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論是在繁華的市區,還是在偏遠的農村,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無處不在,它們如同一張疏密相間的大網,有效地保障著新鄉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自2012年起,河南省新鄉市連續兩年將蔬菜質量安全檢測列入市委、市政府“十大民生工程”,市財政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及檢測工作經費納入政府財政預算,6年來累計投入1100多萬元。現在,無論是在繁華的市區,還是在偏遠的農村,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無處不在,它們如同一張疏密相間的大網,有效地保障著新鄉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在新鄉,農產品質量安全是政府和百姓的頭等大事。”新鄉市農業局局長牛曉輝如是說。
嚴格檢測把好入市關
每天上午,在新鄉市規模較大的八一路農貿市場門口公示欄里,都會張貼著一份蔬菜質量安全檢測公示表,上面詳細記錄了攤位號、檢測蔬菜品名、檢測結果等信息。
2013年9月29日早上8點,攤位上的蔬菜基本上齊,巫紅云在市場上巡視一圈后,開始取樣檢測。9點半之前全部檢測完畢,制表兩份,一份張貼在公示欄里,一份存檔。巫紅云是八一路農貿市場的專職檢測員,她告訴記者:“2007年以來,我們每天都要隨機抽取30個菜樣,很少出現蔬菜不達標的情況。”
“若有第一次檢測不合格的菜樣,我們都會進行第二次檢測。如果第二次檢測還不合格,涉及的蔬菜必須立即下架退市。”巫紅云說。“有時候一些市民在路邊地攤上買了蔬菜,擔心農藥殘留量超標,也會拿過來,市場檢測室免費幫他們檢測。”
隨后,記者來到位于健康路上的胖東來生活廣場。在三樓果蔬區的公示欄里,當天的質量安全檢測公示表已經張貼出來了。“我們上午9點開門,所以7點就開始做檢測,確保開門前出結果。”檢測室負責人向記者介紹說,檢測樣品他們會保留24小時,檢測結果存檔2年。
新鄉市農業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科辦公室里,電話鈴聲也不時響起。科長高建告訴記者,科里的電話號碼是向社會公開的,有關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的咨詢、投訴等任何問題,市民隨時可以來電反映,監管科會在最短時間內采取應對措施并給予回復。
“三級四層”體系擰緊安全閥
早在2006年,新鄉市就建成了市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檢驗中心,并全面啟動了蔬菜農藥殘留檢測工作。
“我們中心現有工作人員16人,其中研究員1人,高級農藝師4人,農藝師4人。”在該中心主任劉珍的帶領下,記者來到260多平方米的檢測室里,里面擺放著氣質聯用儀、氣相色譜儀等先進設備40多臺(套)。“用這些儀器,可對農產品中32種農藥殘留進行定量檢測。”
此外,新鄉市所轄各縣(市、區)也全部成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鄉鎮(區域)農技推廣站建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點,市區24個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大型超市和部分農產品生產基地設有農藥殘留檢測室。
據劉珍介紹,新鄉市“市建中心,縣(市、區)建站,鄉鎮(區域站)建點,市場(基地)建室”的“三級四層”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已經初步形成,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對全市蔬菜生產基地、農貿市場、大型超市生產和銷售的蔬菜每周監督抽檢1次,檢測樣品60個以上,并發布1期《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簡報》。“從蔬菜生產基地到農產品批發市場,再到農貿市場和大型超市,我們都層層把關,只要檢測中出現農藥殘留超標,依據樣品能迅速查找到相關環節的責任人員,依法進行處理,這就像是給蔬菜的安全擰上了一道又一道的閥門。新鄉各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年抽檢蔬菜、水果樣品25.5萬余份,平均合格率達到98%以上,高于國家及省定標準。新鄉在農業部和河南省農業廳組織開展的多次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中,已連續四年未檢出高毒農藥,農業部抽檢合格率達100%,河南省農業廳抽檢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劉珍說。
長效監管機制給力安全
新鄉市自2002年實施“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以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力度不斷加大,監管水平不斷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總體合格率達98%以上。2007年至今,新鄉市連續6年囊括了河南省農業廳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全部獎項,2009年、2010年還成為全省唯一獲得全能獎的地市,并成功承辦了“河南省2012年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會議”和“首屆中原農產品安全與發展高層論壇”。
在新鄉,農產品及農資生產經營單位是第一責任人,各級政府負總責,各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統一協調和監督指導,各專業口分管領導及相關科站直接監管本專業口的農產品及農資質量安全工作。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種子、農藥、肥料、水產品、食用菌等六項監管工作分解到具體機構,責任到崗、到人,建立了市、縣、鄉、村四級監管網絡,全市上下初步形成了“分工協作、各司其職、形成合力、齊抓共管”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機制。
