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如今已成為人們的共識,是解決當前環境問題的一個指導思想。而城市綠化作為城市的一項基礎建設行業,是作為城市環境建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就可持續發展及城市綠化理念進行探討,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城市綠化;可持續發展;生態
1 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包括持續生態、持續經濟和持續社會三方面內容。主張人類應與自然和諧相處;主張建立在保護地球自然系統基礎上的持續經濟增長,做到發展與資源環境的承載力相協調;主張公平分配,以滿足當代和后代全體人民的基本需求,人類文明正在以一種令人震驚的速度發展著,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人類文明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因為許多時候,這種發展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工業廢氣的增加,水源的污染,土地資源的蠶食,水土的流失,適宜生存的環境及許多物種的消失等,不斷地警醒著人類:必須行動起來,保護自已的家園,1972年召開的第一次“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通勃《人類環境宣言》和《人類環境行動計劃》,同年,第27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第一屆“地球峰會”首次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概念——可持續發展并認為“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全世界緊迫而艱巨的任務”今天,這個全新的概念已經變得令人耳熟能詳,但“如何使它深入人心”進而真正實現,則需要一個相當長而復雜的過程,2002年8月26日至9月4日,在南非約翰內斯堡召開的第二屆“地球峰會”的宗旨便是促進世界各國在環境與發展上采取實際行動,在此次會議的閉幕式通過了兩份主要文件-《執行計劃》和題為《約翰內斯堡可持續發展承諾》的政治宣言,本次大會通過的《執行計劃》就“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發出行動信號,提出了諸多明確目標,并設立了相應的時間表。
作為一種人類文明的產物,城市對于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影響是巨大的,有人比喻“城市首先也是最明顯的特征便是它們像是一種有機體,吸入資源排放廢物”,如自20世紀至70年代間,倫敦,紐約等地發生12煙霧事件;洛杉磯,紐約,東京,大阪等地發生11起光化學煙霧事件;大阪,橫濱等地發生13起石油化工廢氣和金屬粉塵污染大氣事件,無一不是“城市”面上不良代謝的成果。因此,面對能源消耗,人口增長,城市蔓延,資源枯竭,物種衰落,環境污染,在爭取我們這個星球更多可持續未來的戰略中,在面對挑戰時,城市都應該被重點考慮。作為連接城市綠化在保持生態環境,維持城市乃至全球的可持續發展,保護城市物種多樣性等方面的作用顯然是無法低估和替代的,同時還要大力推進城效綠化,特別是要在特大城市和風沙侵害嚴重的城市同圍形成較大的綠化隔離林帶和城郊一體的城市綠化全系。由此可見我國政府要大力改善城市環境質量的決心,同時也看出城市綠化系統及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對于推進城市環境建設,優化城市品質,促進社會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作用。
2 城市綠化的理念
城市綠化在環境方面的生態作用主要來自構成城市綠化的植物材料本身的生理生化特征帶來及環境修復作用,以及城市綠化系統布局結構對于改善城市大氣對流,城市熱島效應等方面的功效。園林綠化的主要——植物,在生態平衡聲是效益。它不僅投資低,效益高,便與應用,而且不受人設立界限的限制,不要行政區域,城市界線的束縛,是整個地球生態環境系統中的一部分,其良性效益的發展是極廣泛的,植被是自然生態系統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同的植被不僅形成不同的景觀,而且具有不同的生態效能。頂極群落理論是指群落的組成、結構、穩定性、生產力朝著相對穩定的頂極方向發展,越趨向頂極、植物的組成與結構越復雜、穩定性越高,可根據頂極理論創造與當地氣候環境相適應的頂極植物群落。
群落可由單一樹種或多樹種的喬,灌木所構成,可以是喬木混交,也可以喬,灌林混交;可以是單層的,也可以是多層的。因此在樹種選擇及其組合上,要更多地考慮群落的內外環境特點,正確處理種內與種間的關系,層內與層間的關系等。樹群與樹叢的差別,方面是組成株數的不同,即組成樹群的樹木株數比樹叢多;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方面,就是樹群主要表現出群體美,不能把每一株樹的個體美全部表現出來,林冠部分只表現出樹冠的部分美,林緣的樹木只表現其外緣部分的個體美。如果把樹群分開,每一單株就不一定表現出個體美了。樹群的所選樹種不像樹叢那么嚴格,其群體抗性更強。
