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通過礦山博物館課程設計由設計切入點的尋找到體塊處理手法再到后期的內部空間處理手法等整個設計過程中對建筑創作手法及理論的研究、思考與運用,總結設計感悟并反思設計中存在的不足之處。
【關鍵詞】隱喻 蒙太奇 削減 結構主義 走出手法
“建筑設計的起點是問題的發現,終點是一種直指人心的境界。 人們使用石頭、木材、水泥;人們用它造成住宅、宮殿;這就是營建,創造性在積極活動著。 但,突然間,你打勒.柯布西耶動了我的心,你對我行善,我高興了,我說:這真美。這就是建筑。藝術就在這里。” ——《走向新建筑》
礦山博物館設計,是大三學年四個課程設計中我最感興趣的一個。所以,相對而言,投入在上面的精力自然就會多一點。作為一個有著有悠久采礦歷史的廢棄采礦區,文化底蘊深厚,在此興建一座博物館,必然得相當慎重,充分珍重當地的歷史文脈,將建筑完美地消解在建筑環境中。
1、切入點尋找
于是,便開始思考,到底一座怎樣的博物館才是最合適的呢?怎樣才能與周圍的自然環境取得很好的協調呢?怎樣才能將當地的歷史文脈融入到我的博物館設計當中呢?從哪里開始入手等等一系列的問題開始整天縈繞在腦海中,接著就是如饑似渴的通過各種途徑查找資料了。
通過對基地的地形、周邊環境、歷史人文特點等仔細認真的研究,再加上對一些已建成的國內外博物館的研究推敲。終于找到了設計的突破口——提取礦山中的礦井元素作為礦山博物館的構思切入點。運用象征與隱喻的建筑創作手法賦予礦山博物館永恒的精神靈魂——這既是由地面通往地下礦區的通道,更是延續該采礦區歷史文脈的通道。使人置身于該博物館中,當你站在“礦井”中向上仰望天空時,那種感覺讓你瞬間產生自己就是一名礦工的錯覺。接著開始參觀博物館中的有關整個礦區的介紹,以及殘留下來珍貴的歷史遺留物。此時此刻的你,思緒已經在開始云游了,你已經穿越時空,眼前呈現的是一幕幕工人們采礦的歷史畫面。我想這也就是興建這座博物館所要達到的目的吧!
任何專業都是不可能與文化脫節的,建筑也不例外。感動我們的不是它們的形式,而是這些形式暗示和傳達的思想和信息。象征和隱喻正是暗示和傳達這些思想和信息的常用手法。“象征”、“隱喻”在建筑領域,用可見的建筑物質實體作為象征概念中的象征物和隱喻概念中的本體,去象征和隱喻(或明示)由可見的建筑實體所代表的精神內涵,使建筑體現出實用以外的美學價值。該礦山博物館的設計,就是運用“隱喻”的手法,用一個個礦井一樣的陳列室來隱喻礦山博物館的本質特性,使得該博物館具有了更深層次的歷史文化內涵。
2、關于體塊處理手法
有了初步的想法和切入點,接下來就是對自己的想法進行推敲、深入和完善了。先從總平面圖開始著手,在總平面方案基本敲定,開始手工模型進行體塊分析。作為礦山博物館,應該給人厚重墩實、體塊感十足的印象。通過查找資料,了解不同的建筑體塊處理方式與手法。發現解構主義建筑的體塊穿插、交錯、殘缺美感是相當的迷人。像弗蘭克.蓋里的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扎哈的維特拉消防站等等解構主義建筑,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于是嘗試著用解構主義手法對我的模型體塊進行消減——減缺、穿孔。從一個長方體的盒子中間抽出許多形狀不一的六棱柱,以作為象征“礦井”的陳列室間休息庭院,同時通過削減入口處的體塊,極大的增加了主入口的可識別性與入口感。
3、內部空間處理
在內部空間的處理上,將辦公空間放在北面,南面是玻璃幕墻的餐飲、讀書、休閑空間,而將陳列室空間像一條地下礦道一樣串聯在一起,中間夾雜著六個如通風礦井一樣的休息中庭,起到通風采光兼具交通的作用,同時也是休閑交流的的過渡空間,緩解長時間瀏覽而引起的視覺疲勞。
在空間的組織上采用蒙太奇手法,運用電影的蒙太奇倒敘編輯方式,將后續的空間放置在了前篇,鋪墊的場景又不知覺地在事后出現:空間A—空間B—空間C— 空間C—空間B—空間A。將視聽、報告廳放在地下一層,先通過長長的斜坡道將人導向地下一層的視聽陳列室,隨著下坡越來越深,燈光也越來越暗,營造一種慢慢進入礦井的心理感受,在視聽室看完影視資料后,再乘坐電梯回到地面一層的人文陳列室,接著是沙盤陳列室、礦物陳列室、礦機陳列室。整個過程參觀完后,宛若自己已是這里的一部分。刺激、興奮、反思、意猶未盡。
4、總結反思
通過這次博物館設計,我學到了很多關于建筑創作的理論與手法方面的知識,當然也發現自己或者說是絕大數同學所共有的很多不足之處:對建筑創作手法的掌控運用還不能夠得心應手;還有部分人盲目追趕“潮流”。今天,正在流行著飄板、斜柱、明天又是各種花哨表皮……
寫到這里,我們又回到了開篇時說的,建筑設計的起點:提出問題。然而,在手法的誘惑下,這一步常常被忽略了。
我們要學會走出手法。走出手法,并不是完全拒絕手法。而是拒絕炫耀手法的誘惑,恢復手法作為解決問題的工具的地位。從提出問題開始,找到建筑創作的立意和基本起點。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融入自己感性的理解和靈感的火花,而最終力圖達到直指人心的境界。在這個過程中,建筑師要時時地提防著炫耀手法的沖動毀掉建筑的純粹。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像建筑大師們一樣熟練的掌握與運用各種建筑創作手法,做到有自己的想法,而最終力圖達到直指人心的境界。
參考文獻:
[1]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M].陳志華譯,2003
[2]羅文媛,趙明耀.建筑形式語言.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夏文祥(1990.6-),男,漢族,湖南益陽人,中南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建筑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