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區周邊、城鎮周圍和公路、河流兩旁一重山的林地自然景觀是城鎮和道路綠化建設中的主要部位,通過合理選擇樹種、科學栽培,在以綠色植物為主景的背景下,適當搭配彩葉樹種、季相變葉樹種、顯花樹種、顯果樹種可呈現五彩繽紛的景觀效果,生態風景林建設是一項投資少,見效快的環境美化措施,總結出的適宜景觀樹種與栽培技術為城鎮綠化提供參考。
關鍵詞:生態風景林;栽培技術;探討
中圖分類號 S7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24-93-03
隨著國家對環境綠化的高度重視,綠色通道和城鄉綠化一體化工程建設是新時期營造國土綠化新格局的需要,是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建設秀美山川,實現美麗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對城市周邊、城鎮周圍和公路、河流兩岸山地林相較差的部位建設生態風景林,通過精心栽培可呈現景觀效果[1]。生態風景林建設對加快城鄉綠化美化、改善生態環境和景觀效果,與當地政府提出建設朱子文化城,生態旅游縣相結合,促進旅游經濟的發展,提高人民生活環境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1 生態風景林建設的必要性
尤溪縣城鎮周圍的森林主要以杉木,馬尾松針葉用材林為主,樹種單一,以綠色為主,沒有形成景觀特色。同時一部分群眾對鄉鎮所有的森林保護意識不強,對村莊、城鎮周圍和道路兩旁的林木進行盜砍濫伐,破壞了林相,影響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和景觀效果。為響應國家建設秀美山川、實施可持續發展的號召,大力改善生態景觀,就必須對城鄉周邊、城鎮周圍,公路、河流兩旁的林地進行統籌規劃,保護好原有成片林木,對林中空地和林緣空地進行塊狀補植,突出安排彩葉、季相變葉、顯花顯果等景觀樹種,使林木培育后達到綠化、彩化、美化相結合,形成大環境的園林綠化效果[2],達到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有機結合[3],實現朱子文化旅游勝地相適應的生態景觀。
2 西城鎮至高速路口公路兩旁一重山綠化現狀分析
2.1 公路兩旁一重山植被現狀 公路兩旁一重山已造林綠化。西城鎮至城關路段以馬尾松林為主;城關至梅仙路段以杉木幼林,馬尾松林中幼林和未成林地為主;梅仙至高速路口路段以杉木,馬尾松林,以及桉樹中成林為主;河岸兩邊以綠竹林為主。
2.2 公路兩旁一重山綠化存在的問題 (1)大部分未成林地已造林多年,林木無法郁閉,未能發揮景觀效果。主要是因為林地質量較差和缺乏撫育等人工培育措施;(2)林地以杉松針葉樹為主,樹種單一,沒有景觀效果,并且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較低[4];(3)道路,河岸兩邊拋荒的山壟田,五節芒等雜草叢生,嚴重影響景觀效果。
3 生態風景林建設的規劃設計
3.1 改造林地概況 西城至高速路口公路兩旁一重山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水熱資源豐富,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8.9℃,極端最高溫40.5℃,極端最低溫-7.6℃,1月份平均氣溫9.7℃,7月份平均氣溫26.5℃,≥10℃的積溫4 480~4 860℃,年均降水量1 400~1 800mm,年日照時數平均為2 120h,年蒸發量1 326mm,年無霜期300~310d,相對濕度83%左右,土壤為花崗巖母質上發育的紅壤,土層厚度分布不均,海拔150~300m,適宜大多數林木的生長。
