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水庫“消落帶”的基本概念
消落帶是指水庫正常低水位和最高水位線之間的區域,是水位反復周期性漲落形成的干濕交替區,由水陸系統交錯構成的邊緣生態系統。由于周期性的反季節水淹、地表徑流和波浪淘蝕、人為干擾等因素的影響,水庫消落帶生態環境十分脆弱。
良好健康的消落帶系統應該具備以下生態功能:
①固岸護坡;②截留徑流污染物;③凈化水質 ;④維系生物多樣性;⑤美化景觀。
2、水庫“消落帶”通常面臨的問題
由于水庫調蓄運行和自然條件等原因,常導致庫水位頻繁和大幅度波動,水庫邊緣植被往往易遭受破壞,其生態環境十分脆弱。氣候變化、植被演替、生物入侵、沉積作用、水質惡化、不合理的水資源利用、湖濱灘地或濕地資源過度開發等原因都可能導致湖濱帶生態系統的退化。
其面臨的主要問題有:①岸邊污染帶問題;②水陸交叉污染;③水土流失加重;④環境地質災害加??;⑤生物多樣性受損;⑥誘發流行病疫情。
3、水庫“消落帶”重建模式
消落帶的植被恢復與中間具有其獨特的方式,最好的選擇是以植被工程為主、土石工程為輔的規模性治理,在庫區的土質庫岸段營造人工的、濕生的、固土能力強的、部分經濟利用的、具觀賞價值的濕地草叢、濕地灌叢等保護型、經濟型及觀賞型植被類型,建立防止岸堤遭受侵蝕的立體防護植被帶。
4、雪野環湖公園基本情況介紹
規劃區所在的萊蕪市地處山東省中心部位,具有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區位優勢。“雪野湖”位于萊蕪市萊城城區北部20公里,水域面積約為12平方公里。湖區周邊主要為發展休閑度假的旅游區。環湖公園為圍繞雪野湖的帶狀公園,綠地寬度在100——200米不等。環湖公園北部為雪野北岸新鎮,南部為雪野南岸小鎮,東西兩側分布有國際航空園、山東高速國際度假區等旅游項目。
雪野湖湖區開闊,三面圍合的低緩山丘與碧波蕩漾的中央湖泊構成了大山大水交相輝映的山水格局。湖區周邊有諸多河流水系,其中通天河和贏汶河為大汶河的上游支流,是雪野湖水庫的主要匯水河流。受區域降水量以及上游來水水量的影響,雪野水庫的水位全年變化幅度達4米。水庫多年平均水位為232.8米,校核水位為235.73米。湖區水質較好,達到國家Ⅲ類水標準,可以用于觀賞、游泳等休閑、游憩活動。
經過旅游區多年建設與綠化,環湖地區植被條件已經有較大改善,現狀主要植物種類包括:旱柳、楊樹、刺槐、楓楊、側柏、臭椿等。鳥類有水鴨、啄木鳥、斑鳩、天鵝、喜鵲等,魚類資源有鯉魚、鯽魚、白鰱、黑魚、草魚、鱔魚等。
5、雪野環湖公園水庫“消落帶”生態重建模式初探
針對雪野湖庫區不同消落帶類型,擬采用不同的重建模式:
①灘涂型消落帶——水塘濕地模式;②緩坡型消落帶——梯田濕地模式;③陡坡型消落帶——保育模式;④懸崖型消落帶——堡坎加固模式。
5.1灘涂型消落帶——水塘濕地模式
緩坡型消落帶是分布最多的一種類型,常與耕地或坡地連接,地勢梯度不大,呈明顯的緩坡狀,無洼地、溝渠。其重建主要采用構建梯田式濕地以喬灌草植物帶形成半系列植物群落,增大湖水水質凈化效果。主要適用于藍灣知魚段等區段。
5.2緩坡型消落帶——梯田濕地模式
灘涂型消落帶處于低洼地帶,地勢和水力梯度變化較小,部分洼地形成天然的濕地,有明顯的集水溝渠,土壤肥力較高。其重建主要通過豐富植物品種,創建濕地生境,構建全系列的植物群落,恢復濱岸帶濕地生態系統,兼具前置庫和濕地功能,提高生物多樣性,美化景觀并增強水體自凈能力。主要適用于環湖大部分緩坡區段。
5.3陡坡型消落帶——保育模式
陡坡型消落帶由于庫岸陡峭,地勢梯度大,寬度小且陸上土層較薄,存在眾多不穩定性因素,如滑坡、泥石流等,生態環境脆弱,故只能設置垂直型湖岸對緩沖帶進行保護,防止山體滑坡和水土流失等地質災害。主要適用于山高度假區等環湖陡坡區段。
5.4懸崖型消落帶——堡坎加固模式
懸崖型消落帶主要為人工構筑岸線,水體直接與堡坎相交,沒有緩沖區,需要設置生態護坡對堡坎進行加固,防止坍塌。主要適用于雪野湖大壩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