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北京衛視暑期檔“懷舊三步曲”收視與口碑都獲得不錯的反響,是為數不多的始終為正劇“留有一片天”的平臺。
A:北京衛視選劇例來要求三性統一,即思想性、藝術性、可視性,我們始終在堅持自己的方向,選適合平臺的高品質劇。
這三部戲在購買的時候首先覺得戲不錯,《正陽門下》是北京市抓的一個項目,所以是獨播。而《我的父親母親》在頻道組合的時候遇到問題,顯然它不是時下的流行風,找不到合作的衛視,最終也變成了獨播。但它符合我們的氣質,寧可難一點,我們也要播。只有《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是聯播。
這幾部戲收視都不錯,說明今年我們的差異化做得比較成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這只是一個階段性好的結果,并不代表未來。關于年底、明年的劇目,我們仍然在選擇,在不斷調整,對我們而言好是應該的,不好是要問責的。競爭的經驗不能反復拷備,這個領域始終充滿變數。
Q:暑期青少年觀眾居多,我們為什么沒有安排一些適合他們的劇集?
A:外界評論北京衛視是逆流而上,別的臺都在迎合暑期檔年輕觀眾,而我們卻沒有跟進。因為我認為好戲是不分年齡的,好戲可以把不同層次觀眾吸引過來,使收視上有增量,從結果上來看,我們做到了。
一個兄弟衛視的負責人跟我交流過,說今年夏天有點失策,原本想主抓年輕觀眾,結果作品不理想,年輕觀眾不看,以前的觀眾也不看,雞飛蛋打了。
Q:在衛視競爭如此激烈的環境下,保持自己一貫的風格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吧?
A:每個衛視都有自己的風格。有些人說北京衛視的風格偏老年化,播雷劇才會吸引年輕人,否則收視提高不上去。但我們恰恰認為,北京衛視如果也跟風播雷劇,不僅收視上不去,還會招致罵名,流失固有觀眾。
更多的時候堅守就是一種自信。市場流行跟風,這不適合電視劇圈子,創新才是能活下來的方法。堅守自己該堅持的信念。對電視臺而言邯鄲學步始終是危險的。
Q:“大戲看北京”一直是北京衛視的定位?
A: “大戲看北京”、“大美品質”,是領導對我們的要求,我們也一直在這么做。
一個平臺一定會選跟自己氣質相近的作品。與央視相比,我們無論從播出的量與承載的責任來看,都不在一個級別。但北京臺在首都,電視劇的選擇不能偏離大方向,必須要承擔它應有的媒體責任。我們畢竟不是純商業電視臺。電視劇也要傳承文化與主流價值觀與正能量,是意識形態的作品,不是完全的商品。就像母親給孩子選動畫片一樣,要進行把關,你的職業要求你提前做出判斷。
Q:就是說雷劇在我們這里是行不通的,那不擔心收視嗎?
A:所謂雷劇在我們的衛視是看不到的,不是我們不選,而是我們這些人在替北京衛視的觀眾選片子。要明確自己是在為誰在選,服務觀眾的同時還要帶一點引導性,這種引導應是潤物細無聲的,而非生硬地教化,通過人物的命運,告訴觀眾人不得做惡事,尋找符合電視劇傳遞方式的作品,讓觀眾在愉悅的狀態下接受。這是我們經過總結尋找的與觀眾溝通的途徑。
而收視率是對我們工作成績的考核。如果說品質和收視只能擇其一,哪只能選品質。不久前《戰雷》播出時收視不理想,但領導沒有一點批評,肯定它是一部好作品,身為購片人,我心里很溫暖很欣慰,領導和我們一起承擔。如果沒有他們的認同,我們不可能堅持這樣的選擇。
Q:接下來北京衛視是否會播像《小爸爸》、《辣媽正傳》這樣引人關注的熱播劇?
A:首先,我們從不排斥好劇。但在電視劇這個市場摸爬滾打這么多年,讓我們有個感受,必須有自己的堅守。這個市場每每有外來資本惡性掠奪之后就會蕭條一陣,幾年一個輪回。所以我一直強調,選戲一定要有專業性。首先既非導演、也非演員,而是要關注一劇之本的劇本,故事好壞才是關鍵,然后必須有一個合格團隊,這是一個科學的組合。
其次,不管是名導名編還是名演,我們要看東西,哪怕看粗剪的素材。靠片名、陣容賣片的時代在我們臺是行不通的。這是對雙方負責任,你拍好戲,我優質優價,講誠信是要從“我”做起的。這個市場一出現問題,很多時候都是互相推,現在最應該做的就是擔當,大家稍安勿躁,多一點理性思考與判斷,盡早除去泡沫使市場重歸理性,對大家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