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問題并非不可逆轉
存在輕度認知問題的老年人,如果繼續保持體力和腦力活動,并嘗試新體驗,他們的腦功能或許就能恢復正常。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的佩爾明德·賽奇德瓦及其同事進行了這項研究。佩爾明德·賽奇德瓦說:“當人們說‘我已經70或者75歲,我存在認知問題’時,他們很擔心這是癡呆即將來臨的前兆。我們正在討論的是認知問題并非不可逆轉。也許你可以通過采取一些措施,幫助改善這種情況。”賽奇德瓦說,隨著年齡增加,你罹患輕度認知障礙(MCI)的風險會與日俱增,這種情況與記憶力和語言問題有關。他稱,這些問題不會妨礙日常功能,但是輕度認知障礙被認為是癡呆的前兆。
賽奇德瓦表示,“與普通觀點相反,有證據表明,大約四分之一的人在被確診存在輕度認知障礙后,認知情況實際上得到了改善。”
賽奇德瓦補充說:“這些通常都是那些期待生活有變化的人。他們的好奇心更強,想象力更豐富,而且更有創造性。”
□編譯/楊孝文
手術會導致腸道細菌變化
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胃束帶手術減肥后,生活在腸道中的微生物發生了變化。
一項對小鼠的研究表明,手術會導致不同類型的細菌定植在腸道。研究人員將這些細菌的樣本轉移到健康的小鼠體內,使它們能夠不經過手術迅速減肥。與正常體重的人相比,肥胖者的胃和腸中的細菌有差異。肥胖患者做了胃束帶手術后,腸道中的微生物種類發生變化。科研人員將試驗小鼠分為三組:第一組進行胃束帶手術,第二組為假手術組,并繼續給予高熱量飲食,第三組仍為假手術組,但給予低熱量飲食。手術一周后,第一組小鼠腸道內有了不同的細菌,但第二組和第三組并沒有明顯變化。研究人員隨后將這三組小鼠體內的細菌轉移到健康的無菌小鼠體內,兩周后第一組體重明顯減輕,后兩組無明顯變化。目前還不清楚微生物是如何影響減肥的,有可能是微生物對新陳代謝產生影響。 □編譯/王芳
蜜蜂也會“打電話”
蜜蜂慣于群體生活,彼此之間靠什么交流?一項最新研究顯示,除了人們熟知的“8字舞”之外,蜜蜂還可以利用電場傳遞信息,形成獨特的“打電話”機制。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在報告上說,蜜蜂在活動時,翅膀等部位由于和空氣摩擦會帶上電荷,這與人們日常生活中穿脫毛衣時摩擦起靜電現象類似。蜜蜂體表有一層蠟質起到絕緣層的作用,使這些累積的電荷不易消失,于是蜜蜂的身體上就形成了一個電場。
實驗顯示,蜜蜂的觸角能夠感受到這種電場,如果用一根帶電小棒模擬電場,蜜蜂的觸角靠近電場時會彎曲。其他實驗還顯示,蜜蜂可以認知與電場相應的信息,比如在人工假花中放入糖水并同時使其擁有特殊電場,蜜蜂很快就能認識到其間關系,通過探測電場來辨認那些確有糖水的假花。
研究人員因此認為,蜜蜂可以通過感知彼此身體上電場的特征來進行交流。與我們用電話交談相比,這也可以算是另一種形式的“打電話”。
□文/《科技日報》
非洲沙漠內“貧瘠沙地”是白蟻所為
非洲納米布沙漠上神秘的“精靈圈地”數十年來困擾著科學家,目前最新一項研究揭曉,形成精靈圈地的罪魁禍首是白蟻。精靈圈地是一種直徑幾米的圓盤狀貧瘠沙地,它的周圍環繞著茂盛的植物,在沙漠稀疏植被環境中非常顯眼。2004年,一項科學研究聲稱排除了三種主導形成理論——放射性土壤、植物殘留的有毒殘骸和白蟻。
德國漢堡大學諾伯特·于爾根斯在非洲南部2000公里納米布沙漠范圍內觀察了數百個精靈圈地,他發現一種沙地白蟻——Psammotermes allocerus,是精靈圈地唯一始終存在的有機生物。于爾根斯發現白蟻在啃食草根,草根在土壤中發芽之前它們會殺死整棵植物,沒有植物將水分蒸發,水分仍保留在地下環境使白蟻能夠幸存于干旱的狀態下,白蟻在這片土壤中挖出許多孔,使雨水滲入較冷、較深的土壤層,避免土壤表面水分流失。
他指出,土壤中額外的水分滋潤了白蟻圓圈狀覓食邊界的植物,吸引了其他生命形式,通過大量的植物和動物,能夠將該區域轉變成為草地棲息地。
□編譯/悠悠
隱形斗篷變薄了
之前科學家設計的隱形衣裝置過于笨重,并且無法穿戴,與科幻電影《哈利·波特》中的隱形斗篷相差甚遠。目前,美國得克薩斯大學科學家最新研制出一種超薄材料,能夠將物體隱形于微波之中,使人們更加接近實現隱形斗篷的夢想了。
研究人員最新研究的隱形斗篷僅有幾微米厚,能夠在自然環境微波中隱藏三維物體。據悉,得克薩斯大學最新研制的超薄層材料叫做“metascreen”,這種隱形斗篷是將銅帶條附加在柔韌的聚碳酸酯薄膜上。在實驗中能夠將18厘米長的圓柱金屬棒隱藏于微波之中,微波頻率調節在3.6 GHz和適度的寬頻帶上。他們指出,一些外形奇特和不對稱的物體也能實現隱形效果。
雖然之前隱形衣研究使用了超級材料實現偏移彎曲入射至物體表面的光波,相比之下,這種最新隱形方法使用一些超薄金屬材料抵消散射至隱形物體的光波。 □編譯/悠悠
最新研究發現新電源
目前,科學家發現細菌表面蛋白質產生的能量可作為電源,這項突破性技術有助于形成源自細菌的環保電流,或者作為“生物電池”。最新研究顯示,這種化學物質僅是觸摸金屬或者礦物質便能產生電流穿過細胞膜,意味著能夠直接利用微生物生產電池,更進一步地實現有效生物燃料電池。
研究人員制成了一種合成海洋細菌——希瓦氏菌,該細菌的蛋白質可以將細菌內部的電流送遞至巖石。他們將希瓦氏菌插在囊泡層中,這是非常小的液體囊結構,它們構成了細菌薄膜。他們測試了電子如何穿梭于內部電子施主體和外部帶有礦物的鐵,英國東英格利亞大學生物學家湯姆·克拉克博士說:“我們知道細菌可以傳輸電流進入金屬和礦物,它們之間的互動取決于細菌表面的特殊蛋白質。但是我們并不清楚這些蛋白質是直接還是間接穿過環境中一種未知介質的。我們最新的研究表明,這些蛋白質可以直接接觸礦物質表面,并產生一股電流。”
這是我們首次發現細菌薄膜成分如何與不同物質發生交互作用,并理解金屬和礦物在細胞表面發生交互的差異性。該細菌具有成為微生物燃料電池的巨大潛能,另一種可能是使用這些細菌作為電極表面的微型工廠,發生在細胞內部的化學反應通過蛋白質產生電流可作為供給電源。
□編譯/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