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我國一直將如何有效發展農業生產放在首位,這不僅體現在科技興農,農業補貼等一系列惠農措施。近年來,更是大力推行農業可持續發展,通過各種途徑引導和促進農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由于在發展前期不適當的農業生產引發了一系列環境污染問題,所以這給今后的農業發展增添了些許阻力。文章就如何解決農業發展帶來的環境污染更好的實施農業可持續發展展開了討論。
關鍵詞:污染;保護性耕作;推廣;可持續
引言
自化肥及機械化生產等便農事物的相繼出現,農作物產量得到了明顯有效的大幅度提高。在此基礎上現代農業的出現更是帶動了農業的快速發展。但在產量提高的背后還隱藏著諸多環境污染等問題,長此以往,環境污染問題必然會嚴重影響我國農業甚至其他領域的發展。因此不難發現,實施農業可持續發展,走綠色發展道路勢在必行。
1 現代農業的弊端
1.1 地表水及地下水污染
長期以來,化肥、農藥、除草劑等農業化學品的大量施用導致的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一直是農業及環境科學家高度關注的一個問題。化學肥料,尤其是水溶性極強的氮素化肥,不僅可以通過地表徑流沖刷到江河、湖泊等地表水中,而且可以通過降雨及灌水等淋溶到泉水及深井水中。農業生產活動被認為是硝酸鹽污染水環境的最重要原因。農產品生產過程中氮素化肥的超量施用,提升了地下水和地表水中硝酸鹽的含量,從而導致了水環境的富營養化。
農業生產過程中造成的水污染不僅在灌溉農作物時對作物形成營養威脅,并且對多地域水資源構成連環污染。這將致使農業生產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導致人體健康遭受破壞及生態環境惡化雙重危害。
1.2 作物的抗逆性下降,農產品的品質降低
由于長期使用化肥等藥物,農作物在一定程度上已形成依賴。這就使得作物的自我調節、抵御等功能逐漸喪失,這就會使作物本身所具備的的營養物質大量流失。隨之而來的將是作物質量下降,口感口味差強人意,同時藥物在作物里也會有一定的積累,當人食用施肥后的作物后,藥物也會隨之進入人體。其中的危害就不言而喻了。
使用作物藥物過度在另一方面也會使病蟲害的抗藥性不斷增強,長此以往病蟲害將會越來越難以消除,作物藥物的用量也會隨之越來越大,這就使作物的農藥殘余量也越來越多。這不僅對環境是一種持續污染,農作物的營養成分也會不斷下降,農作物口味變差的同時間接存在在人體的有害成分也會不斷累積。
1.3 土壤肥力下降及土壤酸化
化肥的大量施用使得土壤在化肥的作用下逐漸喪失其原本具有的有益活性生物,嚴重時還會造成土壤結塊,酸化等,這將嚴重消減土壤生產能力。土壤生產能力的下降在致使作物無法吸收營養成分的同時會促使耕作者加大施肥量,使得土壤在肥料的作用下,形成更嚴重的營養流失。長期下來會使土地酸化面積增加,降低了我國可有效使用的耕作土地面積。
現代農業的另一特點是土壤的機械化作業強度不斷加大,由此導致的土壤水蝕和風蝕及環境污染已成為一個嚴重的生態問題。水土流失的直接后果是農田土壤肥力的下降和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而導致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則是頻繁的土壤作業造成的表土疏松及徑流加劇等。
2 積極推廣保護性耕作栽培技術,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2.1 積極推廣保護性耕作栽培技術
保護性耕作栽培技術的核心是少耕、免耕技術及作物殘茬覆蓋技術。保護性耕作栽培技術不僅可以降低生產成本,而且可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土壤水穩性團粒結構的數量,提高土壤的滲水性,減少雨季的地表徑流,提高土壤抗水蝕及風蝕的能力,增加土壤的蓄水量,提高水分利用率,全方位培肥地力,從而有效地提高土壤的生產能力。免耕技術是一項高效低耗的先進農業生產技術,它不僅適合于水澆地,更適合于旱地。該技術的推廣有利于農業的節本增效和可持續發展。保護性耕作栽培技術的大面積推廣應用,不僅有效地解決了長期以來的水土流失問題,而且使土壤不斷培肥,土地的生產能力不斷提高,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2 合理施肥