3.2 樹種選擇的依據 景觀樹種有彩葉類、彩花類、彩果類等。目前各大城市都在大力倡導開發彩葉景觀樹[5],通過“紅、黃、綠”的有機搭配,改變過去綠色一統天下的格局,同時廣泛開發季相花源樹種,達到四季鮮花交替的景觀。樹種選擇正確與否是人工補植林木體現景觀效果的關鍵,作為生態風景林的造林樹種要有以下特點:速生性、耐瘠薄性、彩葉性、季相變葉性、顯花性、顯果性。要著重考慮采用適宜當地生長的鄉土樹種[6-7]。
3.3 樹種選擇的原則 (1)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原則;(2)速生豐產,生態優先原則;(3)綠色與彩色結合,突出景觀原則。
3.4 設計建設的樹種 (1)種植的彩葉類樹種有金葉國槐、紅葉石楠,山杜英等;(2)種植的季相變葉類樹種有楓香、山烏桕、木荷、細柄阿丁楓、銀杏等;(3)種植的顯花類樹種有紫薇、火力楠、紅花木蓮,廣玉蘭,碧桃等;(4)種植的顯果類樹種有欒樹,柿子,枇杷等[8]。
3.5 景觀林建設的綠化設計 根椐樹種特性充分利用純林和混交林的方式。彩葉類和季相變葉類樹種如山杜英、金葉國槐、楓香、山烏柏、銀杏等可營造帶狀或小塊狀純林,產生一個明顯的彩葉景觀。而一些闊葉樹種純林生長效果不理想,應充分考慮到不同樹種的生物學、生態學特性,根據種間競爭關系和生態位關系合理搭配混交造林[9],如可選擇常綠樹種與落葉樹種混交,深根性樹種與淺根性樹種混交,陽性樹種與陰性樹種混交等,通過混交造林可以發揮混交效應,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木荷、山烏柏、細柄阿丁楓、香樟、紫薇、紅花木蓮、欒樹、等宜采用帶狀或小塊狀混交造林,也可適當與紅葉石楠、金葉國槐、楓香、銀杏等進行塊狀混交造林,產生較好的景觀效果。
3.5.1 現有林的改造 現有林分根據以保護為主,改造為輔的原則,首先保護好現有的森林,對樹種單一的馬尾松,杉木純林,在林中進行適當的帶狀疏伐,種植耐陰的火力楠、紅花木蓮,木荷,廣玉蘭形成觀花的景色。
3.5.2 拋荒田地的改造 沿河兩岸拋荒田應全面改造,退耕返林,墾荒種植,以鄉土闊葉樹種木荷,火力楠,細柄啊丁楓為主體,配種楓香,山烏桕,欒樹,山杜英等季相變化和觀花的樹種。荒田上部種植線狀的林帶,以楓香,山烏桕,山杜英為主調,荒田下部沿河岸種植綠竹,與原有的綠竹連成帶,構成層次分明的森林景觀效果。
3.5.3 林緣和林中空地的改造 在林緣種植金葉國槐、紅葉石楠、碧桃與紫薇和欒樹,形成觀葉、觀花、觀果的景觀,在林中空地種植木荷、細柄阿丁楓、火力楠、紅花木蓮形成觀葉、觀花的景觀。
3.5.4 梅仙礦山段幼林地的改造 人工施肥撫育,培育好現有林木使其盡早成林,沿等高線帶狀種植金葉國槐、欒樹、銀杏、碧桃、山杜英、木荷塊狀混交造林,形成以黃色為主色調的彩葉觀賞林。
4 生態風景林建設的栽培技術
4.1 造林地的準備 生態風景林的造林地普遍存在零星分散布局、面積小、土壤貧瘠、造林施工難度大等缺點,在進行林地準備時應統籌規劃、科學安排、改善土壤、認真實施。
4.1.1 林地準備的方式 采用不煉山造林的方式,對造林地先進行全面劈草,再按3m間距將雜灌、雜草進行耙帶堆積,耙帶寬度為1m,全面清除帶內的雜物,樹頭,堆積在隔離帶上[11]。
4.1.2 造林密度 造林密度必須根據樹種特性和立地質量來確定,一般按3m×3m的規格,每hm2造林1 110株,即在每條帶以3m寬的間距定點挖穴,穴的規格為60cm×50cm×40cm。
4.2 造林技術 造林技術是提高造林成活率和造林成效的關鍵。
4.2.1 施基肥回填表土 在造林前30~60d對挖好的穴回填表土,并施復合肥0.2~0.3kg/穴作基肥,填土至穴的2/3位置,以蓄水保墑。
4.2.2 造林材料 盡量選用營養袋苗或帶土球半徑3cm的苗木造林,造林成活率高,也可用裸根苗造林,但造林時要適當修剪,將苗木下部2/3~4/5的葉子全部剪除,同時根系打足黃泥漿,黃泥漿應加磷肥(鈣鎂磷3%~5%)或生根粉(3號10mg/kg)。
