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簡單介紹了地基基礎施工質量控制的重要性,結合自身實踐,分析了建筑地基基礎施工質量控制要點,提出了幾種常見建筑地基施工方法的質量控制。
【關鍵詞】:建筑;地基基礎;質量控制
引言
在建筑施工中,地基基礎施工質量致關重要,如不認真設計、施工,將會留下安全隱患,以至影響住宅使用壽命,嚴重時將導致建筑物倒塌。基礎施工時,應根據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結構類型、機具設備、材料供應等情況,綜合考慮,選用合理的施工方法,采取有效的技術措施,按施工驗收規范和操作規范的要求嚴格認真進行施工,確保工程質量。
一、地基基礎施工質量控制的重要性
施工過程是高層建筑施工質量控制的基礎,地基基礎工程是建筑質量的關鍵。整體工程的施工質量直接受地基基礎工程的影響。又因為我國工程所在地的地址情況隨地域條件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對地基基礎工程提出的要求更高,必須在前期對地基進行嚴密考察,以制定合理的地基設計方案,并通過嚴格控制施工過程,保障地基基礎的質量。當前,我國高層建筑地基基礎的工程施工情況并不樂觀:建筑施工企業出于對工期的要求,在天氣情況不佳的情況下工程施工常常照常進行,并且并沒有采取相應的措施以保障工程施工質量。加強建筑地基基礎施工的管理,建設優質工程,地基基礎質量控制是核心。
二、建筑地基基礎施工質量控制要點
1、基槽開挖與檢驗
(1)基槽開挖。在平整完的場地上根據圖紙放好線后,就可以進行基槽開挖。目前,為了加快工程進度.一般采用機械開挖,人工整邊、局部挖土。開挖中可根據現場實際情況,運走雜土,可用士在附近堆放,以便回填使用。基槽開挖接近底時,要及時測量槽底標高,在達到設計基底標高后.應及早進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避免基槽暴露時間過長和雨水浸泡,以免降低承載能力。
(2)基槽檢驗。基槽挖好后,需要檢查基槽的平面尺寸及標高是否符合圖紙設計要求,地基驗槽是保證基礎施工質量的重要舉措。同時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觀察檢驗:驗槽的重點應選擇在墻角、承重墻下、柱基或其他受力的部位。檢查槽底是否挖到土,是否需要下挖或處理。檢查槽底土的堅硬程度是否一樣,土的顏色是否均勻一致,或有局部過硬或過軟的地方。檢查槽底土層有沒有局部含水量異常現象,是否出現“橡皮士”現象。根據槽壁上層分布情況和走向,判斷槽底是否已挖到設計要求的土層。
(3)基槽的釬探。基槽挖好后,根據圖紙要求和布置進行釬探。判斷下部是否與表面土質不同,是否均勻,有無軟弱土層和人工活動遺跡,并詳細記錄墓坑、古井、管網、人工構筑物的具體位置,以便分析處理。
2、地基局部處理與加固
對探明局部異常的地基,應探明原因和范圍,進行加同處理。如處理不當。則可能導致住宅產生不均勻沉降,造成上部結構的開裂。具體方法可根據地基情況、現場施工條件來確定。
(1)松土坑的處理。當基槽中有松軟土、淤泥等類土時,應全部挖除.直至挖到老土為止,然后采用與坑底的天然土壓縮性相近的土料回填。如地下水位較高,或坑內有積水難以務實時,可在防潮層下設置鋼筋磚圈梁或混凝土圈梁,以防止產生不均勻沉降。
(2)磚井或土井的處理。在基槽中如發現磚井或土井,應采用與井底天然土壓縮性相近的土料回填。如井內已填好士,且較為密實,則需要將井的磚閣拆除至槽底1.0m以下,并用3:7灰土分層夯實至槽底。如片的直徑大于1.5m時,則需要考慮加強上部結構的強度。
