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內在售的洋奶粉品牌中,有80%是國內企業貼牌生產的“假洋鬼子”,這些境內企業到境外注冊或購買授權給奶粉“鍍金”,再以高價回銷。
“100%新西蘭奶源”、“純荷蘭奶源”、“國外奶源國內罐裝”、“純正國外生產”,如今走進超市的奶粉專柜,你就會看到嬰兒奶粉都在主打“國外”牌。而銷售的奶粉中半數以上都是冠以“洋”身份的洋奶粉。但是,業內人士透露,這些洋奶粉中大多數都是貼牌生產的“中國特供”。國內市場80%的洋奶粉是貼牌生產
最近,這些洋奶粉有點煩,媒體曝光大部分洋奶粉只是穿著“洋馬甲”的“假洋鬼子”。
年初,有關“美素麗兒”奶粉摻假、多地緊急下架的新聞,令本來就危機重重的奶粉市場再起波瀾。由于打著“歐版美素”、“原裝進口”的招牌,“美素麗兒”在中國市場的口碑和銷量一直不錯。
但據央視調查發現,這款號稱是最接近母乳的荷蘭高端奶粉其實并非產自荷蘭,而是由蘇州正牌代理商璽樂麗兒進出口(蘇州)有限公司非法生產、重新分裝出來的假冒偽劣產品,所用原料是來路不明的進口奶粉和過期奶粉。而此前,“美素麗兒”在2012年剛剛進入中國時曾高調宣稱,“美素麗兒”無論是奶粉的來源,還是在中國市場銷售等各個環節都能保證奶粉的品質絕對沒有問題。
無獨有偶,央視記者又對另一款洋奶粉“紐貝貝”進行了調查,發現這款標有“100%新西蘭原罐原裝進口”的產品,在新西蘭根本沒有銷售,且其包裝上注明的新西蘭總代理新西蘭純天然乳品公司地址竟是一家修車店。
面對媒體的調查,“紐貝貝”品牌擁有者鑫宏基( 福建) 投資有限公司事后則宣稱,該公司并非洋品牌,而是國內品牌。在國內市場占有一定份額的美國施恩奶粉被媒體曝光未在美國監管當局注冊后,施恩公司承認施恩品牌完全由華人擁有。
一時間,貼牌生產的洋奶粉產業鏈紛紛浮出水面。有業內人士披露,目前國內在售的洋奶粉品牌中,有80% 是國內企業貼牌生產的“假洋鬼子”,這些境內企業到境外注冊或購買授權給奶粉“鍍金”,再以高價回銷,讓不少“奶爸”“奶媽”們心寒。
盡管洋奶粉售價高昂,且來源得不到保障,但在不少“奶爸”“奶媽”眼中,進口奶粉依然是他們的首選。記者走訪朝陽區的家樂福、沃爾瑪及一些母嬰店,發現包括雀巢、惠氏、雅培、美贊臣、多美滋等在內的多個外資品牌占據了貨架的主要位置,而伊利、貝因美等國產奶粉鮮有人問津。銷售員告訴記者,咨詢或購買的顧客幾乎都會選擇外資品牌,尤其是80后的父母更親睞進口奶粉。
據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提供的數據顯示,進口奶粉的市場占有率已從2008年前的30%左右, 躍升到50%以上,在高端奶粉市場,這一數據更是超過70%。
而更多的中國父母選擇了國外代購的方式。“國外的留學生很少有人能撇清與奶粉的關系,只要知道你在國外上學,不管什么親戚都要求你代購奶粉。”一位剛當媽媽的同事告訴記者。
“貼牌”洋奶粉出自三家代工廠
有業內人士透露,目前國內洋品牌大多出自三家代工廠:新西蘭善騰集團、瑞士赫爾達夫、澳大利亞塔圖拉。其中,上述“紐貝貝”的生產商新西蘭善騰集團,就是國內品牌最大的代工廠之一,有超過20家的“貼牌”洋奶粉由其代工。
“貼牌生產是中國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貿易加工的‘貢獻’。”中國奶業協會常務理事王丁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貼牌生產這三四年來急速增長,就拿新西蘭來說,全國奶粉品牌工廠之前只有5、6家,三聚氰胺事件爆發之后出現了將近30家。其中很多都是中國留學生臨時注冊的公司,拿著政府批準的牌照開始了所謂‘特供’,也就是專攻中國市場,不在本地上市,因為根本通過不了當地的檢查。”
“美素麗兒”、法國合生元等洋奶粉就是被投訴吃出蟲子等異物后,“假洋鬼子”身份才浮出水面。其實,不少所謂洋奶粉只是從國外進口原料粉(又稱基本粉,占奶粉含量的50%—60%),運回后在國內進行加工生產包裝。且不說來源是否可靠,這些原料粉被大袋包裝后經過高溫潮濕的海運運進保稅區,再在缺乏嚴控密封條件的小車間里灌裝,結塊或摻入異物也就不足為奇了。
據了解,進口奶粉的質檢與國產奶粉是兩套程序,進口奶粉最多涉及20 項檢查,很多制造商連最基本的許可證都沒有,而國產奶粉則需要檢測64 項,風險監控更有幾百項。
施恩奶粉事件曝光之后,當地質檢部門就回應,很難判定奶粉是否完全是進口奶源。而當地工商部門則表示“沒有義務”對產品標注的“100% 原裝進口”進行核實與檢查。法律法規方面沒有明確規定,監管部門也沒有相關職責,難怪貼牌洋奶粉在中國暢行無阻。
“貼牌奶粉在原料和質量方面存在巨大安全隱患,國外的代加工廠顯然不會像對待自己的兒子一樣對待中國消費者。”王丁棉說。
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國際專家組專家丁宗一也告訴記者,“嬰幼兒配方粉的安全屬于國家安全的層級,但如果在國外代工生產,對方無需負責安全問題。國外的企業注冊雖然準入門檻低,但有嚴格的企業標準,一旦出現問題就會面臨取消生產資格的懲罰。而這種國外代工,進口回國銷售的做法無疑是鉆了法律和政策的空子,打了個擦邊球。”洋奶粉的灰色利益鏈
