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
土地問題
耕地面積減少:根據國土資源部統計,從1997至2008年,全國耕地面積減少了6.2%。
耕地質量下降:在中國耕地資源中,有70%屬于中低產田,且退化面積占到了耕地總面積的40%以上。
耕地污染嚴重:中國受不同程度污染的耕地,已占耕地總面積的20%。
水資源問題
水資源短缺:盡管在過去十年間,農業用水有降低趨勢,但其在總用水量中的占比份額仍超過60%。據統計,2000年以來,農業灌溉用水的缺口約為400億立方米,相當于目前5%糧食產量的需水量。
水污染嚴重:主要由生活污水、工業污水和有害采礦污水等導致。
勞動力問題
勞動力減少:從1992到2012年,中國農村人口下降1.5億。據聯合國預測,到2022年還將減少1億。
人口紅利消失:由于年輕和高學歷的農村勞動力遷入城市,農村人口結構的老齡化趨勢明顯。這將制約未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并降低農業部門的競爭力。
政策問題
盡管仍低于國際平均水平,但自2000年以來,中國促進農民收入增長的政策措施就一直呈現上升趨勢,并顯現出向生產者更多的轉移支付。研究顯示,這將對未來十年的農業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農產品市場的未來展望
小麥
預計到2022年,小麥產量將達到1.27億噸,比基準年(2010至2012年)增加8%。消費產量達到1.29億 噸。
粗糧
到2022年,粗糧產量預計將達2.57億噸,比基準年增加28%,消費產量達到2.7億噸,比基準年增長35%。
玉米
2022年,大米產量將達到1.37億噸,比基準年減少5%,這主要由于水稻收貨面積的減少,而消費產量將達到1.07億噸。
油料
相對而言,國家對油料作物的支持較少。但由于種植面積的增加,預計到2022年油料產量將超過4800萬噸,比基準年增加約8%
棉花
產量和使用量均會下降。由于種植面積不斷減少,預計到2022年中國的棉花產量將下降至580萬噸,比基準年下降約17%。在消費方面,由于面臨其他低勞動力成本國家的競爭,棉花的使用量將年均減少0.4%,與過去十年的發展趨勢完全相反。
肉類
價格強勁,進口增加。由于增長迅速,預計到2022年,中國肉類的總產量將達到9300萬噸,保持約1.5%的年增長速度。盡管如此,由于肉價過高抑制了消費的增長,這一增速仍低于過去十年的平均水平。此外,肉類進口的增速有望達到3%,其中牛肉增長最快。
海產品
增長迅速,進口小幅擴大。2022年,中國捕撈漁業和水產養殖的產量將達到6900萬噸,比基準年增加26%。水產養殖貢獻了最大的增量,將同比增加37%,而由于政府的調控,捕撈魚產量將下降3%。在消費方面,2022年將達到6300萬,比基準年提高約26%。
奶制品
增速放緩,但仍是農產品中增長最快的行業之一。預計到2022年,奶制品的總產量將達到5800萬噸,保持約2.4%的年增長速度,明顯低于過去十年6.9%的增速。這主要是因為三聚氰胺事件后,生產加工鏈進行的改革。而國內增速的放緩,將使奶制品的進口總量增加60%。
存在的風險
宏觀經濟增速放緩
總體而言,即便中國的GDP年增長率維持在7%左右,仍能實現中國人均收入在未來翻番的目標,從而帶動農產品市場的持續增長。但問題在于,這種增長能持續多久?會否出現“劉易斯拐點”?
環境日益惡化
農業生產環境的挑戰日趨嚴峻,如耕地減少、水資源匱乏等。對此,政府會做出何種決策?
氣候變化
報告顯示,未來氣候變化將成為影響中國單產的制約因素,而單產波動又將影響中國實現糧食自給自足的目標。
結 論
在人均收入不斷增加及需求強勁的背景下,未來十年中國仍將實現糧食自給自足的主要目標,但也存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