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介紹喀斯特地質條件下溶洞的處理方法,以及經過樁基檢測出不合格樁的處理方法。
關鍵詞:喀斯特地質;溶洞處理;樁基處理
我國疆土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含有各種地基,廣東、廣西尤以喀斯特地基為主,地基中含有大量溶洞,樁基施工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漏漿現象,樁基成樁后又經常出現樁身中夾有泥塊、氣泡、蜂窩現象,更有甚者出現斷樁現象,進而導致樁基檢測不合格,本文簡要介紹了溶洞的處理方法,以及樁基檢測不合格樁的處理方法,望可與同行工程技術人員共同探討。
我司施工的廣東云浮青洲水泥有限公司4500T/D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熟料庫位于廣東省云安縣六都鎮冬城,建筑物為圓筒筒倉,直徑60m,用地面積2826m2,地基中含有大量溶洞,為典型的喀斯特地基,基礎采用沖孔灌注混凝土樁基礎,設計為145根,樁徑分別為1.3米和1.5米,非入巖樁身長度,直徑1.3米樁有效樁長≥51米,直徑1.5米樁有樁長≥60米,入巖樁進入中風化巖石深度為1倍樁徑,單樁設計承載力分別為10165KN和14000KN。 下面結合該工程施工過程中出現的具體問題,來淺談下喀斯特地質條件下溶洞及事故樁處理方法。
一、溶洞處理方法
(一)、溶洞處理分類
本場地基巖主要為頁巖及白云質灰巖,地質條件較為復雜,深部巖石多呈層疊現象,且風化程度不均,全風化、強風化地層中夾雜微風化巖。中—微風化巖中夾有強風化巖等,巖性差別大,風化裂隙正為發育,在地下水作用下,導致巖洞及土洞不良地質較為發育,土、溶洞大小不一,分布無明顯規律,在樁基沖孔成樁施工中造成漏水、漏漿現象較嚴重。樁基礎在沖樁時需做好土、溶洞及風化裂隙的注漿(或水泥)堵漏加固工作,不同溶洞處理方法不同,由易到難可分為如下四種:
1、當沖孔作業時出現漏漿現象,報監理、業主代表現場確定,當確認為是溶洞時,采用粘土法處理溶洞。
2、當采取了以上黏土法填充溶洞無效時,采用粘土、片石、水泥混合材料法處理溶洞。
3、當采取了以上混合材料法處理溶洞無效時,采用混凝土材料填充溶洞。
4、當采取了以上3條措施填充溶洞仍然無效時,采用鋼護筒跟進法。
二、溶洞處理的具體做法
分別介紹以上四種具體做法如下:
(1)、紅粘土法
發生漏漿確定為溶洞時,先用紅粘土填充,填充深度和次數視現場實際情況而定,以達到止住漏漿為止。
(2)、片石、粘土、水泥混合材料填充法
填充材料:片石、粘土、水泥。
體積配合比:片石:粘土:水泥=1:1:0.1。
材質要求:片石尺寸不大于20cm×20cm;粘土選用為當地粘性較高的紅色粘土;選用42.5#普通水泥。
計量器具:鋼制無底方形漏斗,方形漏斗尺寸為:1000×1000×500。
工藝要求:當出現溶洞時,按配合比拌勻材料,填充一層,采用鉆頭沖擊一遍,盡量使片石和粘土保持密實。直至填充至溶洞頂部1~2m。溶洞填充完成后,向鉆孔內注入稠度較大的泥漿,使其自然浸入片石縫隙內,然后采用鉆頭沖擊,使片石和粘土擠入溶洞內,形成泥石護壁。在鉆頭沖擊過程中,若再次發生漏漿,可按上述方法再次填充。
(3)、 灌注低標號混凝土法
對于較大的溶洞,尤其是半填充或無填充溶洞,在采用填粘土和片石的方法難以成孔時,這時可用灌注低標號混凝土(可用C20)的方法進行處理。
施工準備和開孔方法同填充粘土和片石方法,為節約混凝土灌注量,可先填充粘土和片石,反復沖擠,待溶洞填注基本飽滿時,再灌低標號混凝土至溶洞頂1m 以上,待混凝土達到一定強度后再繼續沖孔。
(4)、鋼護筒跟進法