(3)局部范圍的硬土處理。在基槽中,如發現有過硬的土質或硬物,例如有舊墻基、大樹根時,都要進行挖除,并采用上述兩種方法予以處理,防止產生不均勻沉降。
(4)“橡皮土”的處理。 “橡皮土”是施工中經常出現的現象,人踩在地基上有一種柔軟顫動的感覺。用夯實機具夯打,不僅夯不實,而且越夯越柔軟。這是因為粘性土中含水量過大,且趨于飽和的原故。發現這種情況后,應全部挖除,用積配砂石回填夯實。
(5)地基加固方法。地基加同方法很多,可根據工程特點、土質情況、施工設備來進行確定。最常用的方法是灰土墊層和天然積配砂石墊層兩種:(1)灰土墊層是用石灰和粘土按2:8或3:7的體積比拌和均勻,分層鋪在基槽內夯實而成。灰土墊層具有操作方便,施工速度快,機構簡單,取材容易且費用低等優點。一般適用于加固深0.3—2.0m的各種地基,如對軟弱土、濕陷性黃土、老雜填土等地基的換土處理。其強度隨著時間而增長,并且具有一定的平衡性和不滲透性,但灰土的抗凍性能較差,應用于冰凍線以下。(2)天然積配砂石墊層是用河道的河卵劭石分層鋪設碾壓而成。主要用于基礎挖深較深,且地基水位較高,開挖后積水較多難以夯實的地基處理。適宜大開挖和機械作業,施工中,首先鋪墊較大的片石,然后在分層鋪設積配砂石碾壓。
三、幾種常見建筑地基施工方法的質量控制
1、強夯法的質量控制
首先,測量定位。這是關系到強夯處理的整體效果的關鍵環節,在具體操作上,應由施工單位根據試夯確定的夯點布置圖,逐一測放夯點位置。其次,強夯前要用推土機預壓二遍,場地平整后,測量場地高程,夯點布置是否符合測量放線確定點。如果地下水位較高,應在表面鋪0.5~2.0m中(粗)砂或砂石墊層,或采取降低地下水位的方法(具體按照現場確定方案),以防設備下陷和消散強夯產生的孔隙水壓。再次,分段進行施工,從邊緣夯向中央,從一邊向另一邊進行。每夯完一遍,用推土機整平場地,放線定位即可接著進行下一遍夯擊。強夯法的加固順序是:先深后淺,即先加固深層士,再加固中層土,最后加固表層土。最后一遍夯完后,再以低能量滿夯一遍,有條件以采用小夯錘擊為佳。最后,夯擊時應按試驗確定的強夯參數進行,落錘應保持平衡,夯位應準確,夯擊坑內積水應及時排除。夯擊地段遇上含水量過大時,可鋪砂石后再進行夯擊。在每一遍夯擊之后,要用新土或周圍的土將夯擊坑填平,再進行下一遍夯擊。
2、注漿法質量控制點分析
首先,現場鉆孔情況應安排專人如實地記錄在鉆孔記錄表上:其次,硅化加固的土層以上應保留lm厚的不加固土層。以防漿液上冒,必要時須夯填素土或打灰土層;再次,灌注漿液的壓力一般在0.2~0.4MP(始)和0.8~1.0MPa(終)范圍內;再次,土的加固程序,一般自上而下進行,如土的滲透系數隨深度而增大時,則應自下而上進行。如相鄰涂層的土質不同時,滲透系數較大的土層應先進行加固;再次,應經常抽查漿液的配比及主要性能指標、注漿順序、注漿孔位、孔徑、孔深以及注漿過程的壓力值是否滿足要求,并將自己的檢查結果與現在記錄人員的記錄相核對(可通過量測注漿管的長度的方法來檢查注漿孔的孔深):再次,及時在編好號的孔位平面圖上對已注漿孔進行標記并注明鉆孔日期。避免漏孔情況出現,最后,如出現地面或附近建筑物變形的情況,應立即停止注漿,分析原因,調整注漿參數。
結束語
高層建筑地基基礎施工質量控制是工程質量的基礎,在高層建筑地基基礎施工質量控制過程中,需通過多方面的控制來確保其施工質量。通過現場質量人員與技術人員的共同努力,對地基基礎的施工質量進行控制。
參考文獻:
[1].彭洪彬.工程施工各階段的質量[J].工程監理,2006,7.
[2].仇欣.建筑施工中施工材料重要性分析[M].北京:建筑工程教育出版社,2006.
[3].呂西林.超限高層建筑工程抗震設計指南[M].同濟大學出版社,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