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的城市規劃也有了新的發展。本文闡述了城市規劃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及城市規劃中存在的問題,并分析了城市規劃中可持續發展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城市規劃,經濟發展
一、前言
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全球正面臨著很多的危機,因此,越來越多人開始重視可持續發展的問題。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以及城市化進程的發展,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是非常正確的。
二、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內涵
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具體而言,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包括經濟、社會和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
1.經濟與環境
強調經濟增長的重要性而不是消極地否定經濟增長,因為經濟增長不僅使人類的基本需要得到滿足,也為環境保護提供物質基礎。但是,可持續發展強調經濟增長的方式必須具有環境的可持續性,即最少地消耗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和環境影響絕對不能危及生態體系的承載極限。
2.社會與環境
強調社會公平是確保可持續發展成為人類共同行動的前提,即不同的國家、地區和社群能夠享受平等的發展機會,而不是以犧牲一部分國家、地區和社群的利益為代價。少數發達國家耗用了大部分的自然資源,同時也產生更多的環境后果。除非改善世界上最窮人群的經濟前景。否則全球環境保護是不可能的。
1994年,中國政府正式公布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一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文件認為,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中國未來發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選擇。一方面。中國是發展中國家,要提高社會生產力,增強綜合國力和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須把發展國民經濟放在首位。另一方面,中國是在人口基礎大、人均資源少、經濟和科技水平都比較落后的條件下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的,使本來就已經短缺的資源和脆弱的環境面臨更大的壓力。《中國21世紀議程》是根據中國國情,闡述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和對策,可以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涉及可持續發展總體戰略、社會可持續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和資源與環境的合理利用與保護。
人類住區的發展目標為改善人類住區的社會,經濟和環境質量,以及所有人(特別是城市和鄉村的貧民)的生活和居住環境。人在住區的發展任務包括向所有人提供住房,改善人類住區管理,促進可持續的土地利用規劃和管理,促進綜合提供環境基礎設施,促進人類住區可持續的能源和運輸系統,促進災害發地區的人類住區規劃和管理,促進可持續的建筑業,促進人力資源開發和能力建設以推動人類住區發展。
三、我國城市規劃存在的問題
通常情況下,規劃的重點在于城市土地和空間資源的規劃和管理,城市規劃的著眼點是城市的社會經濟的發展。雖然在有關城市規劃的法規中提出了社會、經濟、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但在實際操作時由于缺乏必要的保證措施和有效的實施手段,往往忽略了資源和環境的問題,而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人口和社會經濟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但與此同時,在許多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現了諸如水資源緊張、能源短缺、廢棄物污染、大氣環境質量惡化、中心區人口過密、基礎設施特別是道路交通設施嚴重滯后等現代城市疾病,這些問題一方面對城市居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現實的負面影響,同時也給城市系統的正常運轉和今后的長期發展埋下了不容忽視的隱患。
由于我國城市規劃發展的歷史較短,與迅速變化的城市發展形勢相比,現行城市規劃中還存在著一些亟待改進的薄弱環節,如:由于城市規劃編制時目標不夠完善,在分析確定城市發展目標時缺乏資源和環境的約束,導致了有些城市規劃本身的先天不足;由于我國正處于經濟轉軌時期,由于體制的原因,城市規劃的法制和管理還尚待完善,實施與規劃還有相當距離,城市發展難以改變以往的盲目擴大規模的外延式的發展模式等。
四、城市規劃與可持續發展
城市可持續發展,又可稱城市持續發展,與此相近的還有城市可持續性、可持續城市和生態城市三個名詞。這三個名詞分別從不同角度:即城市可持續發展強調事物的發展過程,城市可持續性和可持續城市則更注重事物發展的條件和狀態,而生態城市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環境生態學表述了可持續發展思想在城市發展中的應用,而對于城市如何向可持續發展方向的演進,它們的內涵則完全一致。城市化是人類社會發展與進步的必然趨勢。隨著經濟技術的飛速發展,城市的數量猛增,而目城市規模變大,不僅出現上千萬人口的大都市,而且還向城市群、城市帶以及國際性大都市發展。城市化發展過快,規模大,人類活動對自然界的影響強度和范圍都要增加,產生的環境污染、資源匱乏、交通擁塞等等城市環境問題也將更為嚴重。城市規劃的目標是通過引導和管制土地的發展和用途,以提供優質生活環境,推動經濟發展,并促進社區的衛生、安全、便利和一般福祉,為市民締造一個組織完善、高效率和稱心的安居樂業之所。
五、城市規劃中可持續發展要注意的問題
1.可持續發展與用地的問題
土地利用是城市規劃重要組成部分,土地也是不可再生資源。我國人均耕地面積不及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這是我國農業要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制約因素。因此在城市規劃中應以更廣大的空間視野去綜合考慮,盡可能少占耕地,使土地資源的利用盡量合理有效。片面追求短期效益。不合理地提高容積率和建筑密度,導致人口密度增大而影響交通、水、電等基礎設施的合理布局,從而降低了環境效益,這就不是可持續發展。城市用地結構的確定是城市規劃的一項重要內容,而用地結構直接與城市產業結構相關。從國內外城市發展規律來看,在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城市中工業所占比例逐步下降,第三產業的比例逐步增高。所以用地結構是否合理對一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是很重要的,需要我們研究和調整,使城市用地適應于產業結構的變化,適應現代化城市對城市環境的高質量和對城市基礎設施高效能的要求。
2.可持續發展與水資源的問題
全國有300多個城市不同程度缺水,其中50個城市嚴重缺水。作為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城市規劃應做好城市水資源的供需平衡論證,分析水資源條件與城市經濟與社會發展是否協調。當水資源成為城市進一步發展的瓶頸時,應從產業結構、工業布局、水資源的區域平衡等方面進行調整,統一規劃管理水資源,加強城市環境規劃,防治污染。對已給城市帶來嚴重污染的工業和其它污染源,要從城市工業布局調整、制造和生產工藝的改變和加強治理去解決。
3.可持續發展與知識經濟的問題
知識經濟能夠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城市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體來說包括城市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等諸方面的可持續發展。從城市自身發展的角度看,知識經濟的到來,使城市的發展越來越依賴于知識的創新與擴散而表現為直接的知識驅動,這些知識包括高新技術、政府決策、管理經驗、文化傳統等。制定城市發展戰略,評價城市的發展前景,不僅要以擁有多少自然資源、多少勞動力和多少資本為依據,而且更要用“能力”的概念,也就是說,城市的知識基礎,成了城市發展的新型經濟基礎,從而推動著城市的可持續快速發展。
六、結語
在城市的規劃中,我們要以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原則為前提,只有這樣才能走的更長遠,才能獲得長久的利益,為國家發展做貢獻,為城市建設進一步發展做貢獻。
參考文獻
[1]章文弋 環境與城市的持續發展——對新時期城市建設的思考[J]安徽建筑2002(1)
[2]寇九貴 城市建設與可持續發展 中國住宅設施2005(3)
[3]袁小明 城市規劃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關系研究[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1(19)
[4]徐曉敏 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規劃思考[J]中國科技財富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