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探索不同藥劑配施防治灰飛虱、白背飛虱以及控制水稻黑條矮縮病、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效果,2013年于徐州市銅山區進行了田間藥效試驗。結果表明:70%噻蟲嗪可分散粉劑(銳勝)進行種子處理,并在水稻1葉1心期、2葉1心期、4葉1心期、6葉1心期分別噴施25%吡蚜酮、25%噻蟲嗪、40%毒死蜱、25%吡蚜酮,對稻飛虱(包括灰飛虱和白背飛虱)及水稻黑條矮縮病的防治效果較好,水稻增產顯著。
關鍵詞:灰飛虱;白背飛虱;水稻黑條矮縮病;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防效
中圖分類號 S435.1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24-75-02
水稻黑條矮縮病、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分別是由灰飛虱和白背飛虱傳毒危害造成的,為了摸索不同藥劑配施防治灰飛虱和白背飛虱以及控制水稻黑條矮縮病、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效果,篩選最佳防治方案,特安排了本次試驗。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藥劑 70%噻蟲嗪種子處理可分散粉劑(銳勝)(先正達中國投資有限公司);10%吡蟲啉WP(江蘇克勝集團有限公司);25%吡蚜酮SC(江蘇克勝集團有限公司);40%毒死蜱EC(浙江新農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5%噻蟲嗪WG(阿克泰)(先正達中國投資有限公司)。
1.2 各試驗藥劑用法及用量 (1)銳勝包衣:稻谷浸種48h后撈出種子,按1kg干種用2g(一包)兌水20mL調成藥漿,然后與種子直接混合拌勻成包衣,再晾干后直接播種;(2)10%吡蟲啉WP拌種:采取浸種48h后撈出,按1kg干種用14g藥劑兌水20mL調制成藥漿,與種子直接混合拌種后,直接播種;(3)生長期使用10%吡蟲啉WP20g/667m2噴霧;(4)40%毒死蜱EC100g/667m2噴霧;(5)25%吡蚜酮SC20g/667m2噴霧;(6)5%噻蟲嗪WG(阿克泰)6g/667m2(5 000倍液)噴霧。
1.3 試驗設計 本試驗設7個處理:(1)銳勝包衣→1葉1心期25%吡蚜酮噴霧→2葉1心期25%阿克泰噴霧→4葉1心期40%毒死蜱噴霧→6葉1心期25%吡蚜酮噴霧;(2)銳勝包衣→2葉1心期25%阿克泰噴霧→4葉1心期40%毒死蜱噴霧→6葉1心期25%吡蚜酮噴霧;(3)銳勝包衣→1葉1心期25%吡蚜酮噴霧→4葉1心期40%毒死蜱噴霧→6葉1心期25%吡蚜酮噴霧;(4)銳勝包衣;(5)10%吡蟲啉拌種→1葉1心期25%吡蚜酮噴霧→2葉1心期10%吡蟲啉噴霧→4葉1心期40%毒死蜱噴霧→6葉1心期25%吡蚜酮噴霧;(6)1葉1心期25%吡蚜酮噴霧→2葉1心期25%阿克泰噴霧→4葉1心期40%毒死蜱噴霧→6葉1心期25%吡蚜酮噴霧;(7)空白對照(ck)。田間試驗按照順序各處理隨機排列,不設重復,每處理區面積為330m2,在各區之間筑泥梗(20~30cm)以防止竄水。
1.4 試驗地基本情況 試驗選點在銅山區房村鎮尚王村孟建朋責任田中(為上年發病田),該田面積3 000m2,肥力均勻,土壤類型為粘壤,前茬作物小麥,pH值6.3。供試水稻品種為鎮稻99,6月12日各處理區同時播種,各試驗區均按照試驗設計實施用藥防治。收獲期測算平均株高、每穗實粒數、千粒重和每667m2理論產量。
1.5 調查與分析方法 分別于水稻2葉1心期用藥后7d及6葉1心期用藥后7d進行田間調查,采用平行跳躍式取樣,每小區調查2.22m2水稻,統計平均每0.11m2蟲量、發病情況,計算防治效果等。
1.6 試驗期間天氣情況 各次施藥當天及藥后8h均無雨。