在溶洞較大,洞內無填充或有流塑充填物,漏水嚴重或與暗河連通時,采取上述方法無效時,可采取鋼護筒跟進法施工。就是一面沖孔、一面接高護筒,并將其振動下沉至已鉆成的孔內或溶洞內,用以阻斷溶洞內流塑充填物或水的流動,便于沖孔施工。其中內護筒內徑和長度按一下方法確定:
a、內護筒內徑的確定。現場根據樁孔穿過大溶洞的數量,確定內護筒級數,每增加一級,內護筒內徑增加0.2m,最小一級內護筒直徑大于樁徑0.2m。為保證內護筒的剛度,防止受壓變形,鋼護筒采用10mm 鋼板卷制。下沉內護筒時,由大到小,分級逐次下沉進行。先鉆大孔,下沉大護筒,再鉆小孔、下沉小護筒。
b、內護筒長度的確定。護筒長度L=h+3(m)(h為地質實際的溶洞高度),如果內護筒太長可分節下沉,在孔口焊接連接。
三、施工要求
1、在沖孔作業時發現漏漿現象,及時報告監理和業主,在征得監理和業主同意后可按以上要求處理。
2、在處理溶洞時須有施工員、質檢員在現場指揮和指導工人作業,同時做好處理溶洞的施工記錄,相關資料及時報送監理、甲方進行簽證。
3、安全方面,溶洞處理方法實施過程中,在工程人員查看樁孔溶洞或作業人員往樁孔內投料前,必須將提起后的樁錘剎緊和鎖定。溶洞周圍用警戒線圍封,禁止無關人員出入。
(二)事故樁處理方法
施工完成熟料庫樁基后,業主委托有資質的檢測單位對所有樁基做了靜載、高應變、低應變及聲測檢測,并對有懷疑的樁身進行了鉆芯取樣。由于地質條件復雜及施工中多種不利因素影響,最后檢測結果判定有12根樁為Ⅲ類樁(事故樁),根據質量缺陷出現在樁身的不同位置,可采用一下兩種方法處理:
一、質量缺陷出現在樁身0~5m位置樁
其中5根樁在樁身0~5米以內夾有氣孔、蜂窩、斷樁等現象。該種樁采用開挖、接樁處理方法:
1、用挖掘機將樁身周邊土方挖到需處理樁身部位,坡底工作面1.2-1.5米,滿足破樁、清渣施工要求。
2、用風鎬將斷樁部位以上部位混凝土全部鑿去,直達斷樁部位,將斷樁部位樁頭清理干凈。
3、將鋼筋調直,重新綁扎,并支設加固模板。
4、用比原標號提高一個等級砼澆筑,完成對事故樁的處理。
特點:本辦法能滿足各類斷樁事故的處理,適應面廣,成功率高,可靠性強。
二、質量缺陷出現在樁身5m以下位置樁
另外7根樁在樁身5米以下有氣孔、蜂窩,斷樁現象,采取“壓漿置換法”進行處理,具體做法如下:
1、在樁頂鉆孔、達到事故部位以下30-40cm,1.3m樁徑鉆孔4個,1.5m樁徑鉆孔5個,孔徑采用Φ110mm,三角形或十字對角形分布。
2、在樁頂鉆孔完成后,在孔內放置一根DN25PVC管,長度與孔身相同,在斷樁部位及上下1米范圍內沿管身周邊分3個方向鉆直徑5mm排水孔,縱向間距150mm,交錯布置。用于PVC管內清水在高壓作用下,呈噴射狀沖刷孔內樁身浮漿。再將一根長度2米DN25PVC管放在孔的上部,作為排水管用。
3、用高標號水泥漿將洞口封閉,并在PVC管上安裝控制閥。一個單向閥,一個放空閥。單向閥用于注漿使用,放空閥用于清孔置換排漿。
4、作業孔完成后分別在每個孔內用高壓水(壓力3MPa)沖洗斷樁部位,如條件準許,可將壓力加大以達到將斷樁部位低膠結,低強度凝固物排離樁位,分別分孔注水、分孔排渣,待返出水中無沙粒,進水與出水清度基本相同時,停止注水。
5、沖洗完后須安裝控制閥,待壓力2-5MPa,從一孔單向閥注漿,其它孔放空閥打開,等那個放空閥開始出漿便關閉那個放空閥,直至所有放空閥全部關閉,壓力達到2MPa以上時注漿視為結束,注漿水灰比為1:1。注漿水泥漿凝固強度大于混凝土強度一個等級。
特點:該方案處理技術復雜,工藝要求高,在工藝技術達不到時不宜采用此方法。
事故樁經以上方法處理后,經檢測合格。但是,預防質量問題的出現才是我們保證工程質量的首選方案。事故處理、事故修補只是不得已的方案,確保工程質量,防止工程質量事故的發生是每個工作人員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