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該馬鈴薯收獲機,通過增設行距可調挖掘鏟、薯土分離機構、薯秧分離機構、薯塊集放裝置,能夠薯土分離、薯秧分離、薯塊集條鋪放,使明薯率大大提高,傷薯率大大降低,極大地提高了生產率。
關鍵詞:馬鈴薯;收獲機;薯土分離
1 背景技術
目前我國大部分馬鈴薯的收獲,還處于手工或半機械化狀態。所用機械較簡單,作業效率低下,薯土分離不清,薯秧分離不清,收獲后雜亂無章,明薯率偏低,傷薯、破皮嚴重。由于我國地形條件復雜,氣候條件差異較大,馬鈴薯種植分散,造成種植模式各異。現有機型大部分行距不可調,造成其適應范圍小。
2 附圖說明
圖中,1牽引部件,2機架,3挖掘部件,4輸送分離機構,5除秧機構,6傳動部件,7集條鋪放裝置,8行走裝置,9鏟架,10挖掘鏟,11U型連接塊,12鎮壓限深輪,13圓盤刀,14輸送分離篩,15驅動軸,16漲緊軸,17抖動軸,18可調支撐輪,19支撐輪,20橡膠帶,21鋼棍,22滾輪,23攔壓柵,24排徑輥,25尾篩,26側輸出裝置,27膠皮擋板一,28膠皮擋板二,29集放架,30地輪,31調整桿,32壓平輪,33齒形膠條。
3 具體實施方式
該收獲機為了彌補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了一種行距可調,能夠薯土分離、薯秧分離、薯塊集條鋪放、明薯率高、傷薯、破皮率低的馬鈴薯收獲機。
圖1中,該馬鈴薯收獲機,包括相連接的牽引部件1和機架2,機架2下設行走裝置8,機架2上安裝有挖掘部件3、輸送分離機構4、除秧機構5和集條鋪放裝置7,輸送分離機構4連接有傳動部件6。
圖2中,挖掘部件3包括安裝在機架2上的鏟架9,鏟架9上通過U型連接塊11安裝有挖掘鏟10,通過調整U型連接塊11的連接位置,可對挖掘鏟10位置及角度進行調整,鏟架9的橫梁上通過螺栓安裝有鎮壓限深輪12及圓盤刀13,鎮壓限深輪12、圓盤刀13與鏟架9橫梁分別采用U型、L型連接,鎮壓限深輪12設計為與薯壟形狀一致的梯形圓筒。
圖3、4中,輸送分離機構4包括輸送分離篩14,輸送分離篩14由凹凸形橡膠帶20與鋼棍21連接形成一環形柵格,輸送分離篩14通過驅動軸15、漲緊軸16、抖動軸17、可調支撐輪18及支撐輪19支撐并旋轉,驅動軸15、漲緊軸16和抖動軸17通過傳動部件6帶動,抖動軸17上安裝三個沿中心均布的滾輪22。漲緊軸16將輸送分離篩14漲緊于驅動軸15上,驅動軸15帶動輸送分離篩14旋轉,抖動軸17在轉動過程中,其上安裝的滾輪22有規律地擊打著輸送分離篩14,使輸送分離篩14產生抖動,通過調整可調支撐輪18的位置,使輸送分離篩14與抖動軸17的距離不同,隨之產生不同的振動幅度,以便適應不同自然條件下的土壤與薯的分離。
圖5、6中,除秧機構5包括位于驅動軸15一側的攔壓柵23和排徑輥24,排徑輥24與驅動軸15相對旋轉,排徑輥24下方設有側輸出裝置26和尾篩25,尾篩25是由若干齒形膠條33構成的柵格環狀結構,尾篩25的旋轉方向與馬鈴薯的滾動方向相反,尾篩25固定于機架2上,排徑輥24為橡膠輥,攔壓柵23為耙狀且下敷橡膠。輸送分離篩14帶著馬鈴薯經過攔壓柵23的梳理,將徑桿喂入排徑輥24,通過排徑輥24的擠壓與旋轉,將薯、秧分離,馬鈴薯落入尾篩25,秧草落入側輸出裝置26。
