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解決小微企業的融資難題,必須在孕育著很多機會的小微企業融資市場,找到與之相符的金融方式和產品
雖然今年5月馬云正式宣告“退休”,離開了CEO的位置,但并不影響阿里巴巴接連出招,菜鳥網絡、余額寶、阿里金融集團,每一舉動,無不透露出奕棋高手的長遠布局。
而直指小微企業融資市場的阿里巴巴金融集團,既讓遭遇資金饑渴的小微企業看到了一絲希望,也令傳統金融有一種后院起火的詭異感覺。招商銀行前行長馬蔚華曾說過的“招商銀行的最大威脅來自馬云,而非其他銀行”,恐怕在不久的將來會一語成讖。
顯然新興的互聯網金融正在一點點蠶食原本屬于銀行的領地。這也印證了《誰動了我的奶酪的?》的作者斯賓塞·約翰遜所闡述的生活真諦“變是唯一的不變”,生活和工作都一樣,固守模式、不應機而動,將會被無情淘汰。
阿里的金融夢
隨著2011年國家明確了中小微型企業的劃分標準,小微企業在融資方面的困難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小微企業向來不受銀行的關注,尤其是大型國有銀行。小微企業一般貸款需求集中在100萬元以內,最高也很難超過500萬,并且大多無抵押物、無擔保、財務透明性不高、管理不夠完善,這與國有大中型銀行風險控制標準不相適應,大中型銀行往往按照要求大企業的標準來對待小微企業,要求抵押物、財務報表等,這樣小微企業自然無法符合標準。另外小微企業的壞賬率高、信用差、信息交易成本高也會讓銀行望而退步,大中銀行寧可爭奪大企業、大項目,也不會主動開發適宜小微企業的融資產品。這種條件下,小微企業金融市場這塊奶酪也許會被更懂得變化的人拿走。
小微企業融資難,一直是馬云思考的問題,他一直期待能在這上面大做文章。
2007年6月,阿里巴巴正式與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在中小企業融資領域開展戰略合作,命名為阿里貸款。2009年后,阿里貸款從業務中拆分出來納入阿里巴巴集團,負責集團旗下所有子公司平臺的融資業務,更名為阿里巴巴金融。2010年6月,浙江阿里巴巴小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阿里小貸)正式成立,貸款金額上限為50萬元;2011年6月,繼浙江之后,馬云又到重慶設立了第二家阿里小貸。2013年3月,阿里巴巴成立阿里小微金融服務集團,負責阿里系統內所有的為小微企業和消費者服務的金融業務。
阿里的優勢
信息不對稱是小微企業融資難的關鍵,根據諾貝爾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等的信息不對稱理論,信息不對稱會產生逆向選擇、道德風險兩個結果,并導致市場失靈。小微企業的特點會使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變得更加突出,對于銀行來說小微企業會產生逆向選擇、道德風險和比較高的信息獲取成本。小微企業融資難在世界各地都普遍存在,難道真的沒有很好地解決之道嗎?
30年前,穆罕默德·尤努斯,這位被譽為“窮人的銀行家”的孟加拉國經濟學家,看到赤貧的村民受高利貸盤剝而大受震撼,從借貸27美元給40多個貧苦農婦起步,到1983年格萊珉銀行成立之初的幾萬家客戶,再到20多年后的600多萬客戶,一共發放了8億多美元貸款,還款率竟高達99%,贏利1500余萬美元。尤努斯的創舉堪稱小額融資的奇跡,他也因此感動了學界,于2006年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
格萊珉銀行的成功在于真正引入了信用授信方式。其本質在于采用契約性結構的形式,將數個貸款戶劃分為一個小組,小組成員之間對貸款進行內部評估,互相鼓勵,互相監督,通過彼此依存的社會資本對出現債務拖欠的小組成員施加壓力。這種內生性的連帶約束機制替代了抵押貸款,從而使難以提供抵押擔保物的弱勢群體有機會獲取信用貸款。
從格萊珉銀行的信用貸款的成功,我們可以學到很多經驗,在大多數被認為不講信用的窮人卻在這種體制下非常有信用,及時還上貸款,這說明不管是富人還是窮人,只有良好的貸款制度,才能保障貸款的安全性。中小企業之所以沒有給銀行留下好的印象,關鍵是各方面機制并不完善,不能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和還款信用形成有效制約,不能對中小企業貸款形成良好的循環機制,沒有發揮信用的強大威懾力。
