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闡述了金花茶的引種依據、發展現狀、栽培技術,為金花茶的推廣種植提供參考。
關鍵詞:金花茶;引種;現狀;栽培技術
1 引種依據
1.1 金花茶的生物學特性[1]
金花茶是山茶科[Theaceae]茶屬[Camellia]金花茶組[Camellia chrysantha]植物的統稱,屬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瀕危類別:稀有,有植物界活化石之稱。金花茶為常綠灌木,高2-3米,葉革質,長圓形或披針形,或倒披針形,上面深綠色,下面淺綠色,邊緣有細鋸齒;花黃色,腋生,卵圓形至圓形;花期11-12;蒴果扁三角球形,種子6-8粒。金花茶喜溫暖濕潤氣候,喜歡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苗期喜蔭蔽,進入花期后,頗喜透射陽光。對土壤要求不嚴,微酸性至中性均土壤中可生長。耐瘠薄,也喜肥。耐澇力強。
1.2 梅縣的土壤、氣候條件適合金花茶的生長
金花茶性喜濕潤溫和的氣候和蔭蔽的環境,它適宜的氣溫為20-25℃之間,臨界溫度不得低于5℃和高于36℃。土壤要求弱酸性(pH值4.5-5.5)為宜。而梅縣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是南亞熱帶和中亞熱帶的過渡地帶,年平均氣溫20.7-21.4℃,年降雨量1400-1800mm,土壤因子多為酸性紅壤土,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立地、氣候條件與金花茶的生長環境要求相近,非常適合金花茶的生長。
1.3 金花茶的引種迎合了梅州農業的發展戰略
為全力加快綠色經濟崛起,建設富庶美麗幸福梅州,近年來梅州市委、市府根據自身的實際,提出了“一園兩特帶動一精”的發展戰略,“一精”就是大力發展精致高效農業。金花茶作為珍稀植物,富含多種天然營養成份,幾十種氨基酸,以及多種對人體具有重要保健作用的天然微量元素和宏量元素。除此之外,由于金花茶的花金黃色,耀眼奪目,仿佛涂著一層蠟,晶瑩而油潤,似有半透明之感,花開時,有杯狀的、壺狀的或碗狀的,嬌艷多姿,秀麗雅致,具有較強的觀賞性,廣受園藝界的青睞。梅州農業目前已由原來的傳統農業向旅游觀光農業發展,金花茶因經濟價值高、觀賞性好,作為旅游觀光農業的投資發展項目,具有舉足輕重的任用。
1.4 引種金花茶可變資源優勢為發展優勢
梅縣地處廣東省東北部,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是名副其實的山區大縣,全縣山林面積320多萬畝,林地資源十分豐富。在金花茶引種前,由于缺乏好的發展項目,梅縣對林地資源的開發利用不夠,除少數頗受爭議的桉樹林外,絕大部分為傳統的天然林,山地的產出率低。金花茶的引種,充分利用了林地資源,通過公司加基地帶農戶的模式,產供銷一條龍服務,收到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真正變資源優勢為發展優勢。
1.5 發展金花茶種植前景廣闊
經權威機構檢測表明,金花茶屬無毒級,含有400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營養物質。富含茶多酚、總皂甙、總黃酮、茶多糖、茶色素、維生素、氨基酸等多種天然營養成份以及對人體具有重要保健作用的天然有機鍺(Ge)、硒(Se)、鉬(Mo)、鋅(Zn)、釩(V)等多種微量元素,是自然界中藥用、營養價值最豐富的植物之一[2]。經調查,目前金花茶的人工種植規模不大,產量偏低,因金花茶特有藥用和保健價值,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金花茶產品的需求呈逐年增長的趨勢,因此種植和加工生產金花茶前景廣闊。
2 梅縣金花茶的發展現狀
2003年,梅州市農業龍頭企業盛通農林發展有限公司在經充分論證后從廣西引種,并做小面積引種試驗,共引進無性營養杯苗20萬株在松口鎮大王村試種200畝,經精心培育,長勢良好,全部成活開花,引種試驗獲得極大的成功。為擴大生產規模,提高金花茶在種植、加工各環節的技術含量,該公司成立了技術研發團隊,經常到先進地區、單位參觀學習,為金花茶的研發提供了技術保障。試種成功以后,該公司自主培育無性苗,擴大種植規模,現已在松口、泮坑建立了種植基地,種植面積達2000多畝。在此基礎上,引進金花茶產品的研發項目,產品有金花茶花茶、金花茶飲料等系列保健品。實現了產供銷一條龍,走上了良性發展的軌道,年產值達2000多萬元。近年來,該公司采用公司加基地帶農戶的發展模式,由公司提供種苗、技術,并解決產品的銷路,吸引了周邊群眾的積極參與,為農戶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金花茶為梅州農業的發展注入了活力,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良好。
