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有一些國家和環保組織抗議日本在南極海域捕殺鯨魚,這已經是例行的熱點話題。有人譴責,有人支持,到底該相信誰?
從科學角度來說,這其中涉及的是鯨類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觀點的爭論。一些環保組織認為要絕對保護,還有一些如鯨類協會等組織認為鯨類資源是可持續利用的,對資源是沒有影響的,此外還有一類是動物福利組織,比如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他們持強烈的動物保護觀點,認為鯨魚和貓、狗一樣比其他動物更高級,是不能吃的。從科學家的角度來說,大部分認為鯨類資源和普通魚類資源是一樣的,可以在保證資源平衡的前提下進行合理利用。
但是,如果捕鯨僅是科學問題就好解決了,關鍵是它背后涉及不同國家的利益。比如新西蘭和澳大利亞,因為南極離他們國家近,所以認為這是他們“家里”的資源,不允許別人到他們“家門口”捕鯨。正如澳大利亞新任環保部長曾經說過的,國民是反對捕鯨的,他需要選民支持,如果他贊成捕鯨,就得不到選票,所以他很難改變觀點。
而日本、冰島和挪威是三個支持捕鯨的國家。冰島、挪威捕鯨都是小小的副業,捕鯨數量遠遠不如日本。日本除了有吃鯨魚肉的飲食習慣,更重要的是,捕鯨是他們利用海洋資源的一種“立場表現”,日本陸地狹小,覺得不利用海洋資源就“活”不下去了。而像中國、美國、俄羅斯都無所謂,所以對捕鯨持中立立場。
《 全球禁止捕鯨公約》是禁止商業捕鯨的,日本并沒有退出這個公約,所以打著的旗號是“科學捕鯨”,但其實大部分都是商業捕鯨,科學捕鯨要不了那么多。日本現在主要在南極捕鯨,其實從南極運回來的成本非常高,捕鯨并不劃算,但他覺得賠錢也要這么做,因為利用海洋資源的立場不能變。無論大家如何爭論,我覺得都應該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關注,不僅是鯨類,還包括其它海洋生物,鯨類只不過是其中一個被熱炒的代表。我們應該讓公眾知道背后利益的爭奪,讓大家在知道事實真相的基礎上,自己做出客觀判斷,既不要被日本所蒙蔽,也不要被澳大利亞和環保組織所鼓動,這樣才是理性的。
(王亞民 世界自然保護同盟鯊魚專家組委員,山東大學海洋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