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中國人來說,任何關于奶粉的新聞都會是熱點。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進一步加強嬰幼兒奶粉質量安全工作,會議提出了五大措施,其中一項“按照嚴格的藥品管理辦法監管嬰幼兒奶粉質量”被新華社單獨提出來作為標題,在眾多媒體轉載后引起了公眾的廣泛關注。
這一標題極其微妙地迎合了公眾對于嬰幼兒奶粉的復雜心態:一方面是對嬰幼兒奶粉質量的擔憂,另一方面是對“監管升級”的期望。從公眾的反應來看,這一舉措似乎也很“受用”,有不少人已經開始議論,未來是不是要到藥店里去買奶粉。
當然,既是在國務院會議上提出的這一舉措,肯定不是說說玩的,至少它表明了中國政府對于進一步加強奶粉質量監管的決心和力度。筆者從業內人士了解到,作為五項舉措中的一項,“按藥品監管”是高層領導提出的一個方向和要求,后續不排除研究并出臺具體的措施,但會有哪些措施還不得而知。
毫無疑問,藥品的監管要求肯定要高于食品。藥品和食品的根本區別在于,食品要求“安全”即可,而藥品必須“安全且是有效的”,無效的藥品會耽擱病情,也相當于是不安全的。嬰幼兒配方奶粉對于寶寶來說,無疑是一種特殊的食品,因為嬰幼兒消化能力脆弱,所以要絕對安全,而在未添加輔食之前,它是母乳之外唯一的食物,對于寶寶的營養需求而言又必須是“有效的”。從這點來說,參照藥品來監管嬰幼兒奶粉也說得過去。
不過,真正的問題在于,中國奶粉質量擔憂的根源并不在于監管,況且現行的監管制度不可謂不嚴苛。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陳君石認為,目前質檢總局對奶企發放生產許可證,門檻已經非常高,甚至有一些要求高到不合理,比如要求產量多少噸就必須配備昂貴的質譜儀,以檢測三聚氰胺,事實上高壓液相色譜儀就可以,由于很多大企業能夠掌握自己的供應鏈,三聚氰胺已經不是問題,質譜儀有不少都被閑置著。
目前,所有的奶粉企業都會有自己的GMP( 良好作業規范),雖然食品GMP和藥品GMP有所不同,但如果嚴格按照這些規范去操作,一般是不會出現大的質量問題的。但是,在這些嚴格的審批和看起來完善的“操作規范”之后,企業是否能夠按照這些要求去做呢?這或許才是根本的問題。
事實上,即使是歐美發達國家,也未有過將嬰幼兒奶粉視為藥品進行監管的提法,他們的成功經驗也不是進行更高標準、更高頻次的監管,還是依賴于企業自身能夠按照一整套標準和規范去嚴格執行,換句話說,“安全的奶粉不是監管出來的,而是生產出來的”這個觀點中外皆然,在將來也不過時。
對于中國的奶粉行業來說,最頭痛的問題在于企業數量眾多——大大小小有110 多家,而且還在增加。反之,美國只有4 家生產嬰幼兒奶粉的大公司,所以他們的質量控制相對要簡單明了。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的第一項舉措即是“鼓勵支持嬰幼兒奶粉企業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可見也是看準了這一問題,只不過企業兼并不能靠行政命令,必須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消費者還是要“等得起”。
不可否認,監管部門或許能夠參照藥品監管辦法制定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而國務院將“參照藥品監管辦法”當作一系列舉措中的一項,也無可指摘。而真正要提防的是,監管部門是否會為了達到“按藥品監管”這一目標而刻意出臺一些舉措,比如,“批批檢測”看起來是很合理的,但實際當中會極大提高企業成本,最后能落實嗎?
對于媒體來說,過度地渲染“監管升級”,其實是一種錯誤導向,并不利于理性地認識奶粉行業和奶粉質量安全,它滿足了公眾一時的“心理饑渴”,卻讓大家忽視了更值得關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