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份,湖南衛視引進韓國MBC電視臺同名模式推出的明星親子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第一期46城收視率便取得了1.4,第二期收視更是達到了令人驚訝的2.6,一掃今年湖南衛視《中國最強音》、《快樂男聲》失利的陰霾。很多業內人士大呼沒有想到,但在筆者看來,三個方面的因素決定了《爸爸去哪兒》的成功并非偶然。
一是題材上對明星私密親子關系的高強度呈現。明星上電視稀松平常,但對他們的家庭和親人卻往往嚴加保護,避免為外界打擾。因此要做一檔需要明星們“貢獻”出自己小孩的節目十分困難,尤其在中國的社會生態下。湖南電視人又一次發揚了“霸蠻”的精神,甚至臺長出動,三番五次地拜訪明星,做說服工作,大概花了半年多的時間,才最終敲定五組參與節目的父子(女)名單。
明星父親們帶著自己的小孩去體驗偏僻地方普通人的生活,這個看似簡單的內容設置其實奠定了節目成功的基礎,其包含了三個高強度的看點:首先是孩子們在面對陌生環境下的真實反應,各種呆萌狀;其次是明星父親們在面對孩子時的手足無措,“老油條”般的明星們其實很難在電視中表現出自己的真實一面,但在自己的孩子面前,這變得可能;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各組明星父子(女)之間的對比,反映出不同的個性與教養,給觀眾留下了品評的空間。原本屬于明星私密空間的親子生活被細微展現,種種看點也使節目適合家庭觀眾闔家觀看,而不會局限于某類觀眾,奠定了其收視基礎。
劇情化敘事是《爸爸去哪兒》成功的第二個因素,這是韓國模式的典型特征。與歐美節目對規則、流程的強調不同,韓國節目強調對人物和故事的深挖,這體現在“編劇”崗位的設置上,在筆者參與引進的韓國K Pop Star節目中,每一位主力導演都會搭配一位編劇,成對配置,就像夫妻關系一般緊密。編劇負責挖掘出主人公的故事,設計出情節發展的方向和看點,導演則負責用最恰當的電視手法呈現這些元素。每一對導演(編劇)的搭檔負責一位節目主人公,并一以貫之,從前期籌備一直到后期制作負責到底。《爸爸去哪兒》也采用了類似的做法,一對編劇和攝像分別緊跟在每一對明星父子(女)身邊,各司其職,分工的精細化和責任的明確化也保證了節目的制作質量。
制作的大片化則構成了《爸爸去哪兒》的第三大支柱。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的電視制作人都不愿意做外拍真人秀節目,覺得其拍攝難度大,不易控制,也不像演播室內節目那般好看,很難有收視,但這其實是一種偏見。
從歐美乃至韓國的經驗來看,演播室娛樂節目走向戶外真人秀是一種電視業進化的趨勢,因為室內的拍攝環境雖然可控,但能表現的內容卻相對狹窄,當其進化到一定程度后,要突破必然走向戶外。而以往中國的戶外真人秀之所以不好看,原因在于制作的簡陋,往往是以簡易紀錄片的方式拍攝的,但《爸爸去哪兒》不同,它效仿了韓國節目“超多機位同期攝錄+后期精剪”的制作方式,每次拍攝,現場各工種人員加起來就有一百多號人,現場加上監控共有四十幾個機位,近1000個小時的素材才能剪出一期節目,基本上是十五分之一的片比。前期拍攝盡可能全方位記錄生活的原材料,再通過后期剪輯精選出閃光的片段,并配上字幕、音效加以強調,使節目呈現出比電影更為精彩卻又真實的效果。
觀察當下的中國電視生態,《中國好聲音》、《中國夢之聲》等節目已經代表中國電視的演播室娛樂達到了相當的水準,白熱化的競爭之后也期待著新的突破。戶外真人秀正在成為新的競爭領域,湖南衛視已憑借其強大的制作實力和選題眼光先下一城,其他電視臺能否跟上腳步,值得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