4.2.3 栽植方式 栽植時要確保苗木栽緊和根系舒展,根系栽入穴中1/2位置。栽植時做到“三鏟二踩一提苗”,先鏟土至種植位置以上,將苗木植入,再將土鏟至穴面位置,用腳踩緊,同時將苗木往上提一提舒展根系,再填土到穴面上再用腳踩緊,然后在最上面覆一層松土保墑。若苗木當天沒種完,應將苗木遮陰保濕。
4.2.4 栽植時間 應選擇初春或小陽春雨天前栽植。
4.3 幼林培育 植苗造林后,當年于4月、8月帶狀鋤草各1次,帶寬1m,鋤草后在4月份施尿素1次,75kg/hm2,8月份施復合肥1次,110kg/hm2。第2年3月份除草并施尿素1次,110kg/hm2,7月除草并施復合肥1次,110kg/hm2。第3年3月份除草并施尿素1次,110kg/hm2。同時經常觀察是否有病蟲危害的情況,如發現病蟲害要及時防治。通過幼林培育管理,苗木栽植后第3年開始即能產生生態景觀,在道路、城鎮、村莊周圍一重山產生四季花香、五彩繽紛的美景。
5 投資效益分析
5.1 社會效益 生態風景林最終達到“綠樹成蔭、四季有花、季相變化”的要求,形成生態健全、環境優美的整體形象,為招商引資創造有利條件,形成一條風景線、致富線。
5.2 經濟效益 生態風景林實施后將形成多層次、多功能的風景林,增加公路兩旁的生物多樣性,構筑健全的林業“三防體系”,減少森林火災和病蟲害的發生,每年節約了防火投資和森林病蟲害防治投資。
5.3 生態效益 生態風景林建設形成相對穩定而多樣化的森林生態系統,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美化城鄉環境,改善人民生活質量。
6 小結
生態風景林建設是保護原有成片林木,在林中空地和林緣空地安排彩葉、季相變葉、顯花顯果等速生景觀樹種,如山杜英、金葉國槐、紅葉石楠、楓香、山烏桕、木荷、銀杏、紫薇、火力楠、紅花木蓮、欒樹等進行塊狀補植,使林木培育后達到綠化、彩化、美化與花香相結合,形成大環境的園林綠化效果,是一項投資少、見效快的環境美化措施。對城市周邊、城鎮周圍和公路、河流兩岸山地林相較差的部位建設生態風景林,因地制宜、合理選擇造林樹種和樹種配置,形成黃紅綠相結合的彩葉世界和四季鮮花綻放、艷果累累的美麗風景,通過3a的短期精心栽培即可呈現良好的景觀效果。
參考文獻
[1]蘇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4.36-42.
[2]楊春平,汪珞,曾光明,等.環境規劃中植物的景觀功能及其應用[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1998,11(3):34-37.
[3]王木林,繆榮興.城市森林的成分及其類型[J].林業科學研究,1997,10(5):531-536.
[4]洪偉.閩江流域森林生態研究[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230-239.
[5]王梅松.森林公園生物多樣性建設問題的探討[J].福建林業科技,2001,28(1):58-60.
[6]吳劉萍,李敏.試論湛江市園林植物景觀熱帶特色的營造[J]. 福建林業科技,2005,32(2):106-110. (下轉103頁)
(上接94頁)[7]谷康,江婷,吉琳.揚州市綠地系統景觀生態分析初探[J]. 福建林業科技,2006,33(1):171-175.
[8]黃克福,呂月良,何國生.樹木學[M].福州:福建科技出版社,1992,7:299.
[9]林開敏,郭玉碩.生態位理論及其應用研究進展[J].福建林學院學報,2001,21(3):283-287.
[10]沈寶貴.林業少耕法栽培杉木營林模式的初步研究[J].福建林業科技,2001,28(2):26-28.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