最好施用綠色化肥,或者無化學危害成分的有機肥,在根本上避免化肥對土壤的直接傷害,保證土壤的健康可利用性。這里說到的合理施肥和科學施肥是分不開的,這就要求施肥者自身需具備一定的對作物的施肥方面的了解,做到科學合理的培育作物。
合理施肥至少包含施肥量及施肥時期兩方面的內容。按照作物的需肥規律合理進行肥料運籌,不僅可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而且可以減少因施肥不當而造成的環境污染。許多農民群眾為方便起見,將全部或大部分氮肥在播種前或播種時做基肥一次施入,造成肥料的浪費和地下水的污染。這種傳統的施肥方式既不利于提高肥效,降低生產成本,也不利于環境保護及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2.3 推廣節水灌溉技術
2.3.1 革新地面灌水技術,改大水漫灌為溝內滲灌傳統的大田作物灌溉技術多為大水漫灌。這種灌溉方式不僅浪費水資源,破壞土壤結構,而且也是造成農業化學污染的重要原因。而改大水漫灌為小水溝內滲灌不僅可節水30%以上,而且可以降低田間濕度,提高作物的抗倒伏及抗病能力,從而減少殺菌劑及殺蟲劑的使用量,有利于環境保護。此外,改大水漫灌為小水溝內滲灌,不僅便于澆水管理,而且使灌溉水與土壤的接觸面積減少了60%,從而減少了水蝕,保護了土壤。
2.3.2 推廣非充分灌溉技術。于振文等專家(2001)對高產小麥高效灌溉技術及其生理基礎進行研究后認為,在底墑充足的情況下,小麥生育前、中期適度灌溉,在保證適宜畝穗數和幼穗正常發育的前提下,適當抑制營養生長;后期補充灌溉,延緩根系及功能葉片的衰老,保證穗粒數和粒重。這樣,就可以將傳統的3~5水減少為1~2水,從而使灌水效益顯著提高。
2.4 推廣有機農業生產技術
現代農業給農業生產環境、生態環境帶來了大量污染,所以繼現代農業之后又出現了有機農業這一概念。有機農業這一概念自從國外引進以來,大受追捧,它提倡依靠土壤活性生物的自我培肥來培育農作物。期間不使用化肥等對土壤有害的物質,這就從根本上杜絕了在耕種作物的同時污染環境。
由于有機農業不施用化肥、農藥、殺蟲劑等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不僅大大減少了農業生產活動對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而且消除了這些農業化學品工業生產過程中的能源消耗及其引發的大氣污染。農產品的農業化學殘留明顯減少,品質顯著改善,口味更佳。我國是農產品生產大國,發展有機農業,促進農產品出口是農業增收、農民致富的戰略性對策。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終有一天將成為我國農業的發展主流。積極推行農業可持續發展,不僅適合我國國情,更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共同訴求。現代生活中的人們越來越強調食物綠色無害,越來越注重環境、生態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所以農業可持續發展正契合了現代生活的要求。并且,在可持續發展的同時,綠色農業給良好的環境所帶來的正面影響也是不可估量的,它極其有效的帶動了生態環境等大面積的良性循環。另一方面,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也必將惠及農民,使其收入得到提升,農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數都將有一定的提高。這對實現和諧社會更是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龍梅,阿拉坦存布爾,于寶生.大力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實現農牧業可持續發展[J].農村牧區機械化,2009(01).
[2]劉守玉.實施機械化保護性耕作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J].當代農機,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