每年的農時,以種子、農藥、肥料為重點,新鄉市都要集中開展農資打假行動和放心農資下鄉進村宣傳活動,嚴厲打擊制售假劣農業投入品以及在農產品生產過程中使用禁用、限用的農業投入品違法違規行為,有效地整頓和規范了全市農資市場經營秩序,維護了農民的合法權益,確保了農業生產和農產品質量安全。
結合自身發展特點,新鄉市積極組織開展農業標準化示范縣(基地)創建活動,促進農業集約化、標準化、產業化、品牌化發展。為了加強標準化生產監管,新鄉市建立和完善了標準化生產檔案,實施從生產到銷售全程記錄,建立健全質量可追溯制度。同時,采取定期抽檢與不定期抽查相結合的方法,隨時隨地檢查制度落實情況,發現問題及時進行整改。
由于突出的業績和成效,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新鄉模式”已在河南農業系統內得到公認。
目前,新鄉累計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地理標志農產品(簡稱“三品一標”)基地145個、351.82萬畝,占全市耕地面積的58.16%;認證和登記“三品一標”產品250個,其中無公害農產品165個、綠色食品72個、有機食品5個、地理標志農產品8個,地理標志農產品數量居全省第一位。長垣縣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中國綠色食品協會聯合評為“綠色農業示范區”,延津縣45萬畝小麥基地在河南省率先被評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小麥)標準化生產基地”,茅臺集團在延津縣建立了2萬畝有機小麥原料生產基地;衛輝市和衛濱區榮獲“全國無公害農產品標志與監管示范縣”稱號;創建了新鄉市衛濱區荷葉鯽魚農民專業合作社無公害鯽魚基地等9個農業部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河南金粒麥業有限公司無公害小麥基地等24個省級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以及封丘縣青堆樹莓專業合作社無公害樹莓基地等39個市級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
質量助推品牌農業發展
新鄉市委、市政府為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更上一層樓,于2008年率先在河南省實施了品牌農業戰略,并堅持把農產品質量安全、發展農業產業化和實施品牌農業戰略“三位一體、整體推進”。
緊接著,作為全國首個省轄市品牌農業專網的“新鄉市品牌農業網”順利開通,新鄉市品牌農業創建示范單位和名牌農產品評選工作迅速啟動,“新鄉市名牌農產品評審委員會”正式成立,在評選出了一批“新鄉市名牌農產品”和“新鄉市品牌農業創建示范單位”的同時,新鄉還積極創建省級、國家級名牌農產品,打造多層次名牌農產品。
“原陽大米”“封丘金銀花”“延津胡蘿卜”“衛輝衛紅花”等相繼正式納入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范圍,“金粒”牌小麥、“迪一”牌大米、“仙靈”牌靈芝、“荷葉”牌鯽魚等132個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相繼獲得了“最具影響力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金獎”等名牌農產品稱號,其中國家級50個、省級55個、市級27個。
新鄉市通過做好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有力地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新鄉優質強筋小麥”出口新西蘭和印度尼西亞,實現了我國食用小麥出口零的突破,并與美國、加拿大等國的硬質小麥在鄭州糧食期貨市場上并列掛牌銷售。“原陽大米”被譽為“中國第一米”,遠銷加拿大、俄羅斯等國,原陽“太空米”售價達到40元/公斤;“封丘金銀花”以其“個大花肥、色鮮貨綠”聞名全國,備受醫藥界和廣大消費者的青睞;河南金粒麥業有限公司帶動農民發展45萬畝無公害強筋小麥標準化生產基地,每公斤收購價高于市價0.1元,帶動農民增收4000多萬元;“輝縣食用菌”生產榮獲“全國食用菌行業優秀基地縣”稱號,是全國最大的平菇種植基地,帶動從業人員達7.8萬人,年產值近10億元;“仙靈”牌靈芝帶動農戶近萬戶,產品出口韓國、日本、加拿大等國家,每戶年創收萬余元;衛濱區荷葉鯽魚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功對接世界500強——麥德龍集團和正大集團下屬的錦江麥德龍現購自運有限公司鄭州鄭東商場和易初蓮花超市(紫荊山店和農業路店)等。據統計,新鄉“三品一標”農產品每年實現經濟效益100多億元,促進農民增收10多億元。
“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責任重大,本著對人民群眾高度負責的態度,新鄉將繼續圍繞‘努力確保不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的目標,嚴格執行《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規,堅持一手抓標準化生產,一手抓執法監管,認真履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職責,全面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各項整治任務,堅決做到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違法違規行為的零容忍,致力于促進全市現代農業發展,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建設幸福新鄉。”新鄉市農業局主管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調研員劉咸民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