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介紹了陜西杜松自然保護區概況,分析了自然保護區建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保護發展對策。
關鍵詞:杜松;保護區;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S759.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24-83-02
1 杜松自然保護區概況
杜松(Juniperus rigida Sieb.et Zucc),柏科刺柏屬常綠喬木,是陜西省瀕危樹種、陜西地方重點保護植物。
陜西杜松自然保護區位于陜西省榆林市府谷縣,始建于1982年,由陜西省人民政府批準設立,由陜西省林業廳主管。該保護區位于府谷縣西部和北部,西與神木縣店塔鎮、永興鄉和大柳塔鎮相鄰,北與內蒙古自治區準格爾旗接壤。南北長60km,東西寬45km,面積為280萬hm2,范圍涉及10個鄉鎮,54個行政村,102個自然村。
整個自然保護區劃分為12個天然林區,287個小班,主要樹種為杜松、油松、側柏,總面積6 400hm2。其中杜松林
2 434.67hm2,主要分布在大昌漢鄉、老高川鄉的那孟家溝、鐵鐐生溝、土泥溝林區,成片面積最大的一塊80hm2;油松林733hm2,主要分布三道溝鄉開峁、烏蘭溝和趙五家灣鄉虎毒溝林區,成片最大的面積為100hm2;側柏林3 266.67hm2,主要分布在新民鎮高寒嶺和對家峁林區,三道溝鄉朱蠻峁、東焉和大路峁林區,孤山鎮大柏峁林區,成片面積最大的達333.33hm2。
2 杜松自然保護區存在的問題
杜松自然保護區管理站圍繞著保護杜松這個瀕臨滅絕的珍貴樹種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時也存在著不少問題,主要表現為:(1)杜松自然保護區管理站作為事業單位,機構設置不全,只有27人的編制,人員缺乏,經費不足,限制了保護區工作的開展;(2)沒有設立保護點、監測站,對在保護區內的人類活動不能進行有效的監督,人為破壞現象時有發生;(3)保護區內村莊、耕地與保護樹種天然片林相間分布,村莊多,耕地面積大,人畜活動頻繁,保護區又處于神府煤田核心區,煤田開發對保護工作造成很大影響,致使保護管理工作難度增大;(4)保護區內成片分布的天然林多處于交通不便、人煙稀少、立地條件差的陡崖、峭壁和山大溝深的土石山區,通訊信號不穩,缺乏設備,信息不靈,無法對其進行有效的監測和必要的保護;(5)管理站現有專業技術人員19人,多是大專甚至中專學歷,其中50周歲以上的有8人,45~50周歲以上有5人,35~45周歲的有6人,35周歲以下沒有。由于學歷層次低,專業知識水平、專業方法能力偏低,對杜松良種繁育、苗木快繁技術的試驗和保護區管理技術、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科學研究力度不夠。
3 杜松自然保護區發展的對策建議
3.1 加強宣傳,提高認識 利用電視、廣播、報刊、網絡等媒體和宣傳標牌、宣傳冊(單)、路牌廣告、巡回宣講等方式,廣泛向當地群眾宣傳有關杜松的知識以及進行保護的重大意義,提高當地群眾對杜松的認識,形成良好的保護意識。
3.2 加大投入 一是增加人員編制,吸納專業水平高、專業技術能力強的高學歷人員從事科研工作,同時要增加巡視、監測、管護的管理人員,在自然行政村中設立專職護林員和義務護林員;二是加大資金投入,保證科研工作的深入開展。
3.3 建立4級保護管理機制 建立縣林業行政管理部門、保護區管理站、鄉鎮和林業派出所、村組護林員4級保護管理機制,由縣林業局總體負責,保護區管理站分工負責,鄉鎮和林業派出所分片負責,村組護林員和群眾全面參與。各級保護管理機構要明確分工,責任要具體落實到人、到區、到片、到地頭、到林內。
3.4 劃定保護區功能區,進行分級管理 根據保護區杜松林資源分布零散的特點,將保護區劃為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3個區域,采取不同的保護級別。
3.4.1 核心區 將高寒嶺、那孟加溝、大柏峁、虎毒溝4個林區內集中連片的天然林劃定為核心區,保護級別為特級,進行絕對保護,只允許管護和科研人員進入,進行科研、觀察、巡護活動,其他人員禁止入內。
3.4.2 緩沖區 將鐵鐐生溝林區、土泥溝林區、開峁林區、烏蘭溝林區、朱蠻峁林區、東焉林區、大路峁林區和大柏峁林區等8個林區劃定為緩沖區,保護級別為中級。一般人員經批準后進入,進行科研、參觀考察、馴化繁殖、養蜂和采集標本等活動。
3.4.3 實驗區 將保護區范圍內夾雜著的農耕地、草地、灌木林地等劃定為實驗區,保護級別為低級,一般(下轉90頁)(上接83頁)人員不經批準,也可進入,進行農林生產、科學實驗、教育實習、科學考察、動物馴養、植物種植以及開展旅游等活動。
3.5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根據保護區的功能區劃,在高寒嶺、那孟家溝、大柏峁和虎毒溝4個核心保護區內設立4個保護管理監測站,建設4個瞭望臺,進行不間斷地觀察。
在保護區周圍邊界埋設界樁,劃定范圍;在各功能區的分界線上埋設標牌;在各主要路口埋設固定宣傳標牌,在保護站大門處豎立解說性標牌,在保護區內設立一些指示性牌、限制性標牌和公共設施標牌,為行人、游客和車輛提供服務指南,幫助尋找目標,提示人們注意事宜,規范人們的活動和行為。
3.6 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加快科研成果轉化 在保護區設立科研中心,負責科研課題確定、申報和科研課題任務的實施完成,科研工作要著重于杜松苗木的良種繁育研究和良種培育基地的建設。從種子的采收、貯藏、催芽、種植、苗期管理、移植等各環節上加大投入,通過不斷的探索試驗,形成一系列杜松苗木標準化快繁生產技術,以提高種子的出苗率、幼苗成活率、保存率、苗木移植成活率,建立杜松良種培育基地,擴大優良苗木的培育,以增大杜松后備資源的貯備。
3.7 封育與造林并舉,擴大資源 封山育林是保護與恢復杜松資源的有效途徑,而人工造林是擴大杜松資源的有效手段。在封山育林的同時,必須結合人工造林技術,以擴大森林植被。在實施的過程中可以結合“三北”防護林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等國家生態項目工程進行。造林樹種選擇與保護區內樹種相同,苗木規格選擇1m以上大苗。
參考文獻
[1]謝建強,王超.加強自然保護區管理,促進生態建設——自然保護區管理若干問題淺析[J].安徽農學通報,2010,01.
[2]張希武.我國物種保護拯救與自然保護區建設回顧與展望[J].林業經濟,2010,03.
[3]周訓芳.自然保護區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探索[J].林業資源管理,2010,01.
[4]仇智虎,王漢榮.羅山自然保護區森林防火現狀及對策[J].寧夏農林科技,2010,01.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