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補勘進一步查明新生界含隔水層(組)的巖性及組合特征、賦存特征、厚度及變化趨勢、含水層富水性、隔水層隔水性能以及含水層水位、水質、水溫特征等;進一步控制古地貌的起伏和變化以及風氧化帶深度;進一步查明煤層露頭至垂高50m煤系地層巖性及組合特征及含隔水性、巖石物理力學性質。科學評價新生界水文地質條件,確定水體下采動等級,為合理留設防水煤柱提供基礎資料。
關鍵詞:潘北;新生界;水體下采動等級
1 概述
潘北礦井位于淮河沖積平原,地形平坦,地面標高一般在+21~+23m。淮河為本區的主要河流,礦井南緣有泥河,自西北向東南流入淮河,該河兩岸地勢低洼,雨季淮河水位上漲,易成內澇;礦井北部黑河系人工挖掘為農灌之季節性水渠,河床寬2~10米,自西北向東流入淮河。區內還遍布人工開挖的渠道,用以灌溉、防洪、排澇。
潘北井田范圍內新生界總厚243.57m~388.80m,平均339.87m,基巖面標高-220.80~-366.34m。基巖面變化總趨勢是由東南丘陵邊緣向西北逐漸變深,十線北端古地形隆起處基巖面埋深最淺。
2 潘北井田煤層特征
井田二疊系可采煤層隱伏于巨厚松散層之下,掩覆于石炭系、奧陶系地層之上。二疊系含煤地層總厚713m;含煤32層,總厚度為38.80m;其中有開采價值者14層,厚度為32.74m,不可采煤層18層,厚度為6.06m。可采煤層14層中,穩定煤層5層,總厚度16.96m,較穩定煤層4層,總厚度10.52m。穩定、較穩定煤9層,總厚27.48m,占可采煤層的84%。
3 礦井充水因素
礦井充水主要為新生界松散砂層孔隙水、二迭系煤系砂巖裂隙水、底板巖溶水復合充水。礦井試運轉以來,至2010年8月底,煤系砂巖涌水量為80m3/h,單個出水點最大涌水量為16m3/h,主要出水層位為13-1、8煤頂板砂巖,自2009年12月起,因井下C3-I組灰巖鉆孔及巷道出水,目前礦井正常涌水量為100m3/h。
在煤系含水疏干的過程中,第四系底部含水層可從局部裂隙帶滲入補給,但補給量受煤系含水層的弱滲透性控制。
1煤底板太原組灰巖水位標高約25m,第一水平水柱壓力約6.62MPa,作用于1煤底板,因此,間接充水含水層轉變為1煤底板直接充水含水層,且水溫較高,根據淮南生產礦井資料,必先排水降壓,才能安全開采1煤。
奧陶系灰巖為C3灰巖補給含水層,富水性弱至中等,補給量受C3灰巖滲透性所控制。
4 新生界水文地質特征
根據117個鉆孔的統計資料,新生界對比順序由西向東,勘探線上由南到北,沿非線間鉆孔S型排序。
補勘區內第四系總厚82.70~99.95m,平均92.77m;新生界總厚243.57m(水四1孔)~388.80m(十一東8),平均339.87m,基巖面標高-220.80~-366.34m。
基巖面變化總趨勢是由東南丘陵邊緣向西北逐漸變深,十線北端古地形隆起處基巖面埋深最淺,僅為243.57m。
巖性特征主要是:第四系(全新統、更新統)以土黃及灰黃色粉砂,細砂為主,夾粘土薄層。第三系上部(上新統)為灰~灰黃色中粗砂夾薄層粘土,第三系(中新統)上部為一灰綠色厚層粘土,粘韌、可塑、具膨脹性,可起良好的隔水作用,局部夾薄層砂層;下部為雜色粗砂、礫石及碎石,夾多層粘土及砂質粘土,成份較為混雜,下部固結~弱固結狀。
自上而下劃分為第四系全新統(Q4)上含上段、第四系更新統(Q1-3)上段隔、第四系更新統(Q1-3)上含下段、第三系上新統上部隔水層(N23)、第三系上新統中部含水層(N21-2)、第三系中新統中部隔水層(N12)、第三系中新統下部含隔水層(N11)中的“下含3、下隔3、下含2、下隔2”等10個含隔水層(組)。
5 水體采動等級劃分
新生界下部各含水層(組)富水性弱,局部中等,但補給匱乏。沉積結構多為固結及半固結狀;工程測試結果粘土、砂質粘土,為塑~高塑性土;砂類顆分結果表明其間砂層含泥質,具一定的粘著力,減弱其富水性。
根據主要開采煤層露頭新生界中含下段和底部含隔水層(組)的賦存及水文地質特征,對照國家煤炭工業局2000年5月26日頒發的《“三下”采煤規程》,對水體采動等級作如下劃分:
5.1 4-1煤
西輔3線~十一線:基巖界面往上依次為下含2、下隔3、下含3、中隔,4-1煤層露頭區下含3、下含2均為弱含水層水體,下隔3及中隔厚度大,發育穩定,符合水體采動等級Ⅱ級類型,要求留設的安全煤巖柱類型為頂板防砂安全煤巖柱。
九線至西輔3線:基巖界面往上依次為下隔3、下含3、中隔,4-1煤層露頭區下含3、為弱含水層水體;下隔3厚度較大,發育穩定,符合水體采動等級Ⅲ級類型,要求留設的安全煤巖柱類型為頂板防塌安全煤巖柱。
八線~九線:基巖界面往上依次為下含2、下隔3、下含3、中隔,4-1煤層露頭區下含3、下含2均為弱含水層水體,下隔3及中隔厚度大,發育穩定,符合水體采動等級Ⅱ級類型,要求留設的安全煤巖柱類型為頂板防砂安全煤巖柱。
六線~八線:水體采動等級Ⅲ級,局部為Ⅱ級,不在4-1煤層露頭區范圍內。
5.2 A組煤
西輔3線~十一線:基巖界面往上依次為下含2、下隔3、下含3、中隔,A煤層露頭區下含3、下含2均為弱含水層水體,下隔3及中隔厚度大,發育穩定,符合水體采動等級Ⅱ級類型,要求留設的安全煤巖柱類型為頂板防砂安全煤巖柱。
九線至西輔3線:基巖界面往上依次為下隔3、下含3、中隔,A煤層露頭區下含3、為弱含水層水體;下隔3厚度較大,發育穩定,符合水體采動等級Ⅲ級類型,要求留設的安全煤巖柱類型為頂板防塌安全煤巖柱。
八線~九線:基巖界面往上依次為下含2、下隔3、下含3、中隔,A煤層露頭區下含3、下含2均為弱含水層水體,下隔3及中隔厚度大,發育穩定,符合水體采動等級Ⅱ級類型,要求留設的安全煤巖柱類型為頂板防砂安全煤巖柱。
六線~八線:水體采動等級Ⅲ級,局部為Ⅱ級,不在A煤層露頭區范圍內。
參考文獻
[1]岳艷艷,李文平.丁集礦厚松散層水文工程地質特征研究及水體采動等級劃分[J].礦業安全與環保,2012(3).
[2]郝天錄.淺析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勘察[J].企業技術開發,2011(15).
[3]劉士君.水文地質對新華勘探區煤炭資源的開發利用[J].煤炭技術,2007(1).
[4]粟俊江.重慶地區工程地質勘察水文地質評價研究[J].科技通報,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