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農業經營體系的關鍵,是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主要力量。近年來,河南省積極培育以種養大戶、農民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把分散弱小的農戶結成利益共同體,有效地提高了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增強了抵御市場風險能力,促進了農民持續增收、農業持續增效。但是河南省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過程中,還存在不少問題,需要進一步明確思路、采取措施加以解決。
一、河南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情況
(一)基本情況
農民合作社發展迅速。截至2013年7月底,河南省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農民合作社達63474家,位居全國第四,入社農戶348萬戶,占全省農戶的20.8%。目前除農業領域的合作社外,還發展了土地股份合作社、信用互助合作社、聯合社等多種合作形式。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不斷壯大。截至2013年6月,河南省各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6400多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60家,省級635家;有15家涉農企業在國內外上市,43家企業被列入上市后備企業;31個企業的產品商標被國家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占河南全省“中國馳名商標”總數的2/3。河南全省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3.4萬家。
種植大戶快速成長。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3年3月底,河南省種糧大戶共計11513戶,經營耕地面積432萬畝。
家庭農場有所起步。截至2013年3月底,河南省符合統計調查條件的家庭農場有15538家,耕種總面積287.5萬畝。
(二)主要成效
保證了糧食等主要農副產品的有效供給。一是種糧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逐漸成為河南省糧食生產的重要力量;二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成為河南省農副產品加工、食品行業的主力軍;三是河南省從事蔬菜生產的農民合作社達5457個,蔬菜供應總量逐年攀升,市場份額不斷加大。
加速了農業科技的推廣和應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生產中大多采用新品種、新技術,已逐漸成為農技推廣的理想平臺和重要載體。
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土地利用率。農村承包土地集中流向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農業經營主體,最大限度地發揮土地等農業資源的作用,充分發揮規模效應,提高了土地產出率和農業生產率。
增強了農業生產應對市場的能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組織地引導農民進入市場,在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升農產品定價的話語權、規范成員經營行為和市場競爭能力等方面,發揮了強大的組織支撐作用,提高了農民應對市場的能力和組織化程度。
促進了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的提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便于承接和實施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通過機械化作業和專業化服務,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社會化服務水平。
帶動了農業標準化、品牌化生產。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行生產標準、操作規程、產品質量和農資供應“四統一”,強化生產過程管理,全面落實農業標準化生產。
二、河南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從政策層面和外部發展環境看
1.相關政策及法規體系不到位。一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政策不完善;二是農村土地流轉政策體系不完善;三是涉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相關法律和規章制度不完善。
2.現有政策落實不到位。一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優先承擔涉農項目的傾斜政策沒有得到落實;二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難、擔保難等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三是針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所得稅、營業稅的優惠政策沒有得到解決;四是許多規模經營主體流轉土地后,在落實農業生產性建設用地方面依然面臨較大困難。
3.農業社會化服務不到位。一是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公益性服務組織和經營性服務組織的職能沒有得到發揮;二是農村保險服務體系不健全,保險公司對新型經營主體提供保險服務的積極性不高;三是土地流轉體系不完善,農村土地流轉服務體系與迅猛發展的土地流轉形勢還不相適應,流轉雙方信息交流不對稱、流轉價格機制尚未形成。
4.思想認識不到位。一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還沒有起到明顯的作用,導致部分地方黨委、政府沒有將其擺在應有的位置,宣傳、指導、扶持和服務力度不夠;二是有的基層干部對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認識還存在偏差,沒有形成黨委政府領導、業務主管部門主抓、相關部門配合的工作機制。
(二)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自身看
1.規模化程度不高。一是種糧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模較小、實力不強;二是超大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數量少;三是農民專業合作社平均入戶社員比例偏低,大都在20人以下。
2.內部運行不規范。一是農民專業合作社運行不規范。主要是內部民主管理機制不完善,產權不明晰,財會制度和利益分配制度不健全。二是相當比例的龍頭企業尚未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與基地農戶沒有結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合作機制。三是大多數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公積金積累不多,服務方式單一,其帶動功能沒有得到有效發揮。
3.經營人才缺乏。一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從業人員年齡結構普遍“高齡化”,對新品種、新技術和先進的管理模式接受能力差,有知識、懂經營、會管理、年紀輕的從業人員少;二是基層技術服務人員數量偏少,農業專業技術隊伍面臨著青黃不接和斷檔局面。
4.經營效益低下。一是農戶承包土地細碎化問題使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很難獲得規模連片土地,為機械化生產作業帶來了很大困難;二是土地流轉價格和季節性雇工成本上漲較快,使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費用增加,經營效益難以得到大幅度提高,特別是糧食生產的比較效益更低。
三、河南省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幾點建議
(一)加快制定和完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扶持政策和相關法規體系
一是建議出臺省級層面的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指導性意見、示范性家庭農場認定評選意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實施細則等;二是建議各級政府設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專項資金;三是在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高標準農田建設、中低產田改造、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等項目安排上,向規模經營主體傾斜;四是增加對新型經營主體的直接補貼;五是制定針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所得稅、營業稅的優惠政策;六是探索倉庫租賃或糧食銀行等模式,解決種糧大戶的儲糧問題。
(二)加快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一是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為農民提供全方位、低成本、便利高效的服務。二是完善農村融資服務體系建設。探索建立省級層面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和擔保平臺,擴大新型經營主體貸款抵質押品范圍。三是完善農業保險服務體系建設。要在現有農業險種基礎上,逐步提高財政對新型經營主體購買農業保險的保費補貼比例,并加大補貼力度。四是完善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建設。逐步建立覆蓋縣、鄉、村三級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充分發揮土地流轉服務中心應有的作用。
(三)加快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人才隊伍建設
一是積極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加強內部從業人員培訓,使之向職業農民轉變。二是優化農業創業就業環境。積極引導和鼓勵“農民企業家”“返鄉農民工”“創業大學生”等群體參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大學生村官”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創業和就業。
(四)加快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范化建設
一要明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法人地位,確保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擁有合法的市場主體地位和明晰的產權關系;二要規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組織管理;三要規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生產經營管理;四是完善利益聯結機制。
(五)加強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組織領導和服務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各級黨委、政府要真正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種植大戶、家庭農場作為推進傳統農業轉型升級,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抓手,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二是強化服務意識。各級農業主管部門要積極落實各項優惠政策,為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發展創造寬松環境。
作者單位:河南省農業廳農經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