群落之間存在著生態位,在植物搭配上除去考慮生態習性,種間關系以外,以葉色為主進行組合,一般采用針,闊葉樹搭配,常綠與落葉樹搭配,喬,灌,草搭配,形成具有豐富的林冠線和春花,夏綠,秋色,冬姿季相變化的人工群落。群落上層選喜光的大喬木如針葉樹,常綠闊葉樹,秋色葉樹等,群落中層選耐半蔭的小喬木,下層多為花灌木,耐蔭的種類置于樹林下,喜光的種植在群落的邊緣,地被層則選擇耐蔭的宿根花卉或草本。這種群落的設計靈活性很大,依設計者個人的審美,愛好以及對園林的理解和掌握植物的特征來具體體現,同樣的樹種在同一地點位置,不同的設計會有不同的植物景觀效果。
植物群落是動態的。植物群落按群體美的構圖要求進行搭配,郁閉后應長期穩定,使之既美觀又各得其所。一個單無的樹群原則上以不超過5種樹為宜,這樣易于做到相對穩定,重點突出而充分顯露景觀特點。例如,以毛白楊,白皮松,五角楓,榆葉梅葉,黃刺玫所組成的樹群,較穩定又美觀。其方式可用白皮松為背景,以毛白楊為骨架,以五角楓為襯托,以兩種花灌木為前邊角。其中五角楓為較耐蔭的小喬木,又可觀賞紅葉,用此三五株掩映于二種大喬木的下方偏前,而種花灌木則喜光耐旱又花色不同而艷可觀,植于叢前邊角很有風致,此外,群植還應考慮色相和季相效果,形態和大小的對比,則觀賞效果更佳。
保護生物多樣性,首先立足于“保護”再談保護對象-生物多樣性。要達到這個目地,就要從所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基礎-即生態系統及原有的植物群落-當地的初級生產者入手。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現在,人類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地球的面貌,一方面為人類生存創造了豐富的財富;另一方面,也極大的改變了其他生物的生存環境,使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不斷減少,很多物種已經滅絕或面臨絕種。人類生存的基礎正在受到嚴重威脅,保護生物多樣性已成為21世紀全人類共同關注的重點。
綠色文化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其次,發展綠色經濟,必須由綠色文化提供強大的社會人文支撐力。再次,綠色文化是推動社會文明的有效載體。綠色文化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并在人類社會實踐活動中不斷發展的。綠色文化不僅涉及到人們的發展觀,同時也涉及到人們的倫理道德觀、價值觀和生活觀。獨特的自然山水與人文精神,形成了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統一的價值取向,即“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和自強不息、開拓奮進的精神,并逐步統一于閩北文化的總體框架之下,構成了閩北“綠色文化”的基本內核。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特別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崇尚自然、弘揚生態美、倡導人類與自然和諧并進、實現可持續發展,必將成為社會進一步發展的價值取向和戰略選擇。
綠色生態工程。牢固樹立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的發展觀,正確處理好人口、資源和環境的關系,把綠色生態工程建設納入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推進綠色文化資源的優化配置,打破行政壁壘,推動生態資源的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流動和組合。
3 結束語
總之,城市綠化作為城市的一項基礎建設行業,作為城市環境建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中發揮重要作用。人們在處理自然生態系統和人工生態系統的關系上,還存在不少問題。以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為指導,是城市發展進程中走向生態化的必然趨勢。并且使綠化建設、養護管理法制化、規范化,依靠城市綠化產生效益必須有專業技術作為保障,政府應該運用相應的產業政策,制定可行的發展規劃,引導市場的規范運行,把城市綠化的經營管理活動納入國際法規和國際慣例的軌道之中。
參考文獻
[1]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編.中國新園林.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5
[2]王紹增.城市綠地規劃[M].中國農業出版社.
[3]王樹棟,馬曉燕.園林建筑[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1.
[4]王曉俊.風景園林設計[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5]王曉俊.西方現代園林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0.
[6]王祥榮.生態園林與城市環境保護[J].中國園林.
[7]馮鐘平.中國園林建筑[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