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霧霾天氣頻繁襲擾京城的今天,平原造林又被賦予了一項新的任務,那就是消減有害于人體的可吸入顆粒物,讓北京人能重新呼吸到清潔的空氣。
一棵棵油松、銀杏、楸樹、白蠟樹和金枝國槐等喬木,被栽種到位于通州、順義、朝陽三個區交界地帶的東郊森林公園,北京市2013年的平原地區造林工程(下文簡稱“平原造林”)也由此拉開帷幕。這是北京市要在今年內完成的35萬畝平原造林任務的一部分。這些堪稱壯觀的林地,不僅會成為市民親近自然的“綠色氧吧”,也會在消減可吸入顆粒物乃至細顆粒物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世界城市”需要森林
打開一張北京市平原造林規劃圖,我們可以看到首都正在被森林“環抱”起來。到“十二五”結束之時,平原造林將為這座城市披上綠裝。
“在2008年奧運會之后,北京市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的發展思路。目前,為國際社會公認的‘世界城市’包括倫敦、巴黎、紐約、東京和莫斯科,在森林覆蓋率方面,它們都要比北京強得多,莫斯科更是有‘森林首都’的美譽。”北京市園林綠化局造林營林處處長袁士保說,“可以說,森林覆蓋率,以及居民親近綠色的機會,是‘世界城市’的一項重要指標。北京市的森林大多分布在山區,平原地區的森林相對要少一些,因此,從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綠崗就業、為市民提供綠色休閑空間和防治污染的角度出發,北京市啟動了平原造林這樣一項巨大的生態工程。”
北京市平原造林的“骨架”是“兩環”、“三帶”、“九楔”和“多廊”,也就是五環路、六環路、永定河、北運河、潮白河,以及9個大型楔形綠地和若干綠色廊道。這樣的設計形成了森林環繞、綠楔護衛、綠廊相連北京城的空間格局,不僅形成了多道城市“綠色屏障”,也為市民提供了森林休閑游憩的場所從而達到了為北京城阻擋風沙、降低空氣污染、改善生態環境的目的。
六大“功夫”抵御PM2.5
在霧霾天氣頻繁襲擾京城的今天,平原造林又被賦予了一項新的任務,那就是消減有害于人體的可吸入顆粒物,讓北京人能重新呼吸到清潔的空氣。事實上,京郊地區正在迅速成長的森林,也的確能承擔起這樣一項重任。
袁士保告訴記者,平原造林形成的人工林地,不僅有喬木,也有灌木和林下植被(草地)。喬、灌、草三者的配合,使裸露的土地被全部覆蓋。在此基礎上,森林就可以施展出它的6種“功夫”,抵御各路“飄塵”。
“降塵六法”的第一招是“攔”,也就是由綠色植物降低風速,減少揚塵。由于森林有著天然植物屏障的作用,森林附近的風速就會降低。不僅如此,一部分風進入森林后,風力會消散在林木枝葉的擺動上,令風速減弱。“森林的滯塵能力比裸露地面高75倍。這是由于風速降低使顆粒物隨風傳輸的動力減少,從而使部分顆粒物落在植物表面和地表,不再移動和擴散。”袁士保說。
第二招可以稱為“粘”,也就是以“水功”吸附可吸入顆粒物。植物的蒸騰作用,將水分以氣態散播出去,這些水蒸汽使葉表面和樹冠周圍空氣能夠保持較大的濕度。濕度增加,氣溫下降,可吸入顆粒物的“活力”就會減小,從而乖乖地停留下來。
第三招“掛”,是由植物葉片、花、果實表面分布密集的茸毛,化身為攔截可吸入顆粒物的“網”。不僅如此,植物葉片還可吸收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降低這些化合物轉化成為PM2.5的可能性。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林業果樹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小寧告訴記者:“在北京市栽植的綠化樹木中,楊樹、柳樹、油松等樹木,對吸附PM2.5都有較好的效果。多油脂或者葉面多茸毛的樹木,有利于阻擋、吸附和黏滯大氣顆粒物。”
