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通過對不同體積摻量的聚丙烯纖維混凝土的研究表明,在本實驗參數范圍內,粉煤灰摻量為50%,砂膠比為1:1時,纖維的體積摻量在0.9%最好;當無粉煤灰,砂膠比為2.5時,纖維體積摻量為0.7時最好。
目前,關于纖維在混凝土中的作用,工程界與學術界均有不同觀點:有的認為,纖維的加入僅起到抗裂的作用,對力學性能指標沒有作用,甚至會降低強度指標。有的認為,適度的纖維摻量可以提高抗壓與抗折以及其他性能。本文的實驗方案是,大部分纖維被拉斷,部分纖維被拔出。通過RPC(鋼纖維混凝土)及ECC(工程水泥基復合材料)的研究經驗來看,若能保證纖維的分散性,則纖維的摻量越高,纖維混凝土的綜合性能越好。如目前指標最高的RPC抗壓強度可達250MPa,抗折強度達45MPa,均為加入4%的PVA或2%以上的RPC專用鋼纖維。為此,本本基于上述流動度較好的水泥基體研究基礎上,在目前使用的纖維分散性條件允許的條件下,盡量增加纖維的體積摻量來實現材料綜合性能的提升。通過試驗確定纖維的體積摻量在0.1%- 1.5%之間時,可基本保證纖維的良好分散性。具體試驗結果如下。
1.配合比試驗
由于粉煤灰的摻量比較大,為了不影響早期強度,本次試驗采用了二元復配的早強劑,主要成分為硫酸鈉、硝酸鈉。
在整個配置過程中,所有試件均表現出良好的保水性、粘聚性。
通過分析發現,由于優化組分的加入,各個配合比的性能均有很大提升。試驗過程中發現,表1序號1(水泥:粉煤灰:砂:優化組分:水=1:1:2:0.1:0.6),性能指標,尤其抗折指標已經不低于沒有粉煤灰配合比,且與40%,30%粉煤灰摻量的配合比相比,強度指標接近,且流態更好。為此,優先選用表1序號1配合比。考慮到實際施工地區可能沒有合格的粉煤灰的客觀條件,選取表沒有粉煤灰的配合比進行纖維混凝土的相關研究。但由于序號1、2的配合比的成本高,即使開發成功,也沒有應用的價值。為此,僅研究3,4的配合比,考慮到序號3,4配合比的粘結力明顯低于有粉煤灰的配合比,且砂率較大,為此,要求施工中必須對新老界面層進行嚴格的清理與潤濕處理,并在優化組分中增加膠凝材料的0.05%纖維素醚,以增強界面的粘結力,且在終凝前,應進行充分的打磨與壓實,以避免出現空鼓等現象。
通過試配發現,砂膠比為2.5時,通過增加纖維素增強粘聚力,仍可通過延長攪拌時間的方法,使纖維分散。當砂膠比增大到3以后,即使增加粘聚力,部分纖維仍然難以分散。
2.實驗結果分析
2.1破壞現象
(1)抗壓破壞
在所有試件抗壓試驗時,各個配合比的破壞現象基本相似。與素砂漿的脆性斷裂不同,大摻量纖維混凝土表現出良好的延性特征。當混凝土達到抗壓強度后,纖維混凝土試塊并沒有發生脆性破壞,而是呈現良好的延性破壞特性,抗壓應變達到2%時,其破壞呈現圖1(a)的形式,可見,試塊仍保持著良好的整體性。
(2)抗折破壞
砂膠比為1的破壞現象
當抗折試件達到抗折極限承載力后,電動抗折儀出現了突然的波動,此時,若停止加載,則整個抗折試件僅有一條微米級的裂紋,并沒有發生斷裂(此時我們把該狀態定義為極限抗折強度)。停止加載,則抗折儀保持在當前狀態。繼續加載則抗折強度繼續增長,通常仍能增長1-2Mpa以后,試件變形速度加快,最終斷開。原因是,當裂縫出現后,更多的纖維被拉緊,纖維受力更大,更多的纖維作用開始發揮,抵抗了由于混凝土退出工作而引起的裂紋進一步開展。可見,纖維混凝土表現出良好的延性破壞特征。考慮到工程實際,仍然把出現第一條微裂縫作為抗折強度指標。
砂膠比為2、2.5的破壞現象
抗折試件達到強度極限承載力后,電動抗折儀出現了波動,波動后不久很快出現急速下降,主裂縫開展很快,而砂膠比達到2.5以后,出現斷裂現象更加明顯,且纖維拉斷為主,分析原因可能是因為纖維與砂表面接觸較多,砂的尖角導致纖維斷裂。另外通過滾筒攪拌試驗發現,當砂膠比為1時,實驗室攪拌效果與工程現場攪拌效果基本相同,纖維分散性很好,可保證工程質量。而砂膠比在2以上后纖維偶有出現結團不分散現象。
3.結論
(1)砂膠比為2.5時,通過增加纖維素增強粘聚力,仍可通過延長攪拌時間的方法,使纖維分散。
(2)纖維體積摻量對7d的影響比28天的影響大一些,原因在于,28天后水泥基體水化更加充分,水泥基體的彈性模量變大,相同變形條件下,水泥基體所承擔的比重增加,相應纖維所承擔的荷載部分相應下降,但總體纖維承擔的荷載仍在增長。
(3)保證纖維的分散性,則隨著纖維體積摻量的增加,砂漿試塊的抗壓、抗折強度均有所增長。
參考文獻
[1] 龔意、沈榮熹、李海清,杜拉纖維在土建工程中的應用.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10
[2] 沈榮熹,低摻量纖維在混凝土中的作用機制.水泥基復合材料科學技術.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1999.
[3] 程慶國主編,全國第七屆纖維水泥與纖維混凝土學術會議論文集.中國鐵道出版社,1998.
[4] 蘇建波,李士恩.杜拉纖維增強混凝土的力學性能研究.廣東土木與建筑,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