1.7 白背飛虱及灰飛虱發生情況 試驗區7月5日始見白背飛虱的遷入,7月8~9日出現白背飛虱遷入小峰,空白對照區于7月9日調查20點,平均蟲量2.6頭/0.11m2,7月27日調查,平均蟲量12頭/0.11m2。二代灰飛虱7月上旬進入羽化高峰,7月20~23日為三代灰飛虱的孵化高峰。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處理的防治效果分析
2.1.1 不同處理對灰飛虱、白背飛虱的防治效果 從試驗結果來看,在2葉1心期施藥后第7d的防治效果,以處理1和處理2對灰飛虱防效最高,均為91.3%,其次為處理6、處理3;在水稻6葉1心期施藥后第7d調查,處理1、2、6均為87.5%,高于其他處理。而單獨使用銳勝進行種子處理的處理4,在2葉1心期施藥后第7d對灰飛虱的防效為46.4%,6葉1心施藥的第7d對白背飛虱的防效僅為20.8%,說明僅采用種子處理而不進行接力噴霧,對灰飛虱及白背飛虱的防治效果較差(見表1)。
2.1.2 不同處理對水稻黑條矮縮病、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防治效果 7月28日田間調查,試驗區及對照區均未發現南方矮縮病病株;水稻黑條矮縮病發病最終病株率表現為:處理1無病株,對水稻黑條矮縮病的防效為100%,處理2和處理6的病株率為0.01%,防效為98%,處理3和處理5病株率為0.2%,防效為60%;處理4病株率為0.3%,防效為40%(見表1)。
2.2 不同處理的產量分析 產量調查分析表明,最終株高表現差異不明顯,6種施藥方法對水稻均表現不同的增產效果,產量由高到低分別是處理1、處理2、處理3、處理6、處理5和處理4。(見表2)
表2 不同處理的產量調查
[處理\株高(㎝)\穗長(㎝)\667m2穗數
(萬/667m2)\穗實粒\空秕率(%)\千粒重(g)\產量(kg/667m2)\增產率(%)\1\92.0\16.8\31.54\81\5.4\24.8\633.58\21.8\2\92.2\16.8\30.88\81\5.4\24.8\620.31\19.25\3\92.0\16.5\31.7\78.7\5.7\24.6\613.72\17.87\4\92.0\15.8\31.35\75.2\8.3\23.2\546.94\5.15\5\92.0\15.5\31.6\77.0\9.1\23.3\566.94\8.99\6\92.1\15.8\30.1\77.7\7.5\24.8\580.21\11.54\ck\92\15.7\31.53\70.2\9.0\23.5\520.16\\]
3 結論
2013年本地白背飛虱遷入期較晚,遷入量較少,為輕發生年份。從試驗結果來看,空白對照區也沒有發現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病株,說明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發生主要取決于田間白背飛虱的數量。
近年來,本地灰飛虱連續大發生,水稻條紋葉枯病、水稻黑條矮縮病接踵在本地嚴重發生,推廣使用70%噻蟲嗪可分散粉劑(銳勝)進行種子處理,并在2葉期、4葉期、6葉期分別使用25%噻蟲嗪WG(阿克泰)6g/667m2(5 000倍液),40%毒死蜱EC100g/667m2和25%吡蚜酮SC20g/667m2噴霧,對灰飛虱防治效果好,能很好地預防水稻上的病毒病。由于直播稻的出苗期即為灰飛虱遷入的尾峰期,1葉1心期使用25%吡蚜酮SC20g/667m2噴霧,可以有效地防治遷入秧田的灰飛虱成蟲,壓低傳毒基數。
使用70%噻蟲嗪可分散粉劑(銳勝)進行種子處理,對于水稻秧苗前期的灰飛虱有一定的防治效果,特別是秧苗4葉期之前效果顯著;同時,經過銳勝包衣處理的秧苗表現秧苗健壯,根系多、白,葉色嫩綠。
綜合考慮,建議使用70%噻蟲嗪可分散粉劑(銳勝)進行種子處理,并在1葉1心期、2葉1心期、4葉1心期、6葉1一心期分別噴施25%吡蚜酮、25%噻蟲嗪、40%毒死蜱、25%吡蚜酮,對稻飛虱(包括灰飛虱和白背飛虱)及水稻黑條矮縮病的防治效果較好,水稻增產顯著。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