第四招“化”,需要葉綠素出馬。綠色植物依靠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氣,氧氣分子捕捉電子,形成負氧離子。這些負離子能夠捕捉PM2.5等小粒微塵,使其凝聚沉淀,不再危害環境。
第五招“吸”,更是充分顯現出森林“無私”的品質。袁士保介紹說:“樹木對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有強大的吸收能力。它們吸收有害氣體,就意味著PM2.5承載的有害氣體會減少。可以說,植物‘代人受害’,間接保護了人們的身體健康。”
第六招“調”,則是森林形成之后才具有的一項“必殺技”。森林可以調節氣候,增加空氣濕度和降水量。在降水的過程中,雨滴下降時可有效吸附空氣中的顆粒物,直接減少空氣中PM2.5的含量。而且,雨水對枝、葉、莖、干、花、果實的沖刷,會使滯留在植物枝葉等表面的顆粒物直接進入林下土壤,被充分固定,達到了“消滅”可吸入顆粒物的目的。
林地設計學問不小
很顯然,掌握著6種“獨門秘籍”的森林,將成為幫助北京城擺脫空氣污染的“救星”。正因如此,平原造林的工期相當急迫,栽植100萬畝林地的主體建設時間只有3到4年。在時間極為有限又要保證造林質量的情況下,平原造林必須精心設計每一塊林地里的植物種類,不僅需要優先選擇北京鄉土樹種來提高成活率、降低養護成本,還要根據植物不同的“個性”來“量材任用”。
“稍有生物學常識的人都會知道,一片人工林不能只有一種樹木。否則,一旦發生病蟲害,便會迅速蔓延,難以收拾。”袁士保說,“事實上,多種樹木混栽不僅有這方面的考慮,同時還考慮到樹木特定與土地條件的關系、樹木之間相互影響、景觀需求以及阻燃性等多種因素才最終做出的選擇。”
“在北京市栽植的綠化樹木當中,油松、側柏等‘油性’的常綠樹比較易燃。”豐臺區森林公安處外勤民警李京介紹說,“如果植樹的時候將它們連片種植,那么一旦起火,就可能形成猛烈的樹冠火,并迅速蔓延。不僅如此,這些‘油性’樹木即使只是被火‘燎過’,也將難以存活。因此,植樹造林中可取的做法,就是將它們與相對不易燃的楊樹、銀杏等落葉喬木‘混搭’栽植。這不僅有助于避免引發森林大火,還可以形成錯落有致的景觀。”
在“基本性質”之外,植物之間的“合作意識”,也同樣決定了每一片林地的樣貌。
在林業生產實踐中,人們很早就注意到樹木之間也存在著“相生”與“相克”。舉例而言,在混交林里,綠白蠟樹與橡樹為鄰生長良好,與白榆一起則生長不良;加拿大楊樹與刺槐混交造林,兩者相得益彰;但如果讓加拿大楊樹與臭椿組合,二者的生長就會同時受挫。這些現象出現的原因,是一些樹木的根、莖、葉、花、果等能產生某些生物化學物質,并釋放到環境中去,從而對周圍其他植物的生長發育產生抑制或者助益作用。
袁士保介紹說,在林業領域,常見的植物相克現象有松樹與樺樹,針葉樹與果樹,接骨木與大葉鉆天楊,胡桃與松樹或樺樹等;刺槐與楊樹則是“好友”,因為刺槐根系淺,楊樹根系深,兩者互不爭水肥,而且刺槐的根瘤菌還可以固氮,供給楊樹充足的養分。此外,某種植物可能是另一種植物的常見害蟲或病毒的發育“溫床”,這也可以理解為一種相克現象。北京市在平原造林工作中,充分考慮了這些植物的“個性”,列出了詳盡的規則表單,來指導植物之間的組合搭配,以確保每種植物都能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