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90%的人過于關注食品安全問題,對于營養的理解,大多數人還停留在“營養問題沒多大危害,頂多胖點瘦點”的水平上。事實上因為營養問題導致身體健康嚴重惡化甚至失去生命的大有人在。
雖然我國的食品供應日益豐富,人們對食品的選擇余地越來越大,但營養狀況卻并未明顯好轉,甚至出現了營養不良致病和營養不平衡致病同時存在的尷尬局面。也就是說,貧血、缺鋅、缺鈣、維生素A營養不良等營養缺乏病仍然常見,而與熱量、脂肪、精白淀粉、鈉攝入過多有關的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每年奪走幾百萬人的生命。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老齡化進程加快,我國慢性病患病、死亡呈現持續快速增長趨勢。2012年7月衛生部發布的報告稱,我國慢性病確診患者已超過2.6億人,因慢性病死亡占居民總死亡構成升至85%,慢性疾病已經成為我國居民健康的第一殺手,而慢性疾病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生活方式錯誤,食物營養不均衡。
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痛風等目前高發的慢性疾病,甚至乳腺癌、前列腺癌、腸癌等常見癌癥,很多都與營養問題密切相關。很遺憾的是,現在很多人對綠葉蔬菜、各種雜糧薯類等天然食物的安全性過于擔心,同時又被各種低營養價值的零食甜點、油炸食品等所誘惑,造成膳食中營養素和保健成分攝入不足,能量和脂肪攝入量過剩,這是很多日常健康問題的主要原因。如果不改變膳食結構,僅僅依賴一兩種保健品,是很難達到改善健康、預防癌癥和慢性病的效果的。
營養平衡的膳食,同時也會是提高自身安全性的飲食。一方面,減少高度加工食品的攝入量,多吃雜糧、薯類、蔬菜等,合理控制魚肉蛋奶的數量,能減少蓄積性環境污染物的攝入量,并降低很多毒物的吸收率和致癌作用。另一方面,合理的營養能夠保障人體的解毒功能,提高人體在污染環境中的應對能力。
營養不平衡的人,在污染條件下更容易受害。以鎘大米事件為例,我國大部分消費者,尤其是南方人,每天的飯桌上都少不了米飯。但為了降低鎘超標大米對健康的影響,主食應盡可能多樣化,減少對大米(特別是單一來源大米)的依賴。不要餐餐吃米飯。雜糧、豆薯等來自不同產地,即便富集污染,特性也不同。混吃可減少同種污染物長期蓄積的危險,還能改善營養平衡。
膳食內容越豐富多樣,受一種污染物蓄積毒害的風險就越小;各種營養越平衡,身體對毒物的抵抗能力就越強。例如,人體一旦缺鈣,鎘、鉛等二價有害金屬的毒性作用就會增強。粗糧、豆類、蔬菜、水果中的各種膳食纖維,都有利于排出重金屬。
作為一個普通人,雖然食品安全的大環境很難把握在個人手中,但營養平衡完全可以由自己決定。改善營養平衡,既能預防衰老和疾病,又能減少污染危害,是我們在不安全世界中找到生存之道的關鍵所在。
由于我國缺乏相應的營養師制度,普通民眾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可靠的營養指導,遇到營養問題時,他們不知道該向誰去咨詢,只能在網上或報刊上搜索一些相關的只言片語做參考,然而這些信息未必能夠符合每個人的具體情況,經常會造成誤解甚至誤導。在各種未經驗證的信息互相矛盾時,他們更是無所適從。對于這種狀況,本該由政府承擔的社會建設方面的責任,現如今卻由“民間科普人士”自發地對民眾做營養知識宣傳,但是這還遠不能滿足民眾對于營養知識的個體化需求。
全社會要盡快地提高對營養問題的關注度。國外有研究預計,在2030年之前,中國的糖尿病人會增加75%。每天都有那么多人因為心腦血管疾病發作而倒下,每天都有那么多糖尿病并發癥的患者失明或截肢……時間不等人。營養問題是懸在中國人頭頂的一把利劍,不想辦法解決它,中國人就沒有幸福快樂的未來,希望我們沒有覺悟得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