3 金花茶的栽培技術
3.1 壯苗的培育
金花茶的無性育苗技術被一致認同并廣為推廣,下面介紹幾種無性育苗方法:
3.1.1 扦插。在5~6月雨季,選擇幼齡母樹,從頂端切取一年生嫩枝,長約10cm,除去下部葉片,在節的下面用刀片削平,頂端保留頂芽側芽各一個,葉片2~3枚,插于河沙或礫石的介質中,插入深度1/3~2/3。插后覆蓋草簾遮蔭,加強葉面噴霧,保持插床空氣濕度,促使生根。
3.1.2 嫁接。選用生長健壯的實生苗或扦插容易成活的山茶品種做砧木,在距地徑4~5cm處截斷,通過髓心劈開約1.5cm深,用1~2年生枝條作接穗,接穗上部保留1-2片葉,下部削成楔形,插入砧木劈開的裂口中,雙方的形成層要密切接合,然后用塑料帶綁緊。
3.1.3 芽插。以每個芽節為一段,保留一片葉子,長約1.5cm,下部斜剪,然后插入介質中,深度以蓋沒枝條為度。此法可充分利用枝條,適于大量繁殖需要。
3.2 選地備耕
金花茶栽培地的選擇,首先應根據金花茶的生物學特性在雨量充足均勻、冬暖夏涼的地區,選擇土層深厚、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疏松,有機質或腐殖質含量高的陰濕地段作為種植區。選好地塊后,就可以開始做畦起壟了,作好的地畦寬120厘米,高25-30厘米,畦與畦間的地溝寬30厘米。畦做好后,要在畦上挖深為30厘米的種植坑。種植的密度為每畝1000-1100株,植株行間距為75×80厘米左右[3]。坑挖好后,要在坑中放10厘米厚的腐熟有機肥,作為金花茶的基肥。這些工作做完后,就可以備苗定植了。
3.3 起苗定植
3.3.1 起苗。小苗經過三個多月的生長,高度達到了30~40厘米。在保證充足的水分和合理遮蔭的前提下,金花茶組植物全年均可移栽。但一年中最佳的定植時期是在秋季至第二年早春。苗起出后應及時運往定植地進行定植。
3.3.2 定植。為了提高金花茶的成活率,定植前,通常要對小苗進行漿根處理。定植時要將金花茶的根須捋順,蓋土時不可壓得太實,壓過后,要將金花茶的根莖輕輕的向上提一提,以利于金花茶的根部與土壤能夠良好的接觸。定植后,要及時澆足定根水。
3.4 金花茶的田間管理
3.4.1 土壤管理。土壤是金花茶生長的基礎,是養分、水分供應的主要源泉。在常年管理中必須加強對土壤的管理,不斷提高土壤肥力,為根系良好生長和分布創造條件,從而促進地上部分的生長。
3.4.2 光照與水分的管理。金花茶進入常年管理階段后,遮蔭棚的遮光度應控制在30~40%之間。土壤含水量應在55%左右,這樣有利于金花茶開花結果。在茶園管理過程中,要保持園內水溝中細水長流,為茶園營造良好的土壤含水量及空氣濕度。
3.4.3 肥料調控。金花茶進入常年生長期后,對肥料的需求也增加了。一年通常要追3次肥,時間在每次抽梢生長之前。第一次追肥在2-3月份進行,此次追肥為促春梢肥,可以促使金花茶春梢的抽發。第二次追肥在5月中旬進行,供應夏梢生長發育需要,第三次追肥在7-8月份進行,此次追肥以促進秋梢生長、老熟和地下根系的生長,對成齡金花茶還有促進花芽分化的作用。
3.4.4 修剪。在金花茶的管理中,修剪整形具有重要的作用,修剪不但可以改善樹體的通風透光條件,提高葉片的光合作用能力,促進植株良好發育,而且還可以起到調整樹冠高度、密度和樹形結構,促進側枝形成,形成廣闊的采摘面的作用。注意修剪后,要用百菌清600倍稀釋液進行噴施消毒。
3.4.5 花期管理。金花茶一般在定植3~5年后才開花,通常在每年的7~8月份就出現黃色花蕾,這時可以除去一些弱枝花蕾、內向花蕾、過密花蕾以及畸形花蕾,這樣可集中養分,使花分布合理,開得更大,并延長花期。到11月份時金花茶才完全開放,一直開到第二年的3月,盛花期為1~2個月。
3.5 病蟲害防治
成年金花茶常見的病害有炭疽病、煤煙病、葉枯病、芽枯病等炭疽病是金花茶的常見病害,病斑是從葉尖或葉緣開始發生,病斑不規則,上面常有黑色小點,病健部分界明顯。通常使用70%甲基托布津800倍稀釋液在發病初期進行葉面噴施,5~7天一次,連噴3次。噴施量為每畝60公斤。煤煙病癥狀表現為葉片上有煤污狀物,病菌也危害枝條和嫩梢,嚴重時枝、葉上布滿黑色的煤污層,阻礙植株進行正常的光合作用。誘病害蟲主要是蚜蟲,可從防治蚜蟲入手,用50%的樂果乳劑1000倍液噴灑防治。茶芽蟲、卷葉蟲、茶毒蛾等是金花茶的常見害蟲,茶蚜蟲和卷葉蟲可使金花茶葉片卷曲萎縮,不能伸展。茶毒蛾則把葉片咬成缺塊,或全部吃光,嚴重影響植株生長,在防治上應及早進行,可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菊脂乳油800倍液進行噴灑。
參考文獻
[1]陳家庸,黃正福;珍稀瀕危植物引種保存的初步研究[J].廣西植物,1988(2).
[2]艾長榮,勞雪云,傅鏡遠,傅漢進,傅雄.廣西金花茶生物學功能作用的研究[A].新世紀優秀學術成果評選暨交流大會論文集[C].2000.
[3]張宗享,黃啟斌.金花茶的繁殖及栽培試驗[J].廣西植物,1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