圖7中,集條鋪放裝置7包括通過螺栓和調整拉桿31與尾篩25相連接的集放架29,集放架29設計成上大下小的梯形狀,調整拉桿31使其貼地面沿水平方向前進,集放架29上安裝有地輪30,尾篩25兩側及上面安裝膠皮擋板一27,集放架29兩側安裝膠皮擋板二28,膠皮擋板二28前面與膠皮擋板一27搭接相連,膠皮擋板二28下面沿地面運動。
該馬鈴薯收獲機,為了行距可調,我們將挖掘鏟10的連接固定端設計成了U型,再使用相應U型連接塊11將其與鏟架9固定;鎮壓限深輪12、圓盤刀13與鏟架9橫梁分別采用U型、L型連接,使其能夠沿鏟架9橫梁移動。為了薯土分離,我們將鎮壓限深輪12設計成與薯壟形狀基本一致的梯形圓筒,收獲時,借助于挖掘鏟10向下的壓力與拖拉機向前的牽引力,將薯壟上的土塊軋碎并且松散了土壤與薯塊,利于后期的薯土分離;我們還將橡膠帶20與鋼棍21連接,形成一個繞驅動軸15、支撐輪19、抖動軸17旋轉的環形柵格,通過調整抖動軸17與柵格的距離,來調整柵格的振動幅度,使帶有薯土的柵格抖動著前進,從而實現了薯與土的分離,顯著提高了明薯率。為了薯秧分離,而不傷害馬鈴薯,我們將排徑輥24設計成橡膠輥,使其與驅動軸15相對旋轉;將攔壓柵23設計成耙狀,且下敷橡膠。這樣,當收獲時,將排徑輥24與驅動軸15的距離調至適合徑桿喂入,驅動軸15與排徑輥24相對旋轉,漲緊軸16將鋼條柵格漲緊于驅動軸15上,鋼條柵格帶著馬鈴薯經過攔壓柵23的梳理,將徑桿喂入排徑輥24,通過排徑輥24的擠壓與旋轉,將薯、秧分離,馬鈴薯落入尾篩25,進入集條鋪放裝置7,秧草落入側輸出裝置26,通過側輸出皮帶將其輸送至薯溝中。為了提高明薯率,利于后期撿拾,降低傷薯率,我們設計了馬鈴薯集條鋪放裝置7,將尾篩25柵格設計成齒形橡膠鏈,且其旋轉方向與馬鈴薯的滾動方向相反,兩側及上面增設膠皮擋板一27。尾篩25后面緊跟著倒梯形集放架29,兩側敷有膠皮擋板二28,膠皮擋板二28與膠皮擋板一27搭接相連,下面沿地面運動。為了更好的使膠皮擋板二28沿地面運動,我們下設地輪30,使其與地面的高度能夠調節。為了降低傷薯率、破皮率,我們將橡膠帶20設計成凹凸狀,使鋼棍21與固定銷釘鑲嵌其中;驅動軸15、漲緊軸16、排徑輥24、支撐輪19皆外敷橡膠;還將尾篩25柵條設計成齒形膠條33,便于清刷馬鈴薯,并將秧草送至側輸出。
使用過程中,根據所種馬鈴薯行距,通過調節U型連接塊11,使挖掘鏟10與其相適應,相應調整鎮壓限深輪12、圓盤刀13安裝于鏟架9橫梁上的位置,行走裝置8的輪距,使其適應行距,利于收獲。拖拉機與牽引部件1相連,傳動部件6運轉,挖掘部件3開始挖掘,輸送分離機構4、除秧機構5開始運轉。鎮壓限深輪12沿壟頂滾動,在挖掘力及牽引力的作用下,將土壤松散,并且將大的土塊軋碎,利于后期薯土分離。圓盤刀13沿壟底前進,其在彈簧的壓力下,將薯壟兩側徑桿及雜草切斷,利于后期的薯秧分離。薯、土及秧被挖掘后進入輸送分離篩14,輸送分離篩14在抖動軸17的作用下抖動前行,將輸送分離篩14上的土抖落,薯、秧繼續前行至除秧機構5,在攔壓柵23的梳理下,將秧草喂入排徑輥24,通過排徑輥24的擠壓與旋轉,將薯、秧分離,秧草落入側輸出裝置26,經側輸出裝置26輸送至側面薯溝中,馬鈴薯及輕浮秧草落入尾篩25,尾篩25逆向旋轉,其上齒形膠條33將比重輕的秧草帶入側輸出裝置26,比重大的馬鈴薯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滾動,其在膠皮擋板一27、膠皮擋板二28的護送下,落入經壓平輪32壓平的地面上,經集條鋪放裝置7的梳理,其有規律的鋪放于地面,便于后期的撿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