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舒城縣境內地形多樣,水源與礦物質豐富,農林種植業發達。該文從種植業生產現狀、耕地等級與養分狀況、農業生產中存在的問題等方面對舒城縣耕地地力現狀進行評價,并提出區域種植業發展方向和目標,以及種植業結構調整、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耕地地力現狀;種植業布局;舒城縣
中圖分類號 F3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24-69-02
舒城縣隸屬安徽省六安市,位于大別山東麓,縣內有大別山余脈、丘陵崗區、沖積平原,地形多樣,水源與礦物質豐富,是著名的杉木、油茶、板栗等生產基地,農林種植業較為發達。近年來,舒城縣為了提高種植業的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加強標準化農田建設,在耕地地力提高和耕地質量改善等方面做出努力,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力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合理布局、發揮資源優勢,正確引導農業種植適應市場發展,形成規模化、科技化的高效種植業及現代養殖與農業休閑觀光于一體的農業產業基地。為此,開展耕地地力評價,了解和掌握舒城縣耕地地力和環境質量狀況,對種植業結構進行調整,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1 耕地地力現狀
1.1 種植業生產現狀 舒城縣種植業在農業規劃發展過程中逐漸實現了從數量向質量,從傳統農業向城郊農業的兩大轉變。舒城縣充分利用地區優勢,緊緊依托科技,抓住市場發展需求,推動規模化、機械化生產,實現資源、種植結構、生產、周期、效益的優化配置,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種植業生產新格局。從而,舒城縣成為典型農業縣,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縣,國家生態示范縣,全省優質糧油無公害生產示范基地。
1.2 耕地等級狀況 舒城縣耕地主要以二、三、四等級為主,分別占全縣耕地總面積的21.9%、38.4%、23.1%,一級地和五級地面積較小,分別占12.3%、7.9%,其中一級地與二級地屬于高產田地,主要分布在東部平畈區及杭埠河、豐樂河兩側。三級至五級地屬于中低產田地,主要分布在中部崗區,四級至五級地主要分布在中西部丘陵區、山區,水源沒有保證,耕作比較困難。
1.3 耕地養份狀況 影響舒城縣農業生產的土壤養分主要有有機質、速效鉀、有效磷、有效鋅4種,其平均含量為21.48g/kg、106mg/kg、15.7mg/kg、1.25mg/kg。我縣耕地土壤養分水平大體是:有機質、速效鉀、有效鋅及有效硼含量偏低,屬于中等以下水平;有效磷屬于中等水平。
1.4 農業生產中存在的問題
1.4.1 抵御自然災害能力薄弱 我縣雖然位于巢湖之濱,但是由于農田水利設施和耕作條件仍較為落后,因此,雖然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有所提高,基本農田建設成效顯著,但是整體配套設施還需要加強,丘陵崗區缺水易旱成為制約我縣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
1.4.2 耕地資源利用率低、質量下降 在土地資源上,雖然我縣耕地面積較大,但是由于長期持續性耕作、大量施用化肥、缺少合理的土地輪作使用規劃,不注意土壤的保護與養護,導致土壤板結,理化性狀惡化,耕地質量明顯下降,資源利用率低。
1.4.3 農田生態環境污染嚴重 舒城縣周圍的新型工業,產生了大量的廢水廢氣,對部分農田造成嚴重的有毒有害物質污染;人口的急劇增長導致生活污水增加,畜牧養殖業的糞肥、垃圾均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造成水質惡化和地下水污染,嚴重影響種植作物的灌溉用水以及土壤質量、生態環境;農民濫施和過量施用化肥農藥,造成農業面源污染嚴重,這些因素都使農田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的污染。
2 種植業生產區劃、布局和發展方向
根據舒城縣內的規劃布局及農業自然狀況、地理位置、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耕作習慣、作物布局、耕地地力和土壤環境狀況等因素,舒城縣可劃分為東北平原生產區、崗區生產區。
2.1 平原生產區
