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在音樂領域,古典音樂、流行音樂、現代音樂全信息、多元化的格局已形成。作為當今社會的現代人,必須有“全息”的聽覺結構網,才能接受到美妙音樂世界的浩繁信息。于是,音樂的大眾化與小眾化問題不可避免地擺在了我們的面前。
創作了著名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的作曲家陳鋼不僅作曲功力深厚,“爬格子”的功夫也十分了得。他在音樂散文集《三只耳朵聽音樂》中提出:“我們要用三只耳朵聽音樂——一只聽古典音樂,一只聽流行音樂,還有一只聽現代音樂。”這既是當今音樂欣賞領域的多元、多層格局,也是音樂創作、音樂表演、音樂教育等領域的多元、多層格局。我們在音樂大眾化、普及化的路上走的時間長了,當遇到一個時代的艱難拐點,面對五光十色、絢麗多彩、立體交叉的音樂“高速公路”時,難免有些炫目、不適和無措。
當前,音樂的大眾化還是要堅持的。因為我們的文學藝術是為人民服務的,我們的大多數服務對象仍需要那些易于接受、通俗易懂的音樂作品,如流行歌曲、簡易合唱曲等以調性音樂為主的聲樂和器樂作品,這也是由我國的國情、由服務對象因歷史積淀所形成的音樂接受基礎所決定的。無獨有偶,就是在現代音樂盛行的西方,在流行音樂范圍內仍是調性音樂的天下。對于音樂的大眾化,我們也應有與時俱進的意識,我們要提倡“跳一跳可以摘到葡萄”的大眾審美觀。這就是說,隨著時代的進步,大眾的審美趣味和審美能力也要隨之提高。我們的大眾文藝不能老是“人、手、刀、口、牛、羊”,也不能老是“小放?!?。要給大眾一些跳一跳可以夠到的東西,不斷提高大眾的音樂文化水平。只要關注一下當今群眾合唱團的演唱曲目,我們就可以體悟到大眾音樂文化水平隨著時代前進而發生的飛速變化。
改革開放后,西方現代音樂創作理論及作品不斷涌入我國,各音樂院校相繼展開了現代音樂的教學,這對我國的音樂創作、音樂表演、音樂理論研究、音樂教育與國際接軌是有益的、必要的。這些以解構調性、解構功能性和聲、淡化旋律、顛覆小節線等為特點的現代音樂,不要說我們的大眾,即使是一部分專業工作者恐怕也不是合格的接受者。那么,面對西方現代音樂,我國運用現代音樂理論創作的現代音樂作品勢必是小眾音樂,它是多元化格局中應有的存在。對于小眾音樂,我們也應該予以傳播、介紹,使人們逐漸接近、接受這類音樂。大眾與小眾、通俗與高雅是相對的,但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轉化的。
《小演奏家》是少年兒童學習器樂的普及性雜志,是音樂大眾化的組成部分,但身處現代社會,我們也不會與現代音樂、與小眾音樂絕緣。
我們的宗旨是立足普及,不拒小眾,多元多層,互補共榮。