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澳大利亞有人發(fā)表了一項研究,結論是“轉基因飼料明顯增加了豬出現嚴重胃炎的比例”。正好中國新批準了三種轉基因大豆的進口許可,一時間人心惶惶。很快有專業(yè)人士指出,這項研究看起來“科學”,但是從實驗設計到數據分析都存在漏洞,結論完全靠不住。
在具體分析這項研究之前,我們先來舉個例子,說明如何“科學”地證明一個不靠譜的觀點。假設學生們每周上一次體育課,現在我們來證明“星期二上比星期三上更有利于健康”。
既然是科學實驗,自然是要找兩組人來比較,比如某年級的兩個班,A班星期二上,B班是星期三上。然后確定檢測指標,開始當然不知道“應該”檢測什么指標,于是只能盡可能多地檢測學生們的各項身體指標,比如身高、體重、脈博、肺活量等等,以及各項運動成績,比如短跑、長跑、跳高等等——基本原則就是“只要能想到的,都去測一下”。經過一學期之后,把這些參數再測一遍。學生們在長身體,測量出來的數值總是會有變化,而且各不相同。
接下來,就是關鍵的“數據分析”了。把各個參數的變化計算出來,比較兩個班孩子的變化情況。一般而言,各個指標的變化都是有高有低。統計學上要計算平均值和標準偏差,來衡量平均值的差異是不是“真的”不同。一般而言,多數指標的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也就是說,雖然不同,但是小于正常偏差。只有差異很大,才說明是“有統計學差異”。如果數據“有統計學差異”,在科學上就認為是所考察的變量導致的。這里所考察的變量是“哪一天上體育課”,而其他的變量,理論上兩個班情況“一樣”。因為測的參數很多,就可能有一項兩項參數出現“統計學差異”,而且是A班比B班好。于是,你就可以得出結論“星期二上體育課使得學生的XX指標提高更多”。
如果每項指標都沒有統計學差異,怎么辦呢?你還可以把孩子們分開,分成男生和女生、高個子和矮個子、家境富有和家境一般等等類別比較,沒準就能找到有差別的組了,于是結論就變成“星期二上體育課有助于某類學生XX指標的提高”。如果還是不行可另找兩個班,從頭再來。
這樣的研究當然很胡扯,但如果寫成論文,卻完全符合“科學論文”的特征。而澳大利亞那個轉基因飼料與豬胃炎的例子,就是這樣的思路。實際上,實驗中兩組豬出現胃炎的比例并沒有明顯差異,都非常高。作者又把胃炎分成“輕度”“中度”和“嚴重”三個類別,終于在“重度胃炎”類別中找到了符合目標的“差異”。實際上,還有一個“心臟異常”的指標,轉基因組的發(fā)生率只有非轉基因組的一半——雖然這個差別沒有統計學意義,但如果也搞一個類似的分組,那么很可能得出“轉基因飼料降低心臟異常率”這個作者不想要的“結論”來。
除了這項研究,還有很多證明“轉基因有害”的研究,但迄今為止,每一項這樣的研究都被指出各種各樣的漏洞。實驗設計和數據分析的漏洞,對于科研人員來說,是僅次于偽造數據的嚴重指控。為了維護自己的學術聲譽,面臨這樣的指控時,科研人員需要做的是糾正這些漏洞,重新進行實驗,用無可挑剔的實驗和數據來為自己正名。但是,這些證明“轉基因有害”的研究,沒有一項進行了這樣的跟進。
如果要考察藥物或者食品添加劑的安全性,動物實驗是一個很好的工具。因為藥物和食品添加劑沒有營養(yǎng)價值,可以用高倍數的劑量去喂動物,這樣很容易看出毒性,從而找出“不導致危害的最大劑量”。但是食物受到食量的限制,不可能給動物大大超過正常食量的劑量。所以,即使食物有輕微、慢性的危害,也會被其他影響因素掩蓋。如果食物有嚴重危害,那么不用動物實驗,成分分析就可以很容易地發(fā)現。
因此,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的轉基因食品風險評估指南中,并沒有把動物實驗作為安全審核的要求。相反,對于想要進行的動物實驗,明確指出需要“設計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