央視記者在調查“紐貝貝”嬰幼兒奶粉時就了解到,只需交5100元就可貼新西蘭奶粉商標,只需花一萬多元,就可擁有一個原產地新西蘭的品牌,且包裝一個品牌前期準備時間也只用一個來月的時間,由于產品并不在本地銷售,根本不受新西蘭政府監管。
記者在百度上搜索“海外商標注冊”,發現出現了238 萬個結果,價格從4900—16000元不等。
低廉的海外注冊費換來的卻是高額的利潤。據中投顧問發布的《2011-2015年中國奶粉市場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顯示,進口奶粉在中國國內的平均毛利率超過50%。高額的利潤從何而來?王丁棉說,“那就只能在配料上做手腳了。用大量麥芽糊精代替乳糖,用3級原料代替1級原料,成本就這么節省出來了。要知道,麥芽糊精的過量添加勢必會降低其他營養素含量,造成營養不均衡,次級原料的營養價值就更不用說了。”
近年來,不少洋奶粉阪崎腸桿菌超標、汞超標、黃曲霉毒素事件、致性早熟等事件屢屢在媒體曝光,洋奶粉的安全問題也被打上大大的問號,這其中相當一部分就是貼牌生產的“假洋鬼子”。
“一般而言,一頭健康的奶牛所產奶的細菌總數在3000-5000個/ 毫升,若在擠奶前這頭牛奶頭未經消毒,其細菌總數就
會達到1萬個/ 毫升”,王丁棉在接受其他媒體采訪時解釋說,“而擠出之后,牛奶的溫度一般在36-37攝氏度,以運輸過程為3小時為例,牛奶在27攝氏度左右細菌總數會達到200萬-300萬個/ 毫升,在30攝氏度細菌總數將會超過500 萬個/ 毫升,若溫度超過35攝氏度,3小時后牛奶就會變質,細菌總數會攀升到幾千萬個/ 毫升以上。”
因此,生產車間是一家奶企的命脈所系,如果做不到全封閉、無菌狀態的基本生產環境,這家奶企就會難以生存。據了解,在北京三元綠荷奶牛養殖中心,牛奶都是通過密閉管道運送,并在制冷房把牛奶的溫度降到2攝氏度左右,以保證牛奶的新鮮度和營養。這樣的牛奶才能存入奶罐內,通過運奶車送到奶粉加工廠進行奶粉加工。而那些進行貼牌生產的海外代工廠,既不受當地部門監管,進入國內市場后監測項目又十分有限,你很難知曉其生產過程是否達標。
不要迷信嬰兒奶粉的國外配方
為了標榜自己銷售的洋奶粉的“與眾不同”,很多商家都會說“我們的奶粉是采用的國外配方”。很多中國父母都會選擇國外的配方奶粉,認為國外配方要比國內配方好。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寶寶健康伶俐,眾多奶粉廠家也正是看中這一點在配方上大做文章,如含有“3600萬益護因子”、“升
級7+7配方”,“含55種天然食物和營養成分”等,洋奶粉也以配方升級為由在價格上不斷攀新高。其實,嬰幼兒奶粉中最主要的物質仍然是生牛乳,配方雖然有差別,但不會是天壤之別。
對于盲目崇拜國外配方的做法,丁宗一持保留態度,“無論是我們國內配方還是國外配方,都遵守著一個共同的標準,即聯合國國際法典委員會推薦的標準。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就制定了嬰幼兒配方奶粉的國際標準,并且不時進行修訂調整,也就是說只要符合國際標準的配方奶粉,所含營養素的量都是適合嬰幼兒的。”
在奶粉行業有一句話,叫得奶源者得天下。許多消費者只關注奶粉里含有什么營養配方而進行購買,反倒忽視了奶源和工藝這一影響奶粉品質的關鍵因素。
王丁棉也指出,不同地區的奶粉整體營養上不存在太大差異,只是由于后期加工工藝和包裝的區別,導致口感、溶解度等方面有差異,所謂的配方區別是微乎其微的。
國產奶粉打響保衛戰
目前市場上的進口奶粉五花八門,產地有新加坡、荷蘭、丹麥、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奶粉罐上各種眼花繚亂的標簽讓消費者無所適從。而5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進出口乳品檢驗檢疫監督管理辦法》規定有望提高洋奶粉準入門檻,規范質量參差不齊的洋奶粉市場。
該辦法規定檢驗檢疫機構對乳品的進口商實施備案管理,如果進口的乳品標簽上標注獲得的國外獎項、榮譽、認證標志等內容,必須提供經外交途徑確認的有關證明文件。多家外媒表示,這意味著中國嬰幼兒奶粉的保衛戰再次打響。
會議決定按照嚴格的藥品管理辦法監管嬰幼兒奶粉質量,采用電子監管碼等手段,做到全程可追溯;加快制定網上銷售嬰幼兒奶粉的監管制度;加強進口嬰幼兒奶粉質量監管;加強源頭監管等。對于這些規定的實施效果,王丁棉持謹慎態度。
王丁棉還強調,“對于監管部門來說,真正的思路要把監管往前移,在生產過程、在源頭及早介入,而不是事后追懲。并且提供一個全民監管的渠道,調動每一個消費者練就金睛火眼,讓不合格的奶粉沒有生存的空間,同時也能幫助消費者重拾對于國內產品、國內奶粉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