2.1.1 生產條件和特點 平原生產區位于縣東北部,主要包括杭埠鎮、千人橋鎮、百神廟鎮、城關鎮,耕地面積17 015.5hm2,占全縣總耕地的32.3%。該類型區耕地土壤多為河流沖積物發育而成,根據本次耕地地力評價結果,該類型區以種植水稻和油菜為主,地勢平坦,耕作層深厚、土壤肥沃、灌溉方便,便于機耕和機收。本地區以前是傳統的水稻、油菜種植區,現在有一部分耕地改種蔬菜及其它品種,精耕細作,種植指數高。由于此類型區瀕臨下游巢湖流域,是我縣水產養殖業的生產基地,但是由于工業生產較為發達,導致農業生產環境遭受污染。
2.1.2 發展方向與農作物布局 該類型區主要根據土壤肥力特點和環境狀況,充分尊重當地的耕作習慣,發展適合本地生產的作物,同時充分利用該地區水源充足,耕地連片、交通便利的優勢,發展高產優質無公害水稻、良種蔬菜等大宗作物,并引進試驗示范基地與新技術,大力推進應用基地建設。
2.2 崗區生產區
2.2.1 生產條件和特點 該區主要位于縣境中東部呈帶狀分布,海拔在100~300m不等,多數在80~150m之間,坡度小于25°,適宜農作物耕種。全區主要包括柏林鄉、桃溪鎮、干汊河鎮、舒茶鎮等鄉鎮。
2.2.2 發展方向與農作物布局 本區的發展方向:應在現有的農作物種植基礎上,逐步擴大,合理開發利用,大力扶持經濟林發展,因地種植,適地適樹。崗區的上部土層淺薄,肥力低,可以大力發展果園;崗區中部土層稍厚,大力發展茶園;崗區的下部,發展優質高產的無公害蔬菜。同時還可種植特色稻米,促進發展特色農產品。
3 種植業結構調整的對策與建議
3.1 加強政策資金扶持,優化產業結構 各級政府應確保財政支農資金,根據農業產業發展逐漸穩定增長。拓寬農業資金來源渠道,提供政策性貸款,政府為風險貸款提供支持,以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商業銀行應大力支持農業項目貸款,農業部門將優秀的農業項目推薦給金融部門,從多方面獲得資金保障。同時還要給予農業科技研究一定的政策、資金、人力、物力上的支持,引進和培育優秀適宜品種,加強農作物新品種試驗、示范和推廣,促進種植業結構調整,優化產業升級,提高市場競爭力,打造地方種植品牌。
3.2 建立農業標準化,提高農產品質量 應將本地區的生產結構品種、布局與國際和國內市場接軌,按照標準化生產指導農戶種植,提高農產品無公害、高產優質水平。同時還要加強質量監督,建設國家標準的檢測機構,加快推進農產品標準的制定和普及,實行全程無公害化管理、探索農產品產地證書制度,加強農產品質量跟蹤監控,逐步規范執行市場產品準入制度。加強品種改良的科技攻關,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推廣網絡,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加強農業科技培訓,全面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提高農產品的質量與效益。
3.3 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防止面源污染 應加強對工業“三廢”的綜合治理,嚴格要求“三廢”和大中型畜牧場污水排放應達到有關農業環境保護標準,引導農民科學合理使用化肥,防止面源污染,減少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
3.4 充分利用本次評價成果,指導農業生產 充分利用此次耕地地力評價成果指導農業生產,根據耕地生產能力和環境質量狀況制定作物施肥技術和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管理方案。根據不同類型的土壤基本屬性和土壤障礙因素采取不同的改良措施,以及加強農田基本建設,增施有機肥,推廣應用新型環保的微生物有機肥等措施。同時還要引導農民正確合理地使用化學藥品和施肥,科學施用農藥。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的生物農藥,減少農藥殘留,減少化肥、農藥對耕地及農田環境的污染。
參考文獻
[1]殷祥.懷遠縣耕地地力評價與耕地可持續利用研究[D].合肥:安徽農業大學,2012:28-46.
[2]胡榮根.安徽省耕地地力現狀及培肥對策[J].安徽農學通報.2008,10:47-48.
[3]殷文格,吳照峰.安徽農墾普濟圩農場耕地地力現狀與改良利用[J].現代農業科技,2011,(7):269-270.
[4]馬中文,謝葉荷,謝昕云,等.徽州區耕地地力評價與種植業布局[J].中國農學通報,2012,(12):134-138.
[5]方亮.安徽省縣域耕地地力評價規范研究[D].合肥:安徽農業大學,2011:22-49.
(責編:陶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