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房養老”是個很復雜的機制,人們的傳統觀念問題、房屋70年產權問題、房價評估問題、養老機構問題等都需要逐步去探討和解決
日前,國務院對外發布《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中提到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一時間,“以房養老”引發社會輿論廣泛關注。
所謂“以房養老”,就是老人把自己的產權房抵押給銀行等金融機構,定期獲得一定數額的養老金,或者接受老年公寓服務。房主去世后,該房產將出售用于歸還貸款,其升值的部分將歸抵押權人所有。
我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老年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也是發展中國家中人口老齡化最嚴峻的國家。截止2012年底,我國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94億,2020年將達到2.43億,2025年將突破3億。那么,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養老服務需求不斷增加,如何保障老有所養成為日益緊迫的問題。
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司、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在解讀《意見》中提到,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是金融養老、以房養老的方式之一,在國外較為普遍,在國內發展還剛剛起步,《意見》以試點形式寫了進來,這對于老年人、對于保險公司都是利好消息,如果試點成功的話,對于解決老年人的養老資金問題,盤活已有房屋資源,擴大保險公司業務都有積極意義。
其實,關于“以房養老”的討論已有很多年,上海、南京、北京等地都自發嘗試過“倒按揭”,但均因效果不理想而停滯萎縮。目前,我國老齡化大潮來襲,加上國內養老產業起步較晚,發展不成熟,此次《意見》中提到這點,無疑將成為一種養老的新路子。但未來是否會順利推行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首先,傳統觀念是“以房養老”在國內推行過程中必經的障礙。近年來,在房價水漲船高的情況下,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買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顯然是很不容易的事兒。房子可謂是人們的命根子,也是大部分家庭最大的物質財富。同時,“養兒防老”理念在國人的思維中早已根深蒂固,在這個文化背景下,老年人更想把房子留給子女,子女將來住不住、賣不賣是他們的問題。若是將自己居住多年的房產抵押給金融機構,以解決養老資金的方式與傳統觀念出入很大,許多老人及其子女都難以接受。由此可見,“以房養老”只是“小眾”的一種養老方式選擇,比如孤寡老人等。
其次,現有的土地制度及房地產市場的泡沫等因素也使得金融機構對“以房養老”心存疑慮。目前,我國的房屋土地使用權最多只有70年,這是不少金融機構論及“以房養老”時最憂慮的問題。比如,等老人將房屋抵押時,房屋土地使用權期限所剩無幾,房屋價值就不大了。同時,金融機構目前承接“倒按揭”的業務尚不成熟,而國內房地產市場價格走勢難以預測,其先墊付老人的養老金,等老人過世后,才能處置老人的房產,萬一房價大幅波動,金融機構的風險將會增加。對于金融機構來說,正向按揭貸款的風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減小的,而“倒按揭”時間越長風險越大。
此外,目前我國養老機構不完善也制約著“以房養老”的推行。數據顯示,全國現有4萬多家社會養老機構,公辦養老機構約3.15萬家,約占養老機構總數的75%,但不少公辦養老機構效率較低,管理不善,而一些民營養老機構在運行中也面臨各種窘境,亟待改革。因此大多數老人不愿意離開自己的房子到養老機構,而且擔心入住養老機構后,服務設施不到位、服務質量跟不上。
因此,推行“以房養老”或將困難重重,它是個很復雜的機制,人們的傳統觀念問題、房屋70年產權問題、房價評估問題、養老機構問題等都需要逐步去探討和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