滿足玉米的不同產量水平的需肥要求,充足的肥料保證了玉米的養(yǎng)分供應?;?、穗肥和粒肥的施用,滿足了玉米不同生長階段的肥料需求。尤其是施用有機肥,持續(xù)供肥時間長,后效產量高,增施有機肥料是實現(xiàn)玉米持續(xù)高產的重要措施。因此,充足協(xié)調的營養(yǎng)保證了個體和群體生長的營養(yǎng)需要,實現(xiàn)了穗大粒飽。
4.5 保綠防衰技術的應用是實現(xiàn)高產的主要保障 李猛等[9]研究表明,玉米銹病目前已成為安徽省玉米主產區(qū)主要病害之一,并且呈發(fā)病逐漸提早和加重的趨勢,對我省玉米生產構成嚴重威脅。該病發(fā)生在玉米生長后期,病害嚴重時,常導致玉米葉片干枯死亡,致使玉米減產嚴重。因此,采用熱霧工程技術[10],防治玉米后期的病蟲害,防止后期葉面積指數(shù)下降較快,有效減緩高產群體吐絲后的葉片衰亡是實現(xiàn)夏玉米高產的重要保障。
4.6 活稈成熟是玉米高產的重要特征之一 高產田玉米全生育期比品種推薦的生育期101d多4~9d,充足的生長時間為玉米后期灌漿創(chuàng)造了條件,為活稈成熟提供了物質基礎,增加了籽粒千粒重,使千粒重平均達342.5~363.8g,粒飽增產。
參考文獻
[1]陳國平,高聚林,趙明,等.近年我國玉米超高產田的分布、產量構成及關鍵技術[J]. 作物學報,2012,38(1):80-85.
[2]黃涇.玉米新品種隆平206在阜陽市最佳種植密度試驗[J].安徽農學通報,2012,18(11):57,60.
[3]牛峰,張子學,楊濤,等.夏玉米高產創(chuàng)建綜合配套技術及整建制應用效果與效益[J].安徽農學通報,2013,19(19):37-39.
[4]宋日,吳春勝,牟金明,等.深松土對玉米根系生長發(fā)育的影響[J].吉林農業(yè)大學學報,2000,22(4):73-75,80.
[5]王世濟,陳洪儉,阮龍,等.江淮旱地土壤深松對玉米生長發(fā)育和產量的影響研究初報[J].安徽農學通報,2013,19(23):21,27.
[6]豐光,李妍妍,景希強,等. 玉米不同種植密度對主要農藝性狀和產量的影響[J].玉米科學,2011,19(1):109-111.
[7]薛金濤,張保明,董志強,等. 化學調控玉米抗倒及產量性狀的效應研究[J].作物雜志,2008,4:72-76.
[8]郭慶法,王慶成,汪黎明.中國玉米栽培學[M].上海:社會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115-116.
[9]李猛,陳現(xiàn)平,張建,等. 提高安徽省玉米產量技術措施探討[J].安徽農學通報,2009,15(7):118-120.
[10]陳 莉,丁克堅,程備久,等. 熱力煙霧機在玉米病蟲害防治上的應用研究[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2010,37(1):71-74.
(責編:陶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