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央視《焦點訪談》播出了一期名為《尷尬的個人送檢》節目,提到了消費者個人送檢難而食品安全快速檢測設備熱銷的情況,那么,我們應該怎么看待這種現象呢?
個人送檢屢屢被拒,看起來不近情理,但從檢測機構自身來說,也有他的理由。首先他并不清楚你送檢的目的是什么,另外,對于送檢樣品是否具有代表性很難下結論,比如蔬菜檢測,這批菜和那批菜的品質就可能不一樣,即使是包裝好的商品,也存在造假或動過手腳的可能。而檢測機構出具的檢測報告是具有法律效力的,需要為自己的報告承擔責任。
當前,有一些商家生產各種快速檢測設備,以滿足個人家庭對所謂“食品安全真相”的需求,這些東西對于檢測部分項目,比如簡單的農藥殘留、獸藥殘留確實有一定作用。消費者愿買,商家愿賣,這都是無可厚非的事,但從專家的角度來說,需要指出,食品安全快檢存在很多局限性,快檢結果不能做為法律依據,即使是作為執法單位的標配,也只是作為輔助性的初篩。
此外,我個人認為,商家可能不會把檢測設備的靈敏度調得很高,從而出現很多“假陽性”現象。畢竟食品中導致急性中毒的情況非常少,如果檢測靈敏度過高,會出現很多把食物丟棄的現象,而且會“惹”來意想不到的官司,這是商家不愿看到的。
還要注意的是,即使有了檢測結果,消費者個人也很難正確解讀。如果把檢測結果直接等同于食物是否有害,這不但會造成誤解,甚至引起不必要的輿論風波。
食品安全快檢當然應該發展,但絕不是發展成一桿小彈簧秤,居家大嫂人手一個在市場轉悠。快檢不過是迎合了公眾對食品安全恐慌的心理,也是媒體有意無意渲染放大中國食品不安全催生出來的,存在商機,但并不值得提倡。從消費者來說,只要提高科學認識,注意到生活的各方面,就可以規避大部分風險。從全社會來說,快檢進家庭是一時之機,非長久之道。■
(文/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院長 羅云波)
@張山:該捐還是要積極捐,國家應該出臺政策支持這項利民惠民提議。
@李桑:日本駕照、國民保險證直接與器官捐獻掛鉤,提高民眾對捐獻的識別率跟捐獻的大眾化應該是一個普及的好出口。發掘最大化的潛在捐獻者肯定不是壞事。
@王化成:對于中國人的傳統殯葬倫理文化,還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才能讓人們接受捐獻器官的觀念。
聲音 Voice
別把吹沙當霧霾
春季,我國北方地區的上空常常彌漫許多沙塵,很多人都想當然地認為是遭遇霧霾天氣了,其實這是氣象上說的“揚沙”和“浮塵”,其顆粒是遠遠大于PM2.5。
沙塵之所以能在空氣中飛揚,主要因為水平或垂直方向的氣流較大,而霧霾是以PM2.5等顆粒為物質基礎,不需要風的動力,而靜止懸浮在空氣中。此外,吹沙天氣中的顆粒物主要來源于北方的沙粒和土粒,一般發生在春季,而霧霾中的顆粒物更多地來源于人類活動,幾乎與季節性和地域性無關。
吹沙和霧霾都會使空氣能見度降低,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預防吹沙要使用防塵面罩,佩戴合適的眼鏡,多飲水補充水分。霾天要減少戶外活動,外出時,最好戴上口罩等防護用具。□安徽省銅陵市氣象局工程師 霍雨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