尤努斯的經驗或許也帶給了馬云啟示。擁有小微企業強大數據資源的淘寶網變成了突破口,小微企業的歷史數據、當前數據都會時時反映,掌握了這些便了解了企業的經營狀態,避免了逆向選擇。阿里巴巴還可以控制小微企業的淘寶店鋪,一旦企業不按時還款或惡意拖欠,便可暫停其繼續營業,避免了企業的道德風險。阿里巴巴后臺既可以觀察小微企業的數據,直接與央行征信系統連接,也可以隨時查詢企業的狀況,以便是否決定放款。并且阿里巴巴小額貸款一般最快一天就放款,非常方便,這對于急需資金的小微企業非常有吸引力。
目前阿里巴巴金融主要從事的是100萬以內的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截止2013年二季度末,阿里小微信貸累積放貸款1000億元,戶均貸款4萬元,不良貸款僅為0.87%。而早在2012年7月20日,阿里金融已經實現單日利息收入100萬元,這意味著,如果這一勢頭持續一年,阿里金融的信息收入將達到驚人的3.65億元,因此阿里巴巴小額貸款被稱為年度最賺錢的小貸公司。看來小微金融市場不僅有利潤,而且利潤很大。這是一塊很大的“奶酪”。
中小銀行心有靈犀
一些定位于中小微企業貸款的中小銀行也正在改變思路,順勢而為,與其與大銀行刀光劍影,拼的血肉模糊,不如調整思路,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
據統計,美國資產在10億美元以下的小銀行有7000多家,主要服務于社區小企業,而我國小銀行不足600家,且金融資產主要集中在大型銀行。由于大銀行在向中小企業融資中并不具備有效緩解銀企信息不對稱以及降低交易成本方面的優勢,從而缺乏中小企業貸款的積極性。我國大銀行主導的市場結構導致了中小企業貸款難。林毅夫、李永軍曾分析指出大型金融機構天生不適合為中小企業服務,我國的中小企業金融機構發展又嚴重滯后,這種銀行結構和企業結構的嚴重不匹配不可避免地造成我國中小企業的融資困難。
由于中小銀行決策鏈條相對比較短,機變靈活,他們對關系型借貸更加在行,他們更擅長利用軟信息來挑選小微企業進行貸款。對于無抵押物、無財務報表的小微企業,如何更有效、更低廉的獲取其軟信息,成為了中小銀行的必修課。這一點國內的包商銀行走到了前列。
包商銀行是一家專注于中小企業貸款的銀行, “相對于大銀行的大戶,小企業和微型企業與城市商業銀行最門當戶對”,包商銀行董事長李鎮西表示,這也顯示了包商銀行立足和定位。同時,包商銀行堅信,沒有不還貸的客戶,只有做不好的銀行,堅信改變不了別人就改變自己。其摒棄了傳統的貸款理念,不要抵押,不看報表,重財務分析,放寬貸款門檻,像農民種地一樣踏踏實實的為個體戶及小企業服務. 該行中小企業信貸業務不良率僅為0.48%, 良好的中小企業信貸成績已成為國內中小銀行的典范。包商銀行找準市場定位,開發出獨立的小企業貸款系統, 通過專家設計的貸款流程、業務模式、擔保方式、信貸管理系統、薪酬管理、籌資成本分析等方面進行深入理解和研究,始終堅持現金流為核心的業務理念,在還款來源方面,該行樹立了企業的第一還款來源為正常生產經營所產生的現金流,重視真實的財務分析、重視企業自身價值、不注重抵押擔保。5萬元以下貸款一般只需要信用擔保,95%以上的貸款不需要注冊登記式抵押。包商銀行堅決破除抵押物崇拜,充分利用中小企業信貸技術,為廣大沒有抵押物的中小企業提供信貸支持。包商銀行的發展也實現了正規金融取代地下金融的良好效果。
阿里巴巴小額信貸和包商銀行小企業信貸的積極嘗試,以及美國大力發展中小銀行的經驗表明,真正解決小微企業的融資難題,必須在孕育著很多機會的小微企業融資市場,找到與之相符的金融方式和產品。
有困難才會有市場,解決多大的困難,就會擁有多大的市場。小微企業是國家的未來,是最有活力的群體,也是肩負國家改革和技術創新的載體,而小微企業金融市場還是一片未被充分開發的藍海,還需要更多有識之士投身其中,也需要國家給予更多鼓勵政策。同時,它也是一個還未被動的奶酪,誰先去動,誰將成為這塊奶酪的最先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