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保險能有效降低養殖風險,解決養殖戶的后顧之憂,有利于畜禽養殖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為有效降低牲畜養殖風險,切實提高農牧民養殖積極性,自2007年開始,我國先后在全國試點、推廣能繁母豬、育肥豬、奶牛養殖保險,增加了農牧民抵御風險的能力,推動了我國畜牧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牲畜保險緩慢推進
江西省崇仁縣巴山鎮劉渡村大學生村官周杰軍2010年成立了江西東華養殖有限公司,發展養豬業,擁有種豬6頭,能繁母豬50頭,年出欄生豬近300頭,年銷售收入200多萬元。他為所有的種豬、能繁母豬投保了農業險,1頭豬自己交12元保費,財政補貼48元,最高保額1000元。2011年,1頭種豬突然死亡,他獲得了1000元的保險補償。“農業保險能有效降低養殖風險,解決了養殖戶的后顧之憂,有利于畜禽養殖業的發展。”周杰軍說。
畜禽養殖保險是農業保險的一種形式,是以人工養殖的牲畜和家禽為保險對象的養殖保險。近年來,隨著畜牧業生產規模和流通規模的迅速擴大,動物疫病流行狀況復雜、發生風險上升,防控難度和動物源性食品安全隱患增大,養殖戶面臨的經營風險越來越大,對牲畜、家禽等保險的需求越來越強烈。2007年,生豬價格大幅度波動,給養殖業造成毀滅性打擊,重挫養殖戶積極性。為有效分擔和轉移養殖風險,財政部印發了《能繁母豬保險保費補貼管理暫行辦法》,由此開啟了牲畜養殖保險工作的大幕,為全國成千上萬個養殖戶帶來福音。
幾年來,畜禽養殖保險有序推進,能繁母豬、育肥豬、奶牛保險在全國穩步推進,為養殖戶的生產經營提供了保障。根據保監會的統計,2012年,我國畜牧業保險保費收入409318.96萬元,其中能繁母豬186497.50萬元,育肥豬85161.06萬元,奶牛77340.13萬元;畜牧業保費賠付支出250550.53萬元,其中能繁母豬賠付109244.48萬元,育肥豬賠付53591.18萬元,奶牛賠付46888.09萬元。
保險范圍亟待拓展
目前我國畜禽養殖保險還處于起步階段,養殖戶投保積極性有了很大提高,但畜禽養殖保險在全國大面積推廣難度很大。生豬保險推廣早,力度大,即使這樣,一些地方因為推廣難度太大而暫時停辦此項業務。
中國人保財產保險有限公司廣饒支公司經理王新認為,生豬保險在一些地方出現暫時停辦的主要原因:一是保險金額偏低,影響養殖戶參保積極性。二是現行生豬保險中的保險責任主要包括重大病害、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所引起的生豬直接死亡,沒有包括在實際飼養環節中遇到的某些大問題,不能滿足生豬養殖的實際需求。三是理賠承保核實工作操作難度較大,極易產生糾紛。由于生豬耳標佩戴率不高,很難做到承保標的與理賠標的一一對應,存在“少保多賠”現象,滋生極大的道德風險隱患。四是監管不力導致被保險生豬死后未能及時按規定進行無害化處理,容易引發疫病傳播。五是基層動物診療機構出具診斷證明困難,有很多疾病基層不能進行確診,如藍耳病和口蹄疫需要國家級的診斷機構才能確診。
據了解,畜禽養殖保險補貼范圍日漸擴大,除了能繁母豬、育肥豬、奶牛保險外,一些地方因地制宜開展特色農產品保險,西藏推出牦牛養殖保險,青海試點推行禽類養殖保險。盡管如此,育肥牛、育肥羊等牲畜以及雞、鴨、鵝等家禽還沒有納入農業保險補貼范圍,遠遠不能滿足養殖戶的需求。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龍文軍認為,目前我國畜禽保險遠遠落后于畜禽業發展,成為阻礙我國畜禽業從數量優勢向質量優勢、安全優勢轉化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穩步推進畜禽養殖保險,為畜禽產業發展提供安全保障。
從目前情況來看,在全國大面積推廣畜禽養殖保險是不現實的。這是因為畜禽養殖存在畜禽疾病發生頻率高、暴發范圍廣、傳播速度快、死亡率偏高等特點,同時道德風險與逆向選擇也是養殖業保險面臨的主要挑戰,保險公司承保的積極性不大。從財政角度而言,畜禽保險金額大,給地方財政形成巨大的壓力,地方政府推廣的積極性也不高。
兩種保險誰與爭鋒
畜禽養殖保險分為政策性和商業性兩種。純商業保險在國內非常罕見,以前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曾經開展過純商業保險業務,因為經營風險太大停辦了。目前在全國各地試行的是政策性畜禽養殖保險。
山東廣饒縣今年試點推廣奶牛養殖保險,保險標的范圍限定在3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場。山東東營市大地乳業公司成為當地第一家參加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公司。大地乳業公司總經理楊曉勇告訴筆者,他們公司擁有近萬頭奶牛,公司為3000頭成熟的奶牛投保,每頭奶牛交300元保費,公司拿150元,政府補貼150元,最高保額6000元。“以前奶牛沒有納入農業保險范圍,想投保都不可能,有了農業保險,不僅可以減少養殖風險,奶牛也可以作為生物資產抵押貸款,解決了奶牛養殖業可持續發展的融資難題。”楊曉勇說。
融資難一直是制約我國畜禽養殖業發展的瓶頸。“家有萬貫,帶毛的不算。”目前國內生物資產不能直接作為銀行貸款的抵押物,有了農業保險,養殖戶就可以用生物資產作抵押物進行貸款,解決了產業發展的資金問題,推動了奶牛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推動了農村金融服務機制的完善。
山東東營市澳亞現代牧場有限公司是新加坡澳亞集團投資控股的奶牛養殖場,擁有11000頭奶牛。澳亞集團投資控股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成乙麟告訴筆者,他們公司為年齡超過3個月的奶牛投保了商業險,承保公司為英國怡和立信保險經紀有限責任公司(JLT),國內合作伙伴為太平洋保險公司。“農業保險給了公司發展最基本的安全感,但是真正要把奶牛養殖風險降到最低,還是要加強奶牛養殖的科學管理。”成乙麟說,澳亞公司經過科學的管理,幾年來沒有發生一起理賠,保險費用逐年下降。
王新認為,政策性農業保險因為有政府補貼,農民所要承擔的費用很少,但保險范圍有限,難以滿足養殖戶的需求;商業性保險標的范圍大,比較適合養殖戶,但保險費用高,一般養殖戶承擔不起,保險公司因為風險太大也不愿意開展此項業務,推廣難度很大。從目前情況來看,在商業性畜禽保險發展瓶頸沒有破除的情況下,必須加快試點、推廣政策性農業保險。
農業保險對于畜禽養殖業發展非常重要,但農業保險只是加強畜禽養殖業風險管理的一種方式,要加強畜禽養殖業風險管理,政府還應該建立畜禽產業政策性保險初始準備基金和補貼專項資金,全面保障養殖戶的利益。對于養殖戶來說,最重要的是通過科學管理,把養殖風險降到最低。
來源:2013年9月18日《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