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4年夏,深埋于地下3000多年的盤龍城遺址在防汛工程取土場重見天日。到1999年,成立武漢市盤龍城遺址博物館籌建處(以下簡稱籌建處),除了人員更迭,主管部門變換,盤龍城遺址的面貌對武漢人來說,真沒多大變化。又或者說,它距離現實生活太遠,關心者甚少。
實際上,從2012年年底開始,暗潮涌動。先是武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盤龍城的6.55平方公里進行徹底勘察,“相當于摸家底,否則沒法建設大遺址公園”。再就是重點保護區范圍內村落徹底搬離,“人口為零,只能留下遺址。”
被城市發展包圍的遺址
籌建處的桌上散著今夏第一撥盛開的梔子花,將整個辦公室都染香。遺址的綠化一直是工作人員的得意之處,“整個開發區就這兒最綠。”
最綠的一片區域有多大?2007年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歷史建筑研究所制定總體規劃時給出的數據,廣達655平方公里。
但搜索博物館的歷史日訪問量,幾乎為零。
關起門來做事,是長期以來盤龍城遺址保護的自然狀態。就像短暫浮出地面的盤龍城池,因經費制約,又縮回地下。這并不是一個特例。以往保護考古遺址的方式,大多為回填,“為保護而保護,不動它”。
但“死保”的結局往往是,周邊經濟無法帶動,自身發展無經費支撐。盤龍城遺址所在的保護區域,有葉店村和夏集兩個自然村落。因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的需要,農民不能進行養魚等任何一種深挖性養殖,只能種地。兩個村的發展幾乎停滯,當地農民與文物保護人員常常為小事起爭執。
它的周遭,特別是位于武漢北部組群核心地位的盤龍城經濟開發區的面貌卻日新月異。受天河機場、陽邏深水港等區位優勢的福佑,商業與人流量迅速涌入。
在2010年國家文物總局前局長單霽翔提出考古遺址公園之時,盤龍城遺址已被現代文明層層包圍,因制陶、青銅聞名的殷商古文明終要面對中產林立的樓盤和商業LOGO,見證一場跨時空的相遇。
其實不是公園
什么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國家文物總局文件中的建設宗旨如此描述:旨在妥善解決城市建設和文物保護“和諧相處”、解決古代文明和現代文明“和諧共贏”的文化遺產保護新課題。
“它絕對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主題公園”。武漢市文物考古所工作人員反復強調,“第一要義仍是保護,實際上是一種大空間的保護方式。譬如金沙、或是國外的吳哥窟,只不過國內的遺址大都斷壁殘垣,觀賞性缺失,所以需要獨創。”
獨創的方式糾結于兩種思路。新方案征集的過程中,有人提出將重點保護區之外的一般保護區和環境控制區完全按照主題公園的方式規劃。卻遭到文保部門的激烈反對,“文物保護是第一的,至于其他,科普也好,休閑也好,都是延伸開去的。”
他們認可的最好方式類似于秦俑,能邊展示,邊發掘,邊研究。“做考古醫院和虛擬考古館,讓觀眾和博物館之間產生互動。”
籌建處的分析是,“最先吸引到的游客應該是周圍的住戶,整個盤龍城開發區缺少大規模的生態綠地,盤龍城遺址就像整個區域的綠肺。”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所處的位置,的確是府河綠楔地段,它似綠色屏障,以生態隔離開連綿的居住組群。
任何一種方式,都需要在“白紙上做文章”,都能達到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初衷,“調動起地方政府的積極性,讓文物在保護的前提下利用。”
旅游帶動的新生活圈
而讓人們最先聯系起來的,是盤龍城與武漢市其他旅游資源的串聯。政府對整個北部新城組群的定位是:以天河國際航空樞紐為依托,以航空物流、空港加工、高新技術、旅游主題園區等臨空型產業為主導,兼有市場物流、農產品開發等產業功能,承接主城區人口和功能轉移的外圍綜合新城。
根據《武漢市旅游發展總體規劃》,武漢旅游地域空間結構為“1113格局”即:一個核心,一個環城游憩帶,一個武漢旅游圈和三條旅游發展軸(長江旅游軸、漢江旅游軸和京廣旅游軸)。
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恰好位于環城游憩帶和京廣旅游軸的交會點上,也是漢江文化和長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盤龍城遺址是武漢市整個旅游規劃里不可或缺的一個點。下一步要考慮的,“只是將它作為中轉站還是集散地?”
籌建處的工作人員甚至已為它謀劃好更寬廣的思路,“也可鏈接起銅綠山的青銅歷史,做成一條縱向的旅游線路。”
對這處遺址由陌生到熟悉的外鄉人,武漢市奧特萊斯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林積青也在默默關注著它的動向。
“我們下一步要做的奧萊匯就是購物主題旅游,要將更多的人流帶進來。如果在購物的同時品讀歷史,盤龍城將徹底生動起來。”
至于它建成后為這片區域帶來的軟實力提升,用葉店村農民的話就可見一斑。“那么多公共配套,總是需要工作人員,周圍村子的就業不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