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宿遷市提出了城鄉居民收入“六年倍增”計劃,為確保如期實現目標,急需解決居民收入分配問題。
一、現階段收入分配現狀
(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
宿遷市農村居民主要經濟來源是務工與務農,工作與收入不穩定,農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遠低于城鎮居民。
(二)縣區間收入不平衡
近年來,在《宿遷市區域協調發展綜合改革試點總體方案》的指導下,宿遷市各縣區經濟獲得長足發展。但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平均水平的只有沭陽縣和宿城區,最低的是泗洪縣。
(三)行業間收入差距拉大
宿遷市高收入行業有房地產、食品、金融、電信、郵政、煙草等,這些行業較大程度上取決于對資源和市場的壟斷,以及國家政策的保護。低收入基本是農林牧漁業、紡織業、木材加工業等基礎行業。
二、收入分配不公的主要原因
(一)各縣區固有的自然條件不同
宿遷市兩區三縣地理位置不同,偏向優先發展自然條件優越的地區。這些地區發展水平提高了,教育資源增多,人才多了又可以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二)分配制度不夠完善
初次分配欠公平,勞動報酬占比偏低。宿遷市農民工群體占城鎮人口的很大部分,但農民工工資普遍偏低,與城鎮職工相比,同工不同酬現象明顯。
再分配力度不夠,調節效果不明顯。受城鄉二元結構影響,農民工就業問題突出,享受工傷、失業、養老和醫療保險的比例遠低于城市職工,再分配難以確保公平性與合理性。
第三次分配調節功能有限。宿遷市第三次分配存在規模小,監督和管理機制不健全等問題,對分配的調節能力很有限。
(三)“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不良影響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分配原則的消極影響覆蓋至非經濟領域,對改革和發展以及社會架構很不利。就宿遷市來說,建成全面小康,構建和諧社會,改革收入分配顯得尤為關鍵,需要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
三、促進收入分配公平的主要措施
(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又好又快地發展宿遷經濟
十年來,宿遷市經濟社會之所以能夠實現跨越式發展,主要得益于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特別是科學發展觀的正確指引。近年來,宿遷市緊緊圍繞“穩中求進、進中求好、好中求快”的工作導向,經濟保持較快發展勢頭,其中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領先江蘇省。
(二)打造美麗宿遷,完善投資環境
近年來,宿遷市緊緊圍繞《中共宿遷市委、宿遷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推進生態宿遷建設的意見》,全面提升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發展綠色GDP,監督企業的運營走生態環保之路,逐步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態經濟發展模式,從而為加大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營造良好的投資生態環境,實現永續發展。
(三)深化收入分配改革
初次分配應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當地國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宿遷市需大力發展經濟,加快發展第三產業、鄉鎮企業、中小企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收入和消費差距,并逐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做到“限高、提低、擴中”。“限高”要加強政府對收入分配的調節,調節過高收入,加強賦稅改革。“提低”要求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不斷提高社會保障標準。“擴中”則需擴大中間階層力量,形成以中等收入層為主體的結構,即“橄欖型” 社會階層結構。
要把群眾的愿望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堅持高要求、高質量、高標準地推動小康社會的建成,增加農民收入,不斷提高城鎮化水平,改善生活環境,讓發展成果實實在在地惠及老百姓。
(2013年度宿遷市社科應用研究規劃課題項目“宿遷建成全面小康社會難點及對策研究”(批準號:13SHA00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泗洪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