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大于天
(中部商都16)
武漢這個大商埠有各種成文不成文的規矩,種種規矩又被一個字領著,那就是:信。
“人無信不立”。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對于生意人,這個信字不是掛在嘴上說的,而是做出來讓人看的。它不止是“規矩”,而且是原則,是不必說的信條。
“葉開泰的藥,鬧死了人都是好的”,是一種夸張的說法,卻是武漢市民給葉開泰下的評語。
緊跟著這評語的是一則小故事。說是有一天葉開泰的老板到店里視察,看見幾個制藥工人在吃梨子,那梨子正是制雪梨膏的原料。老板當時無話,事后讓人拖來一筐梨,他指著梨對職工說:“你們要吃梨可以讓我買,絕不要拿做藥的梨去吃。一鍋藥少了幾個梨不是小事,你吃的是我們的招牌、飯碗!以后發現這樣的事,就讓那吃梨的回家啃老米!”
這可能是一個杜撰的故事,甚至不是葉開泰的人編的。那年月商家帶學徒,“講誠信”既是第一課,又是終身修習的科目。大家在實踐中發現,講道理不如講故事,那承載道理的故事,自然是放在名人名家名廠名店身上更有說服力。于是葉開泰門前的對聯被講述者廣泛引用,“修合無人見,誠心有天知”,于是葉開泰的老板就去“買了一筐梨”!
若這故事真發生在葉開泰,那也是合情合理的。他們的制作間,金鍋銀鍋鐵砧木杵碾槽石磨,哪樣不是最好的?如果你有幸在那兒呆幾天,你一定會碰上他們啟用各種家什的場面,其用功之精,選料之嚴,都夠格跟他們的招牌相匹配。所以往他們頭上附會一個有教化作用的故事,于他們是錦上添花,于商界則可更廣泛地傳播“信”息。何樂而不為!
在武漢工商界,凡是大企業、大商家的老板,凡是有大名望的人物,都會把這個“信”字看得命一樣的重要。
1949年武漢解放前夕,武昌一紗廠的幾位大股東因為不了解共產黨,又不愿去臺灣,便避走香港,觀望一時。這一來,他們發行的紗票便成了中小投資者的心病。那些人到處找大老板沒找到,便找到了時任漢口商會會長的賀衡夫先生。賀先生家大業大是不假,但在“一紗”卻是個小股東,他的重點不在紡織業。因為如此,他完全可以推脫干凈,和那些中小投資者采取同樣態度,也去找那些大股東。但賀衡夫先生沒有這樣做,他是白手起家從窮困中干出來的,他知道“一文錢難倒英雄漢”的滋味,很同情找他的人們。他從柜子里提出一個小提箱,說自己是股東之一,對此事要負責任??上ё约旱呢敭a都投到了企業上,手上能變現的全在這個箱子里,里面的黃金、首飾、現洋,希望能幫大家解燃眉之急,就先拿去用吧。誰用了多少,都記個賬,等事情解決時再給我結算就是。
還有一位工商界名人,也很值得一提,那就是沈祝三先生。
沈祝三是營造業的大亨,他的“漢協盛”恐怕是當年武漢房地產商當中“三鼎甲”似的領頭羊。然而在承建武漢大學時,他遇到了材料價格飛漲的威脅。他可以通過交涉,讓甲方加價;也可以學某些營造商拍屁股走人,讓擔保人去跟甲方扯皮。他卻選擇了嚴格履行合同做下去,也就是賠本干到底。
漢協盛賣房子賣里份做完了武大的工程,財力受損卻留下了一個職業道德的標桿。對于沈祝三,這不是惟一的一次。漢口鹽業銀行大樓的建成,就是他作為擔保人代人受過,接替乙方完成的。我想用“守法”、“擔當”這樣的字眼未概括沈先生,是一點都不為過的。
前幾年有一部寫武漢的電視劇,出現了沈祝三的形象??赐炅瞬艜缘媚鞘莻€被硬叫成了沈祝三的“符號”:腦滿腸肥的,花天酒地的,“舊社會的資本家”。幾位知道沈祝三的人百思不解:這是沈祝三嗎?
電視編劇是個要讀點書的行業,這位編劇讀過關于武漢的書嗎?采訪過知道沈祝三的人嗎?
經歷了三十多年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以后,我們總算懂得了要尊重歷史。從歷史的真實出發我敢說:武漢的“資本家”,不是任何框框里的符號,他們是活生生的人,是和各行各業一起創造武漢之“大”的人。這一篇我們從“信”字入手講了他們的擔當,下面我們還要講他們的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