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中國科技館新展區“氣象之旅”開館,氣象科學不同于“觸手可及”的力學或幾何學,不易設計出有趣而且能反映科學事實的互動展品,此次展覽致力于將一些此前很少采用的先進展覽展示技術和創意應用到展品制作上。
在現代社會,氣象科學的影響力已經滲透到生態學、地理學、海洋學乃至社會學、經濟學等多個學科,并與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近年來為全人類所關注的話題之一,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危害,也與氣象學密切相關。
有鑒于此,中國科技館在今年3月建成了新展區“氣象之旅”,并于3月23日開館。這個位于中國科技館常設展廳三層A廳東北角的展區,用15套精心設計的展品,表現氣象與生活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
食品展區“變身”說氣象
中國科技館展覽設計中心主任崔希棟說:“早在2006年,中國科技館在奧運中心區東側籌建新館的時候,就曾經策劃過一個關于氣象科技的專題展區。這是因為我們都深知,氣象科學與公眾的生活關系非常密切,而新館三層展廳的主題就是‘科技與生活’。但是,由于新館需要展示的科技內容非常廣泛,必須權衡各種意見進行取舍。所以,在新館建設過程中,專門的氣象展區就暫時被‘忍痛割愛’了,一部分與氣象有關的展品被分散地放置于其他展區。比如在四樓的‘挑戰與未來’展區,我們設置了一個‘氣候變化’的大型沙盤。但建設一個氣象展區,一直是我們的一種情結。”
中國科技館開館3年后,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與時任中國科技館館長徐延豪在一次交流中,共同表達了在科普領域進行合作的意愿。雙方隨后經過深入研究簽訂了合作協議,其中的一項合作內容,就是興建一個專門的氣象科學展區。于是,氣象科學展區得以“復活”。
崔希棟說:“氣象科學展區利用了原農業展區‘衣食之本’中的食品科學區域,撤出了大約340平方米區域內的9套既有展品,并動用了此前未啟用的120平方米戶外露臺,以容納包括戶外氣象站在內的15套展品。氣象科學主題展區被定名為‘氣象之旅’。它包括‘氣象萬千’、‘風云際會’和‘身邊氣象’3個分主題板塊,讓公眾學習氣象科學,了解氣象技術,體驗氣象科技之于日常生活的巨大意義。”
三大板塊講述風云“門道”
“氣象之旅”展覽由中國科學技術館和中國氣象局共同完成展覽內容策劃和方案設計。其中,標志性展品“小球大世界”由中國氣象局提供,兩件展品由中國科技館自行設計制作,其他展品和展區布展則由國術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負責深化設計并制作完成。
國術科技公司總經理袁國術介紹說,“氣象之旅”展區的設計,暗含著“認識氣象”、“了解氣象”和“應用氣象”的邏輯線索,循序漸進地將觀眾帶入展覽營造的情境中。圍繞著標志性展項“小球大世界”,“氣象萬千”板塊為觀眾介紹各種常見的天氣現象,“風云際會”展示了現代技術(比如人造衛星)對氣象科學的助力,“身邊氣象”則表現氣象服務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關系,最終使參觀者意識到“生活離不開氣象”。
“氣象之旅”展區的標志性展品,是由直徑2.4米的碳纖維質球體和4臺投影儀組成的“小球大世界”。這4臺投影儀由計算機控制,使它們投影出的圖像在球幕上無縫拼合。當它播放全球衛星云圖的時候,觀眾們就會有一種“宇航員在太空中觀看地球”的感覺。
位于“小球大世界”上方的4顆氣象衛星的模型,則與這個巨大的地球模型相映成趣。這4件模型分別是中國的“風云”一號、二號、三號和四號衛星,它們向觀眾訴說著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中國航天事業與氣象科學的密切聯系。
利用戶外露臺設置的中國科技館氣象觀測站,是中國科技館第一件與室內展覽密切相關的戶外展品。在緊鄰展區的露臺上,放置著百葉箱、溫濕計、光照儀、可吸入顆粒測試裝置、降水測量儀、風速計等氣象觀測器材。它們都由電腦來控制,能夠全自動運行并將實時采集的數據通過終端顯示設備展現在觀眾面前。
實際負責“氣象之旅”展陳設計和布展工作的國術科技副總經理王曄說:“參觀這件展品的時候,觀眾可以通過磨砂玻璃門上有意留出的‘窗口’,觀看氣象站儀器設備的運作情況。而后,他們可以再觀看氣象站接入室內的終端,實時了解當時的氣象資料。緊鄰終端布置的說明牌,以及終端自帶的多媒體介紹,則可以讓觀眾了解這些儀器的工作原理。”
用心體驗讀懂天氣
雖然幾乎每個人都會收看(收聽)電視臺、廣播電臺的氣象節目,大多數人也深知氣象科學對日常生活的重要意義,但如何在科普展館中進行有效的氣象科普,讓公眾了解氣象觀測背后的奧秘,卻一直是個不易解決的問題。這或許是因為現代科技館都非常注重觀眾與展品之間的互動體驗,而氣象科學不同于“觸手可及”的力學或幾何學,因而不易設計出足夠有趣而且能反映科學事實的互動展品。
“因此,在設計這個展覽的過程中,國術科技不僅與中國科技館和氣象學領域的專家反復溝通,共同探討應該出現在展廳里的展品,還致力于將一些此前很少采用的先進展覽展示技術和創意應用到展品制作上。”王曄說。
他告訴記者,一件旨在展示風力級別的展品,就被設計成風力體驗裝置由循環型風道所組成,風道之間留有一定空間作為體驗區。觀眾按下風速等級按鈕,將手放入體驗區,此時可感受到各級風之間的風力大小,體驗它們之間的區別。在風道出風口處均設有安全防護措施,以保證觀眾在互動的同時不會受到任何傷害,把自然氣象現象帶到觀眾的身邊。
增強現實技術的日趨成熟,使得展廳里逼真地演示各種天氣現象成為可能。一件名為“氣象現象百科”的展品,使用一只攝像頭瞄準一本特制的書,書上印有反映各種天氣現象的圖案。當觀眾翻到某一頁的時候,攝像頭就會讀取書頁上的內容,并在電腦屏幕上播放一段3D影片,向觀眾展示一個街區正在經歷某種天氣現象(雨、雪等等)的情景。
“在設計它的時候,我們曾經征求了很多專家的意見,最終淘汰了相對司空見慣,而且不容易用3D特效表現出來的陰、晴等天氣,使技術人員有更充裕的時間制作視覺效果比較好的天氣現象,比如雷陣雨和暴雪。”王曄說,“只有讓展品既有科學性又有趣味性,才能讓觀眾流連于這個展區,而不至于感到無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