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對基于物聯網的應急物流信息系統的基本概念進行了闡述,分析了系統建設的必要性,提出了信息系統的建設目標,并從技術、經濟和社會三方面進行了可行性分析。
關鍵詞:可行性分析;物聯網;應急物流;信息系統
1 引言
當前,我國的應急物流信息系統的研究大多側重于信息系統本身的分析和設計上,而忽視了對信息系統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分析;而且,我國基本上缺乏或者基本沒有信息技術支持的應急物流信息系統,因此在物聯網環境下,應該有更大的機會構建新的物流信息系統。
2 相關概念和必要性分析
2.1 物聯網概念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也稱Web of Things),被視為互聯網的應用擴展。2005年,在突尼斯舉行的信息社會世界峰會上,國際電信聯盟發布了《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正式提出了“物聯網”的概念[1]。物聯網是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GPS、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
2.2 應急物流概念
我國應急物流概念的出現是在 2003年SARS 疫情之后,歐忠文等(2004)在國內外首次提出了“應急物流”概念,認為應急物流是指以提供突發性自然災害、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等突發性事件所需應急物資為目的,以追求時間效益最大化和災害損失最小化為目標的特種物流活動。
2.3 基于物聯網的應急物流信息系統
基于物聯網的應急物流信息系統是在現有物聯網技術的基礎上,進行應急物流信息系統的開發,滿足應急條件下救災的要求。包括應急物資需求統計分析、應急物資采購、倉儲、運輸、配送、分發以及應急物流監控、優化調度、優化配置等不同環節的應急物流信息的實時傳遞、信息的共享和輔助決策、優化調度等,提高應急救災的科學化水平和效率,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
2.4 信息系統建設必要性分析
2009年,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的《中國的減災行動》白皮書指出,我國的自然災害呈現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等四大特點[2]。近年來,我國自然災害突發事件頻頻發生,如2003年“非典”的爆發,2008年南方的冰雪災害,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隨后的舟曲泥石流等,給我國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和損失。重大突發自然災害事件具有突發性、不確定性及不可預見性等特點,基于突發自然災害事件的應急物流引起我國的高度重視與學者的廣泛研究,但與美國、日本等物流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顯示出很多不足之處。為提高政府和社會應對突發災難的能力,有效地降低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應加強應急物流建設。
應急物流是為應對嚴重自然災害、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和軍事沖突等突發事件而對物資、人員、資金的需求進行緊急保障的一種特殊物流活動[2]。應對突發性自然災害必須啟動應急物流,而應急物流信息系統是應急物流中的十分重要組成部分,好比人的中樞神經系統,起著收集、傳遞信息等重要作用。從此前的多次救災中可以發現,政府和社會在應急救災物流信息的收集、整理、處理、運用等方面,存在信息傳遞不及時、不順暢等問題,使得救災能力、救災質量、管理水平,跟不上救災的步伐,不能滿足救災要求,造成了較大的經濟損失。因此,加強應急物流信息系統建設迫在眉睫。
3 基于物聯網的應急物流信息系統建設的目標和可行性分析
3.1 建設目標
基于物聯網的應急物流信息系統的目標是:充分利用物聯網技術,建立由應急救災指揮中心統一指揮協調,由應急救災中心和各個社會慈善、基金救災團體、個人、應急物資供應商參與的,包括應急物資需求統計分析、應急物資采購、倉儲、運輸、配送、分發以及應急物流監控、優化調度、優化配置等不同環節的應急物流信息系統,提高應急物流快速響應能力和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災害帶來的影響,實現科學高效及時救災。
3.2 可行性分析
3.2.1 技術可行性
無錫市2009年9月與北京郵電大學就傳感網技術研究和產業發展簽署合作協議,標志著物聯網進入實際建設階段。此外,在當前物流企業運營中,企業網站、信息系統、RFID、EDI、條碼、GPS、GIS、EOS、POS等先進技術和理念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物聯網的推廣和普及也是大勢所趨;物聯網技術作為新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物流企業提高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同時,與物聯網相關的各種芯片、器材、設備,如RFID芯片,GPS定位、POS儀器等都已經大量上市,且成本不斷下降,一般企業完全可以負擔。目前,物聯網在智能家居、智能電網、智能物流等方面的應用,已經在一些居住小區和企業中初見端倪,并進行日常的管理。
3.2.2 經濟可行性
由于物聯網才開始推廣普及,加之以前成套的設備、芯片價格比較昂貴,現行的物流企業信息系統未能使用這些技術和設備。物流企業若采用物聯網新技術和設備,勢必存在很大的轉換升級成本,因此進行系統升級和技術改造的企業并不多。
在物聯網環境下,將已有的條碼技術與新的FRID技術結合使用,開發全新信息系統則不會造成之前物流設施設備的浪費,還會大大降低轉換升級成本。隨IT產業不斷發展和升級,相比五六年前物聯網對應的設備、芯片的價格,現在的采購成本確實低了很多。最重要的是,與開發一整套應急物流信息系統的費用相比,災害給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帶來的損失和危險更大,孰輕孰重,答案自知。
3.2.3 社會可行性
從2003年的非典疫情,到2013年的雅安地震,我國經歷了多次大地震、泥石流、雨雪冰凍等嚴重災害,整個社會開始重視應急救災物流,而且越來越多的學者、機構也對應急物流信息系統的開發進行了探討研究。2006 年年底,我國第一個從事應急物流的專業組織——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應急物流專業委員會成立。2007 年8月14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國家綜合減災“十一五”規劃》提出,要建立21個中央級救災物資儲備庫。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規定 “由國家建立健全應急物資儲備保障制度,完善重要應急物資的監管、生產、儲備、調撥和緊急配送體系”為全面發展應急物流管理奠定了法律基礎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4 結束語
毫無疑問,憑借先進的物聯網技術,可以實現應急物流信息系統對于救災的快速反應并能在第一時間掌握災區的救災需求和損失,有針對性地開展救災工作,成倍地提高救災效率。文中首先對物聯網和物流信息系統進行了介紹,之后提出了信息系統的建設目標并進行了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希望為基于物聯網的應急物流信息系統的建設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韋琦.面向自然災害的應急物流信息系統構建[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0(4):60-64.
[2]商麗媛,譚清美.基于網格的應急物流信息網絡平臺研究[J].情報雜志,2012(10).
[3]王麗慧,陳磊.淺析RFID物流信息系統及其發展[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2(03).
[4]吳志丹.應急物流信息系統設計研究[J].生產力研究,2012(06).
作者簡介:申風平,蘭州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 物流管理。
蔡